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92歲老太跳水救人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5.3日,徐州市新沂窯灣鎮五敦村2組的一個4歲幼童突然跌入魚塘中,從此經過的92歲老人陸伯華見此迅速跳入魚塘救人。由於老人年事已高、水深坡陡,老人托著幼童3次都沒能上岸。 途經此處的村民趕忙將老人拉上岸。

  記者聞訊後一路顛簸在第一時間趕到現場,這是位於五敦村路東邊的長方形魚塘,麵積近20畝,沿著魚塘邊向東20米,就是事發地點,魚塘到岸堤的高度僅1米,土坡呈近90度直角,上麵有厚厚的一層青苔。村民告訴記者,這個魚塘是村裏百姓蓋房取土形成的魚塘,因此湖底地形非常複雜,而陸伯華救人的地點是整個魚塘中水最深、淤泥最多的地方。大概有2米的水深、70厘米厚的淤泥,別老太太跳水救人,就是普通壯漢想上岸都不易。

[ ]

  在村民的帶領下,記者來到陸伯華老人家中,陸伯華老人皮膚黑,身高僅1.56米左右,瘦弱,但身體非常硬朗,正躺在家中打吊水。71歲的兒子張四存正在埋怨媽媽:“你聽到小孩哭,不知道喊別人救,萬一你救不上來,不把自己也捐了?”陸伯華老人當即反駁:“我要是跑去喊人,孩子肯定沒救。孩子沒事就好,我活這麽大歲數也值了。”

  “我為了救孩子丟了一隻鞋。”陸伯華老人笑著告訴記者,她今年92歲,老黨員,自幼在駱馬湖邊長大,深諳水性。當時她剛好從鄰居家串門回來,突然聽到孩子的哭聲,看清落水的地點後,穿著鞋就跳進魚塘了。

  落水的孩子一直在魚塘內掙紮,她立刻跳進水中,從孩子背部接近,抓住他的頭發猛地一使勁,一下把孩子托起。當孩子用一雙驚恐的眼睛看著她並不停地打著哆嗦時,老人左右腳卻在水底使勁地踩水。

  接著,老人連著往上蹬幾次,想把孩子送上岸,但水麵與岸堤呈近乎90度的直角,土坡上還有青苔,太滑,就在老人把孩子送上岸,準備脫手時,孩子從坡上滾了下來;老人趕緊接住孩子,稍稍休息後,遊著找不太陡的坡,但遊了20多米遠,仍然沒有找到,老人感到雙臂沉重,變換著托孩子的姿勢,再次向前遊,把孩子送上岸時,孩子再次滑落。此時,老人接住孩子的手臂已經明顯感到沉重,腳下踩水的動作也已經不再協調,老人使上全身的力氣托著孩子,時間在一分一秒地滑過,慢慢地,水一點點沒過老人胸、脖子,馬上就要沒過嘴唇,老人忍不住高喊:“救命,有人落水了!”這時,從此經過的村民張金輝等人立即分工,有人到村裏喊人,有人跳水救人。聞訊趕到的17個村民把陸伯華老人及孩子拉上了岸。半小時後,等老人在岸上緩過勁來後才發現,腳上穿的另一隻鞋不知什麽時候掉了。

  村民告訴記者,被陸伯華老人救的孩子名叫秀秀(化名),當時孩子獨自在魚塘邊玩耍,不慎跌下魚塘。陸伯華老人在村裏的口碑非常好,行善了一輩子,很少與別人發生爭執。


  麵對在水中垂死掙紮的4歲幼童,92歲老太縱身一跳,不僅挽救了一個年幼的生命,而且贏得了無數人的尊敬——雖然這在老人看來,不過是發自內心的再平常不過的舉動。連日來,在省內外,人們爭相傳頌著新沂市窯灣鎮五墩村92歲老人陸伯華跳水救人的英勇事跡。昨天,本報記者再次奔赴窯灣,通過多方了解,發現老人一生極富傳奇,年輕時不但救過遊擊隊,護送過解放軍,解放後還曾被評為省勞模。

[ ]


  曾是童養媳 黨給取的名


  昨天中午,精神矍鑠的老太太再次將記者領到她救起4歲兒童的深水塘邊,她一手拄著拐棍,一手比劃著回憶當天的“驚人一跳”。


老太指著水塘調侃地說:“我最心疼的就是我那雙鞋,才剛穿頭一天,一隻就丟在塘裏了。不過孩子命保住了,丟隻鞋也沒啥。”


