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 有人說,電影的父親是商業、母親是藝術。但是電影作為一個社會性的存在,政治和時局始終是它繞不過去的事情。 1997年的香港結束了英國長達155個年頭的侵占統治,正式回歸祖國。這當然是一件值得慶賀的事,十個年頭過去了,當我們現在回過頭去看那段曆史的時候,終於可以客觀地承認,香港和它的民眾,至少在一段時間內對自己的身份認同和未來產生了一些疑問和迷茫,“孤島”情緒使他們不知道何去何從。這樣的情緒,我們很容易就能在那年的電影裏找到。 王家衛的《春光乍泄》還沒拍完前,對香港回歸來說意義重大的一位偉人——鄧小平去世了,於是他把那段新聞錄像放進電影裏,讓黎耀輝看到了以後想起來:該是回家的時候了。後來。他因為這部電影,拿到了當年的戛納電影節最佳導演獎,成功地甩掉了小眾電影導演的名頭。音像店的門上貼出那張驚世駭俗的海報,好多人想看但不好意思買,個別大膽的買回來看了以後說被前三分鍾嚇到,張國榮正式說他喜歡的是男人。 大多數人在十年前無法接受這樣的事實,但其實這並不是什麽錯,每個人都選擇自己活著方式,哥哥開了個好頭。第二年情人節的時候,關錦鵬也對外界承認他的同誌身份,那一天也正好是他1997年的作品——《愈快樂愈墮落》在香港首映的那天。“難道這次我抱緊你未必落空”,身份同樣曖昧的黃耀明,用他滲透著世紀末的妖嬈和莫測的聲音唱出心頭的淒清冷雨。身份在這裏完全被關錦鵬的感性攪亂了,之前看他的電影,覺得他甚至比女人更了解女人,原來答案在這裏,不知道為什麽再回到上海的石庫門裏,他卻不能給我一個完整的王琦瑤,也許這該歸咎於說故事的人與演故事的人之間的緣分吧。 那一年,有一部我很愛很愛的電影誕生,那就是《南海十三郎》。導演高誌森原來寫過好多好劇本,比如《縱橫四海》,杜國威是這部電影的編劇,他也憑借此片獲得了次年金像獎的最佳編劇。這部電影沒有驚心動魄,卻真正做到了蕩氣回腸:這本是香港粵劇名編劇南海十三郎的真實人生,而人生,遠比電影來得複雜和不可控製。石頭森林裏的華燈閃耀,而昔日大張旗鼓的傳統文化已經被迫偷生於遠隔現代都市的窮街陋巷之間,草台班子代替了張燈結彩,雖然湮沒於民居人海卻生生不息。可以說,《南海十三郎》是一部正劇,這樣的處理並不容易,幸好有香港的話劇皇帝——謝君豪和話劇皇後——蘇玉華的出演,而本身就帶點恃才傲物氣質的謝君豪亦憑借這部電影在當年的台灣金馬獎上打敗憑借《色情男女》入圍的張國榮奪得影帝。我一直覺得謝君豪是一個非常棒的演員,卻不知道為什麽如今他總是頻繁地出現在粗製濫造的偶像劇裏演叔叔伯伯,蘇玉華早年也經常出現在TVB電影劇裏,但還是隻能在話劇舞台上找到最好的自己,最近一次看到她,是在前年她和梁家輝一起合作的話劇《傾城之戀》裏。 杜琪峰、韋家輝、遊達誌和遊乃海,他們在1997年一起離開了無線電視台,創辦了後來改變很多人看電影習慣的銀河映像。《十萬火急》,在這一年橫空出世,在這部電影中,杜琪峰、韋家輝、遊乃海這對鐵三角第一次聚首了,後來好多影評人都把這部由劉青雲、李若彤、黃卓菱、黃浩然等加盟的《十萬火急》看作是“銀河映像”集體亮相的創業作,事實上,也正是這部電影的成功,穩固了杜氏電影的基本組合。再回頭看這部電影的時候,我會發現它可能是杜氏電影在某一方麵的絕唱,因為在此後,隨著香港回歸中國社會環境巨變,再也看不到宏揚集體英雄主義的主流銀河電影。 遊達誌在銀河的時間不長,一共拍了三部個人風格明顯的電影,這一年就占了兩部。《兩個隻能活一個》和《暗花》,他們有一個很明顯的共同點,也就是銀河映像後來的集體共同點:對比強烈的光源,滿滿的荒誕意味和悲觀絕望的氣氛,時間的存在和限製在這裏被放大再放大,小角色在命運的漩渦裏無力回天自取滅亡。