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做北京人藝的院長,第一件事就是解散它,建立一個公平的戲劇環境。”演員陳佩斯在滬談及中國戲劇時出語驚人。中國話劇現狀如何?戲劇改革究竟該何去何從……麵對這一係列問題,話劇人如何詰問自我?作為上海紀念話劇百年的一個活動組成,上海戲劇學院和上海話劇中心主辦的“2007戲劇教育與管理國際高峰論壇小組辯論與討論會”6月2日在上海話劇中心舉行———這是一個少有的沒有空話和套話的論壇,在自由提問和互動的環節,常常出現激烈辯論的場麵。雖然研討會對中國戲劇現狀的改觀未必有何實際的作用,但至少,它直麵了中國戲劇的一係列現實問題。
有觀眾,沒民眾
戲劇在中國的小眾和邊緣是顯而易見的,今天,支撐起貌似繁榮的話劇市場的,往往是一些明星話劇和粗製濫造的商業話劇。中國話劇缺乏深厚的民眾基礎與戲劇教育,成為“2007戲劇高峰論壇”上嘉賓最關心、也最眾口一詞的話題。
王曉鷹(國家話劇院副院長、導演)
我認為就是多演出,但不是靠一個劇團多演出,而是靠多個劇團在多個城市做多種演出。要讓觀眾看到各種各樣的戲,創作要多元化,而不是一種類型的。要讓觀眾看到各種欣賞的可能性,把眼界打開。
你不能指望全上海和全北京的觀眾都來看戲,話劇不是普羅大眾的藝術,它現在屬於年輕知識階層和中產階層。所以需要和觀眾建立聯係、積累觀眾,現在我們國家話劇院建立了觀眾俱樂部,開放排練給觀眾看,把場地提供給觀眾搞戲劇活動等。
郭慶亮(新加坡戲劇盒藝術總監)
新加坡並沒有國營的劇團,全是民間的,牟利的概念也不過是近幾年才有的。劇團的發展常常比政府發展快。民間力量、人的力量是推動戲劇的主要力量,它通常比體製跑得快。
戲劇盒成立17年,經驗是劇團在社區的發展也很重要。劇團與社區結合有三大意義:能接觸人,能汲取創作的養分;能拓展觀眾(但對這部分有所保留,因為在社區裏看戲的人未必會走進劇場);進行藝術教育。
LanfrancoLicauli(意大利米蘭歐洲劇院經理)
我們的劇院是1947年由兩個人開始做起的,當時提出的就是“戲劇要為藝術,要為人人”,戲劇對於城市就好像水電煤一樣是不可或缺的。
沈亮(上海戲劇學院教師)
我建議應該努力讓戲劇成為中國中小學教育的必修課。我認為中國戲劇改革不應該是從院團開始,而是應該從戲劇教育開始。光憑一個院團的力量是不夠的,應該有更多的劇院演出。我們要把演戲的樂趣還給觀眾,讓戲劇群體不斷壯大。
胡雪樺(話劇影視導演)
現在影視劇不是通俗而是惡俗,話劇則是疲軟,都是咖啡加糖的東西。而我們的很多演出和討論也都是自娛自樂。中國現在最缺少的是美育教育,戲劇應該納入中國公共教育和美育教育的內容。
有領導,沒管理
“百年話劇,最可怕的是沒有戲劇評論。”導演熊源偉認為,藝術家的創作環境是寂寞的,沒有善良的批評,隻有客套恭維的評論,這是話劇發展到今天最可怕的瓶頸。
石俊(編劇、導演)
現在藝術教育的功利性很強,經常有人找我去給小學生的小品比賽輔導,這麽小就開始為了評獎接觸戲劇。如果讓精品工程這樣的獎消失五年,大家就能夠踏踏實實做戲劇了。
熊源偉(導演)
我在百老匯遇到一個導演,他為了一篇罵他的報紙評論興奮不已,因為他覺得自己被關注了。我覺得我們上海可以先從電子版的戲劇評論開始,可以請一些言辭犀利的人來看戲,搞些像樣的戲劇評論。隻有戲劇評論發達了,戲劇才能有更好的發展,真正的藝術家應該有這樣的胸懷。
有對話,沒對手