  自小在京杭大運河邊長大的陸伯華老太,早年練得一身遊泳的好本領,加上老人對小孩子特別鍾愛,因此,每次營救落水兒童,她總是衝在最前麵,第一個奮不顧身地跳下水去救人。在老人的記憶中,早在上世紀60年代,時年50歲左右的她就曾和多名青壯年男子一道跳下水塘,將一名被淹得奄奄一息的兒童及時地救了上來。80年代,已70多歲的老太也曾有過跳水勇救兒童的經曆。


  但老太並不想提這些陳年往事,她笑嗬嗬地手一揮,“那些(曾被救起的)孩子都老大了,看著他們娶媳婦當爸爸,我就很高興,這沒什麽好說的。”“我每次跳水救人,從沒去想萬一自己上不來怎麽辦,你總不能看著小孩活活地被水淹,反正我都活這麽大歲數了,也知足了。”

  陸伯華老人說,她其實既不姓陸,名字也不叫伯華,到底姓誰名甚,老太太自己也不知道,“我剛出生不久父母就去世了,陸伯華這個名字還是後來共產黨給取的。”老人告訴記者。

[ ]


  生於1916年的陸伯華和大多數同時代的國人一樣,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命運淒苦悲慘。陸伯華老人父母早早離世。13歲那年,成了孤兒的她就來到了現在的家做童養媳,由於手腳勤快,婆婆一直把她當閨女看,日子雖然艱苦但卻從沒受婆家虐待。


  智救遊擊隊 護送解放軍


  窯灣是曆史古鎮,京杭運河貼境而過,交通位置十分重要,抗日戰爭爆發後,日軍派駐了一個團的兵力,以窯灣為據點,對周邊鄉鎮村莊實施控製封鎖,進行“大掃蕩”。


  親眼目睹日軍在村莊內燒殺搶掠後,個性秉直的陸伯華十分憤怒,當時她雖然隻是一個年僅20多歲的姑娘,但還是勇敢地加入了抗日武裝,成為當地唯一的“女革命”。當地遊擊隊員在開明地主的資助下,以大運河為掩護,經常對日軍據點進行突襲,而陸伯華家也成了遊擊隊員藏身和落腳之處。


  一次,兩名遊擊隊員在日軍據點附近放槍突襲,被日軍追趕後,慌忙躲進陸伯華家。一間茅草屋,家徒四壁,何處藏身?陸伯華急中生智,將兩名隊員藏進自己床下,並用籃子等物遮住床底,端著步槍和明晃晃刺刀的日軍一番搜索後準備進陸伯華屋內搜查,眼看遊擊隊員就要暴露,陸伯華忙悄悄拉住日軍翻譯,“故作體恤”地說,“自家男人得了癆病,傳染人,正躺在床上呢,我都怕傳染幾天沒進屋了。”翻譯一聽,忙告訴正在搜查的日軍,2名日軍小心翼翼地將頭探進屋又縮回來,用槍托狠狠地搗了陸伯華一下,氣急敗壞地走了。就這樣,兩名遊擊隊員被陸伯華巧妙救下。


  解放戰爭期間,陸伯華又成了當地的婦救會會長,秘密組織婦女為解放軍烙煎餅、縫布鞋,積極支援前線戰爭需要,還經常為解放軍帶路,突襲國民黨在窯灣的駐地。1947年1月,駐紮在窯灣五墩村南邊的幾個村莊上的解放軍部隊,接到上級命令,準備向盤踞在窯灣的國民黨軍隊發起進攻。突然,天上飛來幾架國民黨的飛機,向國民黨部隊駐地上空空投糧食,但由於目標不清,糧食大部分落在了我軍駐地上,剛剛生孩子的陸伯華迅速組織婦女為解放軍搶運糧食,敵機發現後,立即投下一枚枚炸彈,“那些飛機在樹梢上盤旋,一枚枚炸彈落在地上,幾名姐妹都犧牲了。”如今回想起那一幕,老人仍顫抖著流淚不已。解放軍總攻窯灣的戰鬥發起後,陸伯華又帶著婦女扛著擔架對受傷戰士實施搶救。戰鬥結束後,她又和戰士們一起掩埋犧牲的烈士遺體,帶領婦女為傷員洗血衣、補衣服,還將自己家的雞、雞蛋拿出來給傷員補身子。