金城武接受了死亡任務,但他還有唯一的出路,就是鼓足勇氣跳到對麵大廈上,灰色沉重的調子下麵,那個在空中跳下的鏡頭被定格,是不是死路一條,沒有人知道;最不像梁朝偉的梁朝偉遇到了麵目可憎的劉青雲,警察是嗜勇鬥狠的血腥姿態,殺手卻是克敬執守的冷靜角色,早已不是我們一直期待的“英雄”。也許那個腥風血雨的澳門是用來比喻回歸後的香港的,自以為可以控製局麵和命運的時候,已經全盤被幕後操控了。1998年拍完《非常突然》以後,遊達誌離開了銀河,其中的原因我不得而知,隻知缺了遊達誌的銀河總有些遺憾,而缺了銀河的遊達誌回到TVB拍電視劇,在《覆雨翻雲》裏再也看不到有當年的才情。 那一年借身份混亂來表現對現世擔憂的電影真的不少,張之亮的《自梳》也是其中之一。故事說了兩代人,插敘中加倒敘。總的來說很好看,比去年的《墨攻》強很多,但我還是最喜歡他在1992年的《籠民》,那個時候黃家駒還在世,還沒有對他喜歡的女生說出心事。那個女生當時在一部韋家輝導演的電視劇裏劉青雲的妹妹,純得人見人愛,可惜她遇人不淑輸給際遇,家駒出事的以後,她哭倒在他的墓前,好在後來遇到了許鞍華擺脫了舊命運,關於她的不利傳聞一直不斷,但我不願意相信,因為家駒。說回來這部《自梳》,劉嘉玲可以說在這個女同的角色上費盡心機賣力演出,最終還是在第二年的金像獎上輸給了演宋慶齡的張曼玉,據說梁朝偉在底下一直握著劉嘉玲的手,到念出張曼玉的名字時都不曾鬆開,有時候很想相信他們之間一段傳奇,這樣才不至於感到悲哀和諷刺。 讓張曼玉拿到第二年金像獎影後的,就是這部《宋家皇朝》,同時這部電影也算是那屆金像獎中的技術類獎項的贏家。也許張婉婷想要突破一下自己,或者想要趕在政治大局變動的時候談談曆史,但是曆史題材的電影真的不好駕馭,特別是對女導演來說,於是她在處理那段大環境的時候,顯得心有餘力不足,而在處理薑文演的宋嘉樹和女兒們的關係時又匠氣過多。始終覺得張婉婷是一個文藝詩人,愛情故事是她的專長,可能自己也覺察了這一點,第二年又拍了一部她擅長的題材——《玻璃之城》,但始終無法超越1987年的《秋天的童話》。 當然,想要突破一下自己絕對不是什麽錯誤,相較之下,徐克顯然願意在堅持中創新。我相信他對小倩的故事,是有偏愛的。拍了三部《倩女幽魂》之後,徐克兼監製了《小倩》的動畫片,據說這部動畫片在《青蛇》期間已經開始籌備,這樣算來,長達5年之久。配音組的成員個個都是名人,粵語組有林海峰、袁詠儀、黃霑和葛民輝,國語組有吳奇隆、張艾嘉、李立群、劉若英、羅大佑、蘇有朋和徐克自己。二維人物動作結合三維背景電腦處理,這部舊瓶裝新酒的動畫片票房並不理想,徐克的小倩係列也終於完全到了尾聲。 《我愛廚房》是嚴浩從國內再回到香港的第一部作品,事實上他是一位有著大陸情結的導演,所以早在1984年的香港新浪潮代表作《似水流年》裏就起用了斯琴高娃,拍完《滾滾紅塵》之後,他離開了香港到了國內,7個年頭裏,拍過電影不少,最出名的就是《棋王》和《太陽有耳》,這部改編自日本小說的電影裏,也把女主角的身份改成了來自大陸。同樣的,《我愛廚房》裏也有身份錯位的情節,羅家英扮演的父親變性成了女人。這樣的性別困境,以及電影中重點提及的死亡陰影都將感傷對象鎖定為97年的香港,而陳小春的冗長獨白和剪輯中大量的疊化處理,刻意營造了感性陰柔的女性世界,概念化過重,而稍有虛偽和造作之嫌。最後的時候,陳小春站在靖子家門口帶著哭腔問:“你既然沒有結婚,又沒有交男朋友,為什麽不讓我進去坐?”那滿腹委屈的樣子讓我記得很清楚。 那一年陳小春和羅家英演了兩回父子,一回文藝腔,另一回卻是王晶電影中的搞笑組合。97年的香港電影產量驟降,連王晶都隻拍兩部,其中一部就是《百分百英雄》。後來我們看這部電影時,最大的樂趣就是在裏麵尋找梁詠琪和鄭伊健的蛛絲馬跡,其實如果真的要帶著目的去發現一些事情,就算找到了什麽,也是牽強的。不管怎麽說,他們如今已經分開,鄭伊健的這個7年,似乎比上一個7年走得快很多。