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內地多家媒體聯合組織了一次“印象之十大香港名人”評選活動,並於日前公布了投票結果:劉德華以1155票排名第一,票數占總數的31.91%,排在第二至十位的分別位李嘉誠、成龍、霍英東、董建華、麥兜、周星馳、曾蔭權、其他、金庸。此結果一經公布立即引起社會上的廣泛爭議,文學評論家雷達就指出:“劉德華說到底隻是個唱歌跳舞演電影比較出色的藝人,何以就達到了千萬人景仰的地步,真是費解得很。”
許多網友認為,比起更能代表香港草根文化的卡通形象麥兜和“喜劇之王”周星馳、號稱“世界上有華人地方就有金庸”的作家金庸以及首任香港特首董建華,劉德華即便在內地的新聞更多、參與公益活動更多、參與的重量級演出更多,但最終奪魁仍未免有些牽強。
但是,對此評選結果的支持者同樣大有人在,有網友曾指出:“香港娛樂業在香港經濟中占很大比例,劉德華在香港不單代表娛樂明星,他身上所體現出來的勤奮、堅毅等品質在華人圈很有號召力,香港人也願意把劉德華包裝成香港精神代表。”甚至還有網友擺出了一係列論據來證明劉德華奪魁的說服力:
“2000年,劉德華躋身世界十大傑出青年,成為香港人的驕傲;2001年,劉德華榮獲‘21世紀傑出才俊’獎;2002年,劉德華因其在電影公司經營上的成就獲國際權威財經雜誌頒發的‘福布斯傑出領袖獎’;2003年,劉德華成為‘萬寶龍國際藝術讚助大獎’在香港地區的唯一得主;2004年,劉德華獲得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頒發的榮譽勳章……”
雖然“劉德華奪魁香港名人”事件引發的口水戰目前仍未平息,但近年來類似爭議事件卻屢有發生:姚明被評為全國勞模,周傑倫的《蝸牛》入選愛國主義歌曲目錄,金庸的《天龍八部》列入高中語文教材,羅大佑的《現象七十二變》落戶《大學語文》,韓寒、郭敬明、安妮寶貝在“當代讀者最喜歡的華語作家”中力壓李清照、朱自清、徐誌摩……爭議的焦點,往往就是其人物身份是否與事件結果形成“價值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