中國孩子流行“火星族”語言,大人實在是看不懂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近期,多家主流論壇網上圍剿網絡少年們的“火星文”,爭議四起。在河南知名的大河網論壇上,網友“我愛母語”發出名為《河南是漢字的發源地,我們倡議:使用規範漢字,拒絕“火星文”》的帖子,立即引來跟帖者眾。(中國青年報8月20日)
筆者見報後登陸該論壇,發現題目其實是《河南是漢字的誕生地,我們倡議:使用規範漢字,拒絕腦殘體》,還看到報紙上沒有刊登的貼文的最後一段:“請大家愛護漢字、漢語,使用規範字,拒絕火星文、腦殘體!”作者還說,在我們河南,殷墟和舞陽發現了中國最早的文字;漯河誕生了說文解字的許慎。維護漢字,就是維護我們民族的文化!腦殘體倘若繼續流傳開來的話,對青少年將會造成多大的傷害,不得而知,但是可以想象!

據了解,所謂的“火星文”,其實是由中文偏旁、繁體字、生僻字、符號甚至韓文、日文等組合起來混合文字,由於大多數字體不常見,網友隻能通過文字的偏旁、字形猜測其對照的讀音或含義,故戲稱為“火星文字”。比如:1切鬥4幻j,↓b倒挖d!(一切都是幻覺,嚇不倒我的!)

不少網友還批駁這類文字使用者“把無知當有趣”、“是對中國文字的侮辱”、“破壞漢字的純潔性和規範性”。將“火星文”斥為“腦殘體”是否是對網絡少年們的侮辱,暫且不論。筆者以為,發帖者以中原文化之大統打壓年輕人的語言遊戲是否小題大做了呢。

就好像常把“同誌”說成“筒子”一樣,“火星文”帶有種幽默搞怪的遊戲意味,沒啥不好。年輕的一代流行起來的東西,成年人看了不舒服,其實也正常。正如河南省青少年研究所所長程明武分析的那樣:大量運用這些“火星文”的,一般是初高中的學生,而這些孩子,充滿了好奇心和創造力。“↓b倒挖d”之類的網絡語言,就是把一個象形的符號、一個發音相同的漢語拚音作為一個字,真的很有想像力。何況《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規定“教育用語、公務用語都必須使用規範漢字”。而個人用字(比如寫日記、記筆記等)是否用規範的漢字,就不受法律約束了,那是他們的自由。

“90後”是“火星文”使用者的主體。究其原因,筆者以為,與其說他們是在遊戲文化中成長的一代,對遊戲的欲求格外強烈,倒不如說是孩子們追求心理自由和尋找創造認同的遊戲衝動。“火星文”對造字方法的活學活用,如象形、會意、反切注音、加減部首等,再現了方塊字曾經曆的誕生過程,也是對傳統文化資源的一次激活。符號的拆拚、解密,本身就極富樂趣。這本質上和玩積木差不多。

德國文學家、美學家席勒認為,遊戲有兩種:一種是無理性的生物的“自然的遊戲”;另一種是兼具感性與理性的人的“審美(的)遊戲”。“自然的遊戲”是無理性的生物因生命力過剩而產生的生命力的自我表現活動;“審美遊戲”是指人的理想或本真的存在狀態----感性與理性的和諧統一狀態,而不是通常意義上的遊戲。“火星文”一族在人格上還不成熟,但他們自我表現的欲望和獨立的主體意識強烈。“火星文”現象是青少年心理成長規律在網絡普及時代的一個案例而已。不必大驚小怪,甚至做出“杞人憂天”的言行來。對“火星族”的孩子們指手劃腳,或許正是我們的“教育家”隻重視物質培養,卻漠視個人意誌,扼殺獨創精神的又一證據。

筆者是農民子弟,記得兒時經常和小夥伴們玩木頭槍和鏈子槍、玩彈子、麵包牌、摔泥巴、捏泥塑等,有時還釣魚、捉鳥(那時捉鳥不違法)。玩具雖土,但田野村莊廣闊,家長、老師也不強迫去幹什麽,所以任何一種遊戲、玩具都有無窮的誘惑力。而今這代青少年的遊戲空間被考試成績為標杆的教育體製擠得一小再小。玩具(包括電腦)幾乎實現“電子化”了,功能雖多,但總覺得不起勁,沒玩頭。他們內在心靈與外在環境產生的激烈衝突使得在電腦旁邊長大的他們對強烈的獨立意識、天馬行空的想象、自由馳騁的表達倍加青睞。

因此,筆者以為,我們應該多給“火星族”的孩子們多一份理解和關愛,應該看到此現象存在的合理性和合情性,而不要一看到此等另類現象,就火冒三丈,怒斥以“無知”、“侮辱祖國文化”的厲辭。這不利於年青一代身心和諧發展的社會環境的形成和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