也許對的時間更為重要,可能你們曾經相濡以沫或者榮辱與共,耗盡青春之後卻慘淡收場,而另一個人就正好出現在他想要安定時的十字路口。 這一年王晶的另一部電影是《賭神3之少年賭神》,呆鵝般的黎明演了高進,嗖嗖嗖地把牌發出去,我笑倒;陳小春在裏麵演得是年輕時的龍五,一臉正氣得說“誰傷害我的朋友我一定不會放過他”,我又笑倒。故事是賭神係列的老套模式,最終好人有好報,王晶最大的本事就是,能讓你饒有興趣地看完澡就猜到結局的電影。 阮世生是一個我很喜歡的編劇,《天若有情》《金枝玉葉》《忘不了》,部部都是賺人眼淚的作品。1997年,他卻是一個導演,完成了《完全結婚手冊》。故事很文藝腔,以楊采妮的婚紗店為定點,引出一堆年輕人七七八八的戀事。這部號稱是“女性電影”的作品本該是蠻有看頭的,但結果在女性主義的表現上卻很膚淺,而且雖然有很多不錯的演員,但卻都是各演各的,隻有陳小春演得認真和投入。 陳小春真的是1997年的勞動模範,量和質都有保證,到了《神偷諜影》裏,他還是最認真的那個。陳德森,又提到這個名字了,他最出名的作品也是他最用心的作品就是《朝九晚五》和《台北朝九晚五》,好多年沒有聽到他的名字,並不是他沒有作品問世,而是劉德華的老年妝搶了鏡。1997的這部電影,故事原型來自《偷天陷阱》,但是雖然花了很多錢,卻沒有很好的票房和口碑。 周星馳在那一年的作品是與馬偉豪合作的《算死草》,我們在提到一部電影是誰的作品時,眼睛是雪亮的,或者說,周星馳的光芒太甚,總能駕馭整部電影的走向。馬偉豪早年的商業電影還算有後勁,近些年來越來越無厘頭。葛民輝代替了達叔第一次出現在周星馳的電影裏,後來他在《買凶拍人》演一個冷麵殺手,不再需要誇張的表情和肢體還是笑果十足。 但是如果你覺得他隻是一個笑匠,那你就錯了,因為葛民輝是一個百分百的文藝青年。1997年,他導演了一部《初纏戀後的2人世界》,劇情迷亂勝於王家衛,鏡頭搖晃堪比杜可風。《初戀》裏輕度精神分裂症患者金城武和夢遊症患者李維維之間在虛幻中的一段真實愛情,《戀後》裏葛民輝多年來一直被戀後恐懼症”困擾,每一天都生活在誠惶誠恐中,他覺得自己對舊戀人有所虧欠,但是當發現了舊情人的行蹤,卻又緊張地如臨大敵。“很多事情我們自己都能去掌握,比如愛多少,要多少,但有一件事是無法控製的,一旦開始就不知道何時結束。”那張你看到就忍不住要笑出來的臉居然擺著梁朝偉的表情絮絮叨叨。 周星馳的另一個黃金龍套——李力持在這一年也有一部作品問世:《愛你愛到殺死你》。我們說起李力持時,第一反應就是那個鼻毛暴長的馬屁精。其實他還是一個很有才的導演,《國產淩淩漆》和《喜劇之王》都是他的作品。《愛你愛到殺死你》說的是鄭秀文扮演的明星受到過激歌迷的騷擾,因而請了黎明扮演的警察作保鏢,時間久了譜出戀曲。這個故事放到現在來看。不免想起楊麗娟,電影總體來說沒有亮點,過些年可能就被人淡忘。 林超賢原來是陳嘉上的副導,1997年他首次獨立執導電影,從這個衡量標準來說,《G4特工》是不錯的開頭,至於後來的《江湖告急》則是到目前為止他的巔峰,也是另類黑幫片的代表。我記得那部電影我是在電影院看的,暑假剛開始的時候揣著我的學生證花了十塊錢,但是現在看來那十塊錢是浪費了,因為那個時候我太不懂槍械和爆破。十年前的林超賢才三十出頭,銳氣勢不可擋,加上他個人對軍械的愛好和動作片的敏銳觸覺。把常見的劇情拍出濃厚的科技性和人情味。 麥當傑長期息影之後,在1997年推出了複出之作《黑金》,電影取材於那些年台灣社會最受矚目的幾件大新聞以及黑道競選立委漂白事件。麥當傑對大場麵的場麵調度精準絲毫不輸於當年,同樣把他擅長地刻畫反派人物的優點全部灌注在梁家輝的角色——周朝身上,而劉德華演的幹探雜流於形式。香港電影從很久就開始探索如何使反麵角色變得立體而不是大奸大惡,卻在很長時間裏忽略正麵角色的豐富性,這個情況一直到《無間道》才全麵改觀。 梁家輝在這一年除了演了個性格立體的反派之外,還在主旋律電影中出演了一位鞠躬盡瘁的人物。