論壇上,民間戲劇工作者和主流戲劇的爭論十分熱烈。對於這些爭論,獨立戲劇人袁鴻直言不諱:“其實現在真正的問題是,民間戲劇和主流戲劇都不夠專業、也不夠敬業。”
陳佩斯(喜劇演員)
如果我有機會做北京人藝的院長,假使有這個權力,我第一件事就是解散它,建立一個公平的戲劇環境。其實,越是嬌生慣養的孩子越是牢騷多,倒是我們這種越是庶出的孩子,越是講究孝順。
袁鴻(獨立戲劇製作人、策劃人)
當年我做大學生戲劇節,唯一的目的就是想讓這些所謂業餘的學生,用他們的戲給我們的專業人士扇一個耳光。最後他們確實做到了。現在真正的問題是,民間戲劇和主流戲劇都不夠專業、也不夠敬業。
張獻(編劇、策劃人)
我們民間戲劇一直無法進入正規的渠道,直到現在也不想進入。
有評獎,沒評論
中國話劇有沒有藝術管理?經驗能不能取代管理?話劇的藝術本體在話劇中的地位如何?導演的藝術思考與管理者的思考有什麽不同?研討會上,國內外知名劇院的藝術總監與藝術院校藝術管理專家的對話無疑讓人深思。
王曉鷹(國家話劇院副院長、導演)
中國國家話劇院的管理不同於現代意義上的藝術管理。國家話劇院的管理更多的是行政機構的管理,在國話除了用經驗進行管理之外,院長本人的人格魅力與影響力也相當重要。在國家話劇院,導演的藝術取向決定劇目,人在其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在我們劇院,我排一部戲,不管是導演還是副院長,都需要操很多心,而且一件事情要叮囑很多遍,我去香港話劇團排戲,除了導演的藝術思考,什麽都不用想。
中國國家話劇院目前的難處是:沒有自己演出的陣地,這便影響了我們機製化的管理。
在國外,非營利性的劇團有兩條軌道,他們有藝術總監與管理總監,管理總監負責機製的管理、運作、籌資、推廣演出等,藝術總監專心搞創作。這兩種不同的工作模式如果做好了,會給製作者創造一個非常好的環境。
胡小玲(福建人民藝術劇院院長)
我是演員出身,1993年競聘上崗,那時候我完全不懂數字,當院長第二年,我的財務告訴我:院長,我們隻有100元了。我當時唯一的反應是,不要告訴大家!我現在的工作就是不斷“編故事”,去得到政府的支持。
鍾海(天津人民藝術劇院院長)
現在劇團的領導基本都是搞創作上來的,都屬於粗放型,沒有科學的理論和依據,完全憑經驗。大家麵臨的問題都一樣,都是體製的製約。
張明(甘肅省話劇團團長)
我們那個劇團現在還叫“單位”,還在計劃經濟的體製下,所以我一直說,我的職業是編劇,業餘才是團長。我一年有3個月在外麵寫電視劇,還有9個月去領導那裏騙錢,然後找回那些“北漂”和“海漂”的演員回來排戲。
陶辛(上海音樂學院教授)
領導不是管理,管理是一門學科。
由於某種特殊的原因,一些領導有很大的行政資源,隻需一揮手就能讓下麵轉動起來,而不管事情是否有效。
張璐璐(亞洲百老匯娛樂公司經理)
我在世界上最好的藝術管理專業哥倫比亞大學讀的研究生。我們需要掌握法律、管理和藝術三大核心內容的課程,老師都是哥大最好的。這是一個綜合性很強的行業,但是在中國,(從事)藝術管理的都是藝術家,他們的想法往往很個人化,很難從自己的想法中跳出來。
JoanJeffri(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藝術管理學教授)
美國的模式不一定適用於中國,中國需要探索適合自己國情的模式,來培養藝術管理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