[ ]


  榮當省勞模 獲獎小豬仔


  老人一生雖不識字,但卻憑著勤勞苦幹,早在50年代就光榮地當上了省勞動模範、還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並身披大紅花先後在新沂縣、徐州市和江蘇省連續開了45天的會議,成為老人一輩子的光榮和驕傲。


  解放後,陸伯華又負責帶領2名婦女飼養生產隊的蠶,每年3茬,每茬飼養幾萬條。陸伯華照顧這些蠶寶寶,就像照顧自己的孩子一樣。為了選擇嫩綠的桑葉,她經常隻身一人身背籮筐,像男人一樣爬到十幾米高的桑樹樹頂,采摘嫩芽。在陰雨天采摘下來桑葉後,她還要帶領2名婦女用毛巾將桑葉上的雨水擦拭幹淨,保證食物清潔,在陸伯華的照料下,生產隊飼養的蠶個頭又大又肥,結的蛹飽滿豐潤。


  因為和她合作的兩名婦女家在外地,為了讓她們早回家,陸伯華經常一人把活攬下來。老人告訴記者,當年養蠶的姐妹都還沒忘記她,過年過節還經常來看望她。上世紀50年代初,由於陸伯華任勞任怨,成績突出,她被光榮地評為省勞動模範,戴著大紅花,到新沂縣、徐州市和江蘇省開表彰會、交流學習,作為對勞模的獎勵,陸伯華還領到了一頭仔豬。


  在陸伯華35歲時,遇到了人生最沉重的打擊,因饑寒交迫,她的丈夫早早地去世了,在外忙碌的她,直到丈夫入土後半個月,才匆匆回家,看到丈夫已化做一座墳塋,陸伯華痛哭不已。為了照顧兩個年幼的孩子,陸伯華一直守寡。


  一生行善事 博得眾人讚

[ ]


  在采訪中,老太太的兒子張四存向記者講述了母親服侍兩名五保戶的感人故事。50年代極度貧困時期,陸伯華的隔壁住著一位王王氏,兩家中間僅隔一道高粱秸紮起的“牆壁”。王王氏的老伴死得早,膝下無兒無女,常年生病,經常沒飯吃,這時,陸伯華主動承擔起了照顧王王氏的擔子,經常先給王王氏燒好飯,再回自家做飯,後來,王王氏窮得實在揭不開鍋,陸伯華就從自家的口糧中分出一半給王王氏。為了方便送飯和觀察老人的情況,陸伯華幹脆就在高粱秸紮的“牆壁”上挖一個洞,每當飯燒好後,就在洞裏遞給王王氏。張四存說,當時家裏哪怕隻有兩碗粥,母親也要分一碗給王王氏,剩下的一碗分給姐姐和自己吃,而母親卻經常餓肚子。即使在最艱難的時期,陸伯華仍然沒有放棄對王王氏的照料和救助,甚至王王氏的衣服都是陸伯華縫製的。直到60年代,70多歲的王王氏離開人世。


  陸伯華家後還住著一位五保戶張印修老太,張印修的老伴早在1968年就去世了,80年代,張印修患上了精神分裂症,陸伯華又毅然承擔起了照料老太的艱巨任務,而此時,陸伯華已是70高齡。張印修特別喜歡吃菜粥,那是一種用搗碎的黃豆摻青菜和麵熬成的麵糊粥。陸伯華經常到地裏摘了青菜,又到磨裏搗碎黃豆??。就這樣,對張印修老太的服侍一直持續了10多年直至張印修去世,而此時,陸伯華也到了80高齡。張印修在離世前10天,突然發病,大小便失禁,陸伯華每天都幫老人清理屎尿,再將幹淨的床單給老人換上。在張印修臨終前,陸伯華不僅給老人換上了幹淨的衣服,還仔細地幫她洗了澡,不久,老人拉著陸伯華的手含笑而去……值得一提的是,這兩名五保戶都和陸伯華沒有任何親緣關係。


