伉儷厭倦商海 懷揣80萬深山當農民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肖建勇每天都要在蔬菜地裏來回查看

玉米終於豐收了,肖建勇夫婦好快樂。

  故事導讀

  因向往田園生活,渝中區一對高學曆年輕夫妻拋開一切,到偏遠山區當農民種菜。

  但現實是殘酷的——去年幹旱,今年暴雨,他們血本無歸,甚至賣掉主城的房子,靠借錢度日。而今,他們唯一擁有的,是那份對農村的熱愛和對命運的不屈。

  夢想當農民

  恬靜、愜意、沒有紛爭,是他們坐在渝中區家中的沙發上想象的農村生活。

  8月12日上午,酉陽雙泉鄉半山腰。這裏距縣城有近百公裏山路,人煙稀少。

  一幢簡陋的民房旁,幾隻雞在樹陰下悠閑地覓食。

  30歲的李華娟掂了掂剛摘下的一個玉米棒子,笑著對丈夫肖建勇說:“不錯,有8兩。”

  “今年,我們山頂上的玉米豐收,還有四季豆。”肖建勇抱著不滿兩歲的女兒,笑了。

  “未必你每頓吃包穀糊糊和四季豆?”李華娟臉上的笑突然沒了。想起那數百畝受雨水影響、至少減產一半的辣椒,以及去年因幹旱而爛掉的蘿卜,二人沉默了。

  “你都徹底變成農村人了。”看著妻子粗糙的手,肖建勇有些內疚。李華娟是重慶 師範大學旅遊與酒店管理專業本科畢業生。畢業後,她的專業幾乎沒派上用場。肖建勇家住渝中區南區路,畢業於重慶大學計算機專業本科。與妻子一樣,他所學的計算機知識,除偶爾幫鄉政府維護電腦時派上用場外,毫無用武之地。在這海拔1000餘米、閉塞、荒涼的山頂,連電話線都沒有,何來電腦?

  當農民,是他們的夢想。兩年前,二人拋棄大城市的繁華和精致的生活,執意到大山裏。

  恬靜、愜意、沒有紛爭,是他們坐在渝中區家中的沙發上想象的農村生活。現在,除了山還是那樣青、樹還是那樣綠、空氣還是那樣清新外,現實與夢想竟那麽迥異。

  懷揣80萬進山

  “看到那漫山遍野的蘿卜,我才知道,自己苦苦尋找的到底是什麽。”

  兩年前,肖建勇根本沒聽說過雙泉鄉,更不會想到,自己竟會和這個海拔1300多米的偏遠山旮旯結緣。7年前,他還是解放碑某電腦公司的經理。

  大學畢業後的幾年商海生涯,讓肖建勇和李華娟感到心很累。“紛爭太多,大多唯利是圖。”在電腦公司仍大筆盈利的時候,二人果斷地退了出來。

  “此後兩年什麽也沒幹,吃老本。”肖建勇說,兩年的休息影響了他一生,進山當農民的想法就是這時萌發的。

  其間,有不少朋友找到肖建勇,想和他一起創業,但肖建勇提不起興趣,繼續做電腦生意心太累;跑長途運輸太黑,貓膩太多;開飯店麵對的人形形色色,煩……2003年,他到湖北一朋友那裏玩。朋友是做蔬菜種植的,種了上千畝蘿卜。“看到那漫山遍野的蘿卜,農民在地裏勞作,我心情一下好了。至此,我才知道,自己苦苦尋找的到底是什麽。”

  進山當農民種菜,房前屋後養些雞鴨,再修個池塘養魚,閑時釣釣魚,和妻兒一起林間漫步,在山上呼吸清新空氣……回重慶後,肖建勇向新婚妻子描述了一幅“小橋流水人家”的田園生活的場景。得到李華娟支持後,他便決定以種植高山反季蔬菜為依托,用“訂單農業”來實現自己的“烏托邦”。

  兩人開始考察周邊區縣的山區,前提是離城市越遠越好。“這裏最高的山在哪裏?”每到一處,他們都會這樣問當地村民。兩個月來,不知翻了多少山,走了多少路,夫妻倆最終將後半生的落腳點放在了酉陽雙泉鄉,一個被當地人稱為瓷平壩的山上。這裏偏遠閉塞,人口密度極低,山頂海拔1350米,晝夜溫差大,閑置土地多,土質適宜種蔬菜,反季蔬菜可比山下晚近兩個月。

  夫妻倆帶著積攢的80萬元,從渝中區搬到了瓷平壩,花近50萬元修建了兩個可容納80噸蔬菜的凍庫,又在山腰築起了自己的小窩,從此開始了農村人的生活。

  “進山種菜主要是向往這裏的環境,其次是掙錢,否則,我不會選擇這種勞累的掙錢方式。”肖建勇說。

  天意弄人

  去年種蘿卜,不料遇大旱;今年種辣椒,哪知遭遇大暴雨。兩年損失巨大。

  肖建勇和李華娟構建的“烏托邦”並非想象中那樣愜意。

  8月12日,記者在瓷平壩看到,他們的小窩簡陋得不能再簡陋——裏外牆是裸露的空心磚,地麵凹凸不平,窗戶沒玻璃,隻用塑料薄膜遮擋呼嘯的山風。臥室裏,衣服、被褥用麻袋裝著堆了一地;樓梯沒扶手,一歲多的女兒正扶著牆,在爸爸攙扶下蹣跚著下樓;樓上天花板不停滴水,塑料桶已接了半桶。這裏唯一的娛樂就是電視和一台筆記本電腦。

  “沒辦法,錢都砸進去了。”李華娟有些不好意思,不過,她馬上笑了:“很快會好起來。再說,這樣不更貼近農村生活嗎?”

