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核心提示:濟南高三學生張良自創
恐怖小說 《血氤氳》,張良說,一是發泄對當前教育製度的不滿,再就是發泄自己對自私自利者的不滿。“無論你心中有多少思想,你都必須集中精力學習,一旦做了與學習無關的事,就一定會有人認為你是不務正業。”
《血氤氳》以學校為背景
記者在貼吧裏看到,小說並不完整,隻有前六章:《血色詛咒》、《厄運的開始》、《掘墳》、《自尋死路》、《太平間驚魂》、《死神到來》,小說的事發地點為“XX市實驗高中”——“一所遠近聞名的狀元學校”,與山東省實驗中學頗有相似之處。而且,小說中的標誌性建築物、具體事發地點,大都能在省實驗中學找到原型。
“好恐怖啊……支持支持~勞煩您快點發後麵的吧……不然我都快急死了~~~快點發哦~”“冷!”一時間,跟帖者如雲。幾乎所有的跟帖者都是在驚恐中讀完這些文章,又戰戰兢兢地期待新內容盡快張貼。
這正是作者所期待的。他早已在文章後發帖聲明:“好了,就先發到這裏了。後麵還有許多,看大家回帖的情況了,如果支持的人多,我還會後續的……”
於是大家顫抖著雙手開始“狂頂”。等跟帖達到近50個,作者才又拋出了三章,還配上了從省實驗中學拍來的實景照片,小說更蒙上了一層神秘的恐怖。
一時間,貼吧上這部號稱“轟動一時的巨作”的作品,的確在省實驗中學轟動一時了。截至1月25日,這部尚不完整的小說點擊量達2610人次,跟帖數達116篇。作者分三次發了11章內容,每次跟帖數達50個左右,才會拋出部分新內容。
閱讀小說的同時,大家都在探究署名“張良”的作者究竟是誰。“作者是省實驗中學高三(15)班的!”有人在網上透露,至此作者之謎水落石出。
小說被同學“逼”上貼吧
1月25日下午,記者在省實驗中學見到了“傳說中的”張良。
張良說,他從小學起就喜歡看恐怖小說,每幾個星期就會看一本,還很喜歡“胡思亂想”,看到東西就使勁地發揮他的發散思維。這樣做的結果就是,他從小喜歡寫東西,各種文體都有,議論文、小說、詩歌……還發表了十多篇文章。
《血氤氳》是他在高二下學期“五一”黃金周裏創作的作品,花了3天時間完成,共3萬字左右。
按他的構思,這部小說長達20萬字左右,但是在寫作時,他計算了一下自己的速度,一個小時剛完成1000字左右,“寫得太慢了,沒有那麽多時間”,於是他忍痛壓縮,便成了今天的樣子,“像一個沒化妝的女子。”全文共14章,現在網上發出了11章,他還在等人氣,等回帖。
這讓他覺得特別可惜,想利用高考後的假期,為《血氤氳》寫續。
這是他的第一部恐怖小說,寫完後,他把它打印出來,拿給周圍的同學看,希望能聽聽建議。沒想到,同學們一傳十、十傳百地傳開了,一直傳了同級部的6個班,每個班都有至少一半以上的同學看過,保守估計,總人數近200人。還不時有同學前來討要打印稿。
總是打印麻煩又浪費,張良想到了學校的貼吧。這是他第一次把自己的作品貼到上麵,其實,這已違背了他寫作時的初衷——隻為練筆,不為發表。
愛與和平是真正主題
“小說裏,每個情節客觀存在的東西都是真的,比如事發地點。所有的情節、人物都是假的,但是,人物都能在現實中找到其性格原型。”張良說。
沃土碑、實驗樓、標本室、天平室、體育館、樓梯、舞蹈室……這些在小說裏的標誌性建築物,都能在省實驗中學找到其原型。張良說,這樣的構思就為了增添驚恐氣氛。