  對鄰居如此樂善好施,對需要幫助的陌生人,陸伯華一樣如賓相待。老太太的兒子和兒媳抱怨,對前來討飯的或是因精神病離家出走的人,老太太不僅熱心地請人到家中來吃飯,甚至還專門安排住在自己家。說到此處,老太太笑稱,“要飯的也是人,現在自己不缺吃不缺穿,幫助別人也是應該的。”


  善心淡飯 胸襟寬廣


  在接受記者采訪的兩個多小時中,老太太沒喝過一滴水,但依然口齒清晰,談吐流利,坐姿未變,連記者都自歎不如。


  如今,已92歲的陸伯華老太耳不聾,眼不花,每天家務活、農活等樣樣能幹。談起養生之道,老人稱要行善事不做壞事則心安,粗茶加鍛煉則體健,少生氣看得寬則心靜。

[ ]


  老人的兒子告訴記者,現在老太太每天5點多就起床,到菜園子裏拔拔草,整整土,老人把它視為鍛煉身體,每天幾乎活不離手。吃飯也從不挑食,和許多長壽的老人一樣,陸伯華很少吃葷,大都以粗茶淡飯度日,平時,老太太每天幾乎都能吃半斤多飯,甚至連煎餅都能吃得動。有時親戚給老人送的營養品,老人從來不吃,都把這些留給孫子們。


  在許多鄰居的記憶中,老太太從未和誰紅過臉,相反,誰家婆媳、夫妻之間吵架,她都去調解。老人告訴記者,她早在上世紀50年代就做過村婦女主任,主要任務之一就是調解矛盾。“人活著整天吵架生氣要過一輩子,開開心心也是一輩子,有什麽事情想不開呢?”


  四世同堂 和睦共處


  如今,陸伯華老太子孫繞膝,四世同堂,共12口人,在子孫的精心照料下,一生中富有傳奇色彩的陸伯華安度晚年。值得一提的是,雖然兩個孫子都早已結婚成家,但一大家人一直沒有分家,每天老人看著兒孫滿堂,總是高興得合不攏嘴。


  老太的孫子告訴記者,雖然一大家日子過得並不寬裕,但家風和睦,感情和諧,卻也其樂融融。據悉,陸伯華老太家每年都被評為村和鎮裏的“五好家庭”。


  記者在采訪結束時得知,早在10年前,陸伯華老太的右腹部就長了個腫瘤。近兩年來,這個腫瘤越長越大,已經墜得老太身體有些前傾。臨出門時,記者叮囑老太及時到醫院檢查診治,沒想到老人家爽朗地說:“這輩子活到現在,我知足了,我不想再給家庭和政府添麻煩,現在能活一天,都是老天對我的恩惠……”

[ ]


  這就是陸伯華,一名92歲的老太,一位一生偏居鄉村卻處處向善的傳奇式老人,沒有豪言壯語,沒有誇誇其談,都是平凡的小事,卻閃耀著人性的光輝。


  說實話,在前往新沂深入采訪陸伯華老太的路上,腦海中一遍遍勾勒陸伯華老太的形象,我仍不太相信,一名沒有文化的92歲高齡的農村老太,麵對生命危險竟有如此高的境界!但見到老太,聽她講述那驚心動魄的殺敵故事、講述她度過一段段淒苦歲月以及舍己為人、樂善好施的往事,記者的心一次次被打動著、被感動著。


  這的確是一位具有傳奇色彩的老人。讓記者詫異的是,這樣一位“傳奇式”的人物,雖然生活清貧,但多年來竟沒有要過政府一分錢,她說,“隻要過得去,就不給政府添麻煩!”一個人做一件好事不難,難的是一輩子都在做好事。在老太90多年的風雨歲月中,“行善”始終貫穿她生命的主線,她一直在用一件件平凡的小事,詮釋並豐富著“善”的內涵。


  老太太一生偏居鄉村一隅,沒穿過綾羅綢緞,沒吃過山珍海味,住的是一間陋室、三尺簡榻,沒有都市人的功利和浮躁,她把做好事當成平凡事,這正是人的最可貴之處,這才是行善的最高境界。當我們將“多做好事”常常掛在嘴邊時,不妨學學老太。


  短短的采訪,無法還原老太太90多年的風雨人生,無法完全勾勒出老人可親可敬可學的形象。但記者在努力還原,想就此告知世人,願每個人都向善、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