《歸航》係列是那年的應景之作,而《衝上九重天》則是其中一部,結集了潘虹、陳錦鴻、趙文瑄、黎姿、伍詠薇等一幹人等。導演黃俊文,其後再沒有見過他的電影。 1995年,吳宇森開始闖好萊塢的時候,和他征戰多年一直做副手及編劇的梁柏堅終於自立門戶,第一部作品是他一直中意的題材——拳擊,那部電影是《你是我的英雄》,一開始有個很土的名字叫《浪漫風暴》,梁柏堅獨立執導的電影中充滿英雄氣概,且有豐富生動的細節和趣味盎然的人物。1997年的《熱血最強》裏,警察鐵男喜歡上私種妹芬妮,甘願被她利用幫她和她的殺手男友逃走,但是這不是一個深情的愛情故事。攝像機鏡頭像是男主角古巨基的眼睛,整部電影像是他的一廂情願,它一反香港動作片的俗套,全然拋棄黑色,走的是寫實路線。這部當年的突圍作品後來在1998的香港電影評論學會獎上受到好評,獲得了第四屆香港電影評論學會獎推薦電影獎。在這之後,梁柏堅拍攝了《野獸之瞳》,再也看不到曾經被譽為開辟香港新浪漫風格之人的本色。 成龍在這一年和另一位元老級的打星——洪金寶合作,完成了《一個好人》,但是洪金寶在這部電影創作中的角色是導演。故事很普通,延續了成龍電影裏的一貫作風。憑借這部電影,成龍企圖以“港式英語片”的製作進軍國際市場,不僅移師澳洲拍攝,並大量啟用外國演員,連他本人也大說英文。值得紀念的是,這也是成龍第一次試圖拋棄英雄形象,扮演一個平凡人,總體來說,這部電影算是是動作片中的佳作。 成龍和洪金寶的成家班洪家班在這個時候已經風生水起了,而他們的師門元家班在那年也有作品,可能是為了考慮商業的因素,這部由元奎導演、元彪加盟的電影的男主角——金城武卻不是元家班的人。這部《馬永貞》可以說是對六十年代張徹的《馬永貞》的致敬之作,並且加入了張徹一貫忽略的女性角色,梅豔芳的《抱緊前人》是點睛之筆,暗示了苟安自保成為後資本主義香港社會的集體無意識。元奎對武打片的控製駕輕就熟,也因為這樣,缺了很多創新本,通篇洋溢著懷舊色彩。 那一年的第十六屆金像獎上,《甜蜜蜜》是最大的贏家,捧回了包括最佳導演、編劇、女主角、男配角、攝影、美指、原創音樂等八項大獎,張曼玉也這之後去了法國拍攝《女飛賊》,在那裏認識了她的前夫。那一年的最佳男主角競爭並不激烈,滿以為憑借《色情男女》的哥哥一定會折冠,誰知道最後得獎的時候《三個受傷的警察》的肥貓鄭則士。而第二年的金像獎中,哥哥和梁朝偉同時憑借《春光乍泄》入圍最佳男主角,最終梁朝偉獲獎。 哥哥這一輩子始終都沒有拿到影帝,不知道他走的時候有沒有對這個介懷。十年前爾東升那部講述另類電影人的《色情男女》一敗塗地,隻有大尺度的舒淇獲得97年金像獎的最佳新人和最佳女配角兩個獎項。我還清楚地記得劉青雲在那裏麵客串演快樂爾東升,因為心血的電無人問津,最後在音樂的伴奏下優雅地躍入江中,而那邊拍16mm的藝術青年依然在尋找著藝術的夢想。香港電影人善於自嘲,但在自嘲之後,仍然在艱難裏繼續前行。幸運的是,劉青雲這一次憑借同樣是演藝圈題材的電影,終於獲得了第一個影帝,還好沒有成為第二個張國榮。 1997年,王菲生下了竇靖童,還沒遇到謝霆鋒,更不要提李亞鵬。在翡翠台的台慶上,和張學友唯一一次對唱,他們互唱 1997年,《心太軟》唱得大街小巷。 1997年,賈樟柯的《小武》拍完了,不過好久以後我們才知道那是中國新一代寫實電影的高峰與開端。 1997年,《一個字頭的誕生》正在街上拍著,韋家輝有沒有想過有一天它會立碑刻轉。 1997年,王小波去世了,但他的書開始火了。 1997年,馮小剛學習了香港電影的娛樂精神,《甲方乙方》讓國人有了賀歲片的概念。 1997年,孟京輝的實驗話劇《思凡"十日談》引起了轟動效應,小劇場話劇漸成氣候。 1997年,一個好看的男生坐到我斜後作,我的心就和這文章一樣,開始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