  肖建勇說:“說來慚愧,我們把困難想得太簡單了,真正住下來,才發現有那麽多事得去操心。”去年,夫妻倆承包了700畝農民閑置的土地,雇當地農民全種上蘿卜,成為渝東南麵積最大的蔬菜基地。

  交通不便是他們上山之前想到的最大困難。雙泉鄉政府為其平整了原本就有的機耕道後,他們認為其他都可迎刃而解,但最麻煩的問題竟不是交通。

  先是與當地村民的關係。一開始,竟沒人相信他們畝產3000公斤的承諾,擴公路時,有人故意設置障礙,肖建勇用他的誠心贏得老鄉們的信任。但後來的問題,卻是他無法解決的。

  幹旱!去年,我市遭遇百年不遇的幹旱,蘿卜產量減少一半不說,能達到收購標準(形狀正常、8兩以上、1.25公斤以下)的更是少數,不合格的,全部送給村民。收獲時節,眼看蘿卜在地裏以每天3兩的速度瘋長,肖建勇急得團團轉,因為沒車願意上山拉蘿卜。在當地政府幫助下,終於有車進山了。但很快柴油緊缺,那些精挑細選出的蘿卜,多得連凍庫也裝不下。無奈,肖建勇讓村民把那些本就極稀少的“合格產品”挑去喂豬。到後來,豬都不想吃蘿卜了,肖建勇就隻能眼睜睜看著蘿卜爛在地裏。

  “那段時間,山上到處是蘿卜腐爛後的臭味,現在想起還作嘔——那不是蘿卜,是我們的心血。”因為幹旱等原因,去年,肖建勇所有投資血本無歸,還倒貼30多萬,連農民的工錢也發不出。無奈,他找朋友借了20多萬,又忍痛賣掉了位於渝中區南區路的、價值32萬的商品房,總算付清了村民的工資。

  今年,肖建勇調整產業結構,借債30多萬種了500多畝以色列辣椒,其餘400多畝種了四季豆和玉米。他們萬沒想到,今年又遇上百年不遇的大暴雨。“辣椒不怕曬,卻怕雨。自辣椒栽下的兩個多月裏,隻晴了15天,我們每天最關注的便是天氣預報。真是天意弄人啊!”李華娟苦笑:“為什麽我們去年不種辣椒,今年不種蘿卜呢?”

  因為雨水太多,原本能長到80厘米高的辣椒普遍不足20厘米,原本畝產三四千公斤的辣椒估計產量不足一半,但夫妻倆仍給村民們定下了每畝600元的保護價。

  現在,夫妻倆所有希望就是四季豆和玉米了。“去年虧了60多萬,今年的投資又沒了。”李華娟眼睛紅了,現實和理想差距太大,她無法接受。不過,她認為這些挫折磨礪了夫妻倆的意誌:“那些日子不知怎麽過來的——心理承受能力明顯提高了。”

  不想回頭

  “這泉水、這風拂過山林的聲音,甚至這雞糞鴨糞的臭味,都是那樣親切。”

  伴隨著天災,不斷有朋友勸他們放棄,到城裏做點相對穩妥的生意,但肖建勇和李華娟不想回頭:“我們就想像山裏人那樣簡單生活。雖然暫時苦了些,但這裏的村民很純樸,人際關係也和諧,沒有爾虞我詐。”

  夫妻倆每年大部分時間呆在山上,去年10月,是他們在山裏呆了半年後首次回渝中區。“汽車還未下高速路,便能遠遠看見城市的霓虹燈,我們竟有些不習慣,眼睛被刺得睜不開。過了很久,才感到一絲久違的親切。”

  李華娟沒想到,這種親切感竟那麽短暫。幾天後,當她再次凝視那些霓虹燈時,心底莫名生出一種畏懼,隻想快些回到漆黑寧靜的山林。走時,他們依舊把女兒托付給住在沙坪壩的外婆。但隻要條件允許,他們會將女兒接到山上,讓她從小感受在大城市感受不到的安寧,接受一種在城裏無法接受的教育。他們希望女兒也喜歡這裏。看到女兒興奮地在地壩跑來跑去,和小貓小狗玩耍的模樣,夫妻倆感到莫大的幸福。

  “我們隻想像山裏人那樣簡單生活,但不能與外界脫節。”肖建勇說,蔬菜品種的選擇和銷售離不開外麵,因此,無線上網、看新聞成了他們閑時最主要的生活內容。

  肖建勇最內疚的是沒實現對妻子的諾言,雞鴨養了不少,但沒錢裝修房屋,沒錢修魚塘,也就沒法和妻子在濃陰下浪漫垂釣。

  雖然有時也擔心自己的田園“烏托邦”無法徹底實現,但肖建勇和妻子覺得滿足。對他們來說,這泉水、這風拂過山林的聲音,甚至這雞糞鴨糞的臭味,都是那樣親切。“雖然曆經挫折,身陷困境,但我們已和大山裏的一切有了感情。我們一定會成功。爭取在這裏過上真正的、自給自足的田園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