李興、葉林、牛光軍、王飛……這些小說裏的主人公,他們的性格原型就在張良的同學中間,但是早已被合並同類項或者張冠李戴了。其中的李興,便是張良按自己的性格特征而設計的。這樣做的初衷是“小說源於生活”。
小說以日軍侵華為大背景,寫了一幫學生的命運。“我是一個堅定的民族主義者。”張良說。高一暑假時,他曾去過南京大屠殺紀念館,印象特別深刻,寫小說時便自然而然地融入了這種情結。
他告訴記者,驚恐懸疑隻是這部小說的外衣,為吸引讀者而製造,真正要表現的是親情、友情、和平、生命……
小說中,主人公牛光軍在臨死前說:“活著,真好!”張良用這句話道出了他想說的。
深夜寫作要媽媽給“壯膽”
在看了小說後,不少同學約張良在晚自習後一起去校園的“事發地點”“探險”,滿足好奇心,尋找害怕的感覺。
其實,這些地點,早在寫小說前,張良就已一一踩過點了。都是白天一個人去的,那時他並不害怕,因為他不會太沉醉於自己設計的情節。但是,在寫作時,他卻“怕”了。
“靈感來了,什麽都擋不住。”他怕自己一覺睡過,第二天醒來全忘了,所以寫《血氤氳》的3天時間裏,有兩個晚上他都一直寫到淩晨兩三點鍾。
夜深人靜,隻有星星陪伴他創作靈異故事,或許是寫得太投入了,張良突然害怕了。他喊來媽媽,一貫支持他寫作的媽媽陪了他兩個夜晚。媽媽還是他小說的校對,看到他寫得過激的地方,也會提出自己的建議。
原因探究
寫恐怖小說為表達不滿
現在,很多人都不提倡看恐怖小說,尤其是中小學生。但對此張良卻有自己獨到的見解:第一,恐怖小說有自己的吸引力,能滿足大家的獵奇心理,有讀者的小說,才是好小說;第二,懸疑小說可以使人思維更加縝密;第三,知道害怕的人才配看恐怖小說。這說明他有豐富的想像力,有思想。
《血氤氳》在同學中廣泛傳閱,張良卻隻給一個老師看過,“我通常隻把正兒八經的東西拿給老師,在校園體裁中,恐怖小說是個異端。”
創作《血氤氳》,張良說,一是發泄對當前
人物印象
他是個“怪才”
同學們看後,反響不同。大多數人第一反應是“寫得不錯”、“挺有意思”;第二反應就是“是真是假?”也有一小部分學生讀者質問張良:“寫這些東西有什麽意義呢?對考大學有用嗎?”每次聽到這樣的聲音,他都不做解釋。
“自己想做的事情就去做,對別人的質疑想得太多了,就不是自己了。”他笑了笑,“我是個個性少年,骨子裏有一點叛逆的因素。”
張良是個“怪才”,連他的媽媽都這樣說。張良自己打印的名片上,頭銜接近20個,e域魔吧會員、
媽媽心態
擔憂兒子考不上理想大學
作為張良小說的第一讀者,媽媽薑女士對兒子的各種愛好都很支持。“什麽樣的年齡,就該有什麽樣的足跡。”因此,無論兒子做什麽,隻要不耽誤學習,她就支持,“更何況,有些愛好對學習有幫助,也是調劑學習生活的一種休息方式。”
對於兒子在班裏十幾名的
她有時也忍不住責怪兒子:“你整天幹些別的,能進大學嗎?”這正說明了她的矛盾心理:一方麵,她希望兒子自由發展;一方麵,在當前的高考製度下,她為兒子能不能順利進入理想大學而擔憂。
教育專家
有個性難能可貴
對於張良創作的恐怖小說,山東師範大學教育科學院博士司繼偉大加讚賞:“在高中沉重的學習壓力麵前,沒有完全磨滅個性,還保持創作熱情,難能可貴!”
他說,成人要允許每個孩子有自己的成長方式,不要忽視他們個性的發展,聽話的孩子不一定有大出息,有個性的孩子經過正確引導可能更有前途。
寫異端體裁的恐怖小說,司博士並不否定,“隻要他的初衷是好的,就不能太細究其做法,這種恐怖小說,其實與韓寒最初的個性化創作並無差別,應該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