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電總局下令封殺台灣主持人在大陸的發展,當然我也在名單內。這證明了大陸的廣電政策是個‘外鬆內緊’的政策,節目越來越多,可是政策越來越緊。這種封殺港台主持人於電視台門外的做法,等於是變相地保護內地、尤其是中央台的主持人。”今年3月,從台灣到大陸發展的主持人黃安在其博客上寫下了這樣一段話。
黃安的這番評論,針對的是前段時間一個沸沸揚揚的傳言:大陸廣電總局在今年開春發布公文,規定從今以後,港台地區主持人隻能以嘉賓主持的形式出現在各電視台衛星頻道的節目中,且連續主持不得超過3期。當時消息一出,各方反應強烈。但很快,廣電總局的官員就予以否認,說“從來都沒有發過任何文件來限製港台的主持人”。廣電總局外事司綜合處的勵彬處長表示,對於邀請港台主持人,總局的態度是不鼓勵、不反對,按照各台的實際情況辦。
然而,不管“公文”之事是否空穴來風,一個不爭的事實是:大陸官方對台灣電視人的態度已沒有從前那麽親切熱情。江蘇衛視早在去年就吃過苦頭:該台的選秀節目《名師高徒》曾計劃邀請曹啟泰主持,結果未得到批複,隻好臨時起用光頭孟非。
“走,到大陸去淘金”
如果把大陸與台灣電視界的合作比作一對有情人的交往,那麽他們在過去的二十幾年裏,曾經經曆過浪漫的苦戀和甜美的蜜月。
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台灣政府對文化界人士去大陸有嚴格的管製。真正來到大陸的台灣電視人,往往不是為了“發展”,而是為了“尋根”。
1983年,台灣知名製作人黃阿原來到大陸,成為央視海外電視中心的顧問。為防止台當局從中作梗,當時他特意迂回日本輾轉來到大陸。1990年,台灣主持人淩鋒也是突破了重重困難,才得以在當年的春節聯歡晚會上亮相。那段時期,台灣電視人來大陸,往往懷抱著義無反顧的心態;而大陸也把他們視為上賓,認為他們是“聯係海峽兩岸的文化紐帶”。
大約2000年左右,台灣的電視人可以正大光明地來大陸發展了;也正是從那時開始,經濟因素超越情感因素,成為聯係台灣主持人和大陸電視界的主要紐帶。台灣主持人紛紛進軍內地淘金;而正逐步朝著娛樂化方向邁進的大陸各大電視台,更是不惜重金請來被不少電視觀眾喜愛的台灣主持人加盟,以賺取人氣、眼球和收視率。
自2000年始,來大陸發展的台灣主持人超過了20餘人。他們或在地方電視台主持固定欄目,或客串主持晚會、盛典等大型活動。除了一線主持外,一些台灣的二、三線主持人也來到大陸淘金。比如在小S節目中頻繁露麵的吳佩慈,就在福建東南衛視開辟了《美麗佩配》,反響、收視都不錯。
浙江衛視《太可樂了》的製片人陳佃對此的解釋是,台灣的主持人,不管是“一線”還是“三線”,都具有大陸主持人所不具備的特點:“他們都有自己的風格,有自己獨特的表達方式,甚至連節目開場打招呼也能有七八種樣式,因此很對追求個性化的年輕人的胃口,電視台當然也就願意用他們。”
來大陸電視界淘金的,除了職業主持人之外,還有藝人、製作人、專家、學者、作家。他們的熒屏定位,有主持、有嘉賓、有評委。
這兩年,心理類電視節目在大陸很是紅火。而坐在全國各地的攝影棚裏侃侃而談現代人情感問題的嘉賓中,台灣人至少占了半壁江山。張怡筠、孫明明、曹又方等,都成了大陸觀眾熟悉的熒屏麵孔。有30年電視從業經驗的台灣電視人白汝姍告訴記者,台灣地區的心理類電視節目比內地早生了近10年,因此積累了相當數量優秀的熒屏心理專家,這些人自然成為大陸新興心理電視節目的搜索目標。而從另一方麵來說,台灣的很多心理學教授也樂意參與電視節目,他們中的很多人經常會到各地演講,具備相當出色的表達能力,要從中挑選幾個“熒屏專家”不是難事。
火暴大陸熒屏的各類選秀節目,則讓許多台灣的文藝界人士當上了“評委”。伊能靜、高淩風等已經有“過氣”之嫌的台灣藝人,通過當選秀活動的評委,紛紛在大陸找到自己演藝生涯的“第二春”;黃韻玲、袁惟仁、陳耀川等台灣音樂製作人,也通過在《超級女聲》《我型我秀》等活動上的頻繁亮相,為自己在大陸的事業發展打下一片廣闊江山。
“主持的格調與品位”成為發展阻力
一時間,大陸的電視觀眾在各個衛星頻道都能看到台灣電視人的身影;而重金請來台灣主持人的內地綜藝節目,收視也是高開高走、形勢喜人。但這兩年,台灣綜藝主持人在大陸的發展不再那麽順風順水。而究其原因,並不僅僅是由於上文所提到的官方管製。
黃安2000年就來內地發展,在最初的兩年很是風光了一陣子,但後來隻能在各個地方台打遊擊,主持不怎麽紅火的娛樂節目,而這兩年幾乎隻能靠揭露娛樂圈的“潛規則”為生。
吳宗憲在被傳“主持央視節目”的時候動靜很大,但他在央視的《情藝在線》隻錄了4期就沒了下文。吳宗憲坦言,他在大陸主持感覺到很大的壓力。他在台灣主持4檔節目,從來不用做功課,觀眾喜歡什麽,嘉賓接受什麽樣的尺度,他太清楚了;可到了大陸,很多時候嘉賓的話都未必能馬上對接。
事實是,在對綜藝節目規定不甚嚴格的台灣,主持人常以黃色笑話和人身攻擊等方式來當作笑料加入節目,但這種低俗的主持方式在大陸行不通。這樣一來,像黃安、吳宗憲這樣的“毒舌”,很容易會感到“英雄”無用武之地。輾轉過國內多家衛視的編導林先生告訴記者,很多來自台灣的男主持都喜歡刻薄女主持人的身材和長相,有些話甚至非常難聽。但因為他們都是電視台重金請來的上賓,製作人在現場隻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飽受侮辱的女主持人也隻能偷偷跑到衛生間裏去哭。“我們看在眼裏,心裏難受極了。聽說上麵要管他們了。早就該管了!”林編導對記者說。
這些情況,也被台灣其他一些一線主持看在眼裏。張菲今年年初曾到上海上過幾檔節目,回頭得出的結論是:“我發現自己並不適合內地發展。”蔡康永也聲稱,自己短期內不會考慮在內地發展,“如果實在是盛情難卻,那偶爾去當嘉賓就好”。
值得一提的是,在那麽多來大陸發展的台灣主持人中,目前口碑最好的應該算是曹啟泰。曹啟泰在“第一財經”主持兩檔王牌欄目——《上班這點事》和《波士堂》,新近被大陸的《新周刊》評為“最佳創富節目主持人獎”,成為第一個在內地“獲獎”的台灣主持人。耐人尋味的是,曹啟泰本人非常忌諱被貼上“台灣主持人”的標簽;他幽默睿智、有禮有節的主持風格也和台灣絕大多數綜藝主持人相去甚遠。
客觀地說,在大陸觀眾剛剛接觸到台灣主持人暨台式綜藝節目時,確實有可能被差異化的主持風格和個性化的娛樂方式所吸引。但是,總有一天,這種新鮮感會被同質化所稀釋。大陸觀眾看重的,將不再是台灣主持人作為一個整體的娛樂風格,而是他們中某些個體的智慧與創意。現在看來,這一天已經來臨。
台灣電視人近期內的優勢依然存在
很多人認為,之所以會出現台灣人湧向大陸電視界的情況,基本原因在於他們是想來“淘金”;這樣的想法背後其實藏著一個假設,即大陸有“財”、而台灣有“才”。已經在大陸工作了一年多的台灣電視人阿德就認為,在現有的體製下,即使把全台灣的主持人都弄來,大陸的電視節目也很難趕超台灣。換句話說,隻要有關主管部門不橫加幹涉,台灣電視人在大陸還可以當很長一段時間的“外來和尚”。
然而成功製作了《超級訪問》、《娛樂麻辣燙》、《美麗俏佳人》等節目的李靜不同意這種看法。李靜不覺得台灣電視人有什麽了不起,不過是“台灣跟著日本走,日本跟著歐美走”。她認為,台灣的主持人在現場節奏、氣氛的把握上,確實比絕大多數內地主持人嫻熟,但大陸觀眾更注重的,其實是節目的內容。李靜非常看好大陸娛樂節目的發展前景,覺得台灣電視人很難在大陸實現本土化。
學者尹鴻告訴記者,中國的電視節目在娛樂形態和娛樂樣式方麵始終滯後。如今在大力發展娛樂類節目時大力借鑒港台,是挺正常的事情。自從2000年以來,台灣電視節目的形態、台灣主持人的到來、甚至台灣製作團隊的到來,為大陸娛樂節目形態的改變起到重要作用,並且培養了內地電視人的相關素質。但是,電視是一個對本土化的要求非常高的介質,雖然台灣和大陸同屬一個中國,但畢竟隔絕了幾十年,文化環境已有相當大的差異,再加上相關政策的限製,這兩年台灣電視人的發展沒有前兩年那麽“火”,這也是文化溝通中產生的自然現象。不過,尹鴻認為,在近期內,台灣電視人在經驗、技術和理念上的優勢依然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