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聞周刊:《瘋狂的石頭》的"瘋狂"現象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經曆數次製造“罵得越狠看的人越多”的中國電影怪現象之後,媒體和影評人總算對中國電影票房發揮了一次正麵引導的功效,那些熱情的讚美兌換成了實實在在的票房數字:《石頭》上映首周票房達到了200萬元,而第二周不可思議地暴漲到了620萬元。

  《瘋狂的石頭》的“瘋狂”現象

  一部無明星、低成本、毫無前期新聞話題的國產電影走出如此直線上揚的票房曲線,堪稱奇跡。極其難得的,口碑效應落實到了票房上,也進一步刺激了放映規模。如今,這部小電影已經從單廳放映增加到多廳,從小廳上升到大廳,獲得了“國產大片”的待遇。

  在記者觀看電影的7月8日(周六)下午一點場,放映廳的上座率達到了90%,放映過程中笑聲不斷,結束後不少觀眾還在不斷念叨片中的經典對白。

  電影《瘋狂的石頭》,成本不到300萬,導演寧浩,主演郭濤、劉樺、嶽小軍等。這樣的班底,除了郭濤還有點臉熟,其他人都在此前默默無聞,所有這些人的名氣加在一起也遠遠小於它的幕後老板——劉德華。

  從班底和成本來說,這部電影找不出任何可期待之處。

  意外的是,自影片在上海電影節首映之後,竟好評如潮。不同於《英雄》《無極》等大片的造勢,很多影評人和觀影者看完後主動地為它叫好,這種一邊倒的情形,成了國產電影中從未出現過的“奇觀”。媒體影評人為《石頭》而瘋狂儼然已成為一個現象。

  土生土長的娛樂片

  劇本是小成本電影吸引觀眾的惟一法寶。導演寧浩告訴記者,《石頭》的劇本是集體智慧的結晶,主創人員就多達五六個人,劇組中大部分演員都提供了點子和笑料。

  “我的製作團隊都是20來歲的年輕人,我們住一起,吃一起,住不下就集體打地鋪,因為錢並不多,我們住不起大賓館,編劇和主要演員都住一起,每一場戲都有人提出一個橋段,這讓觀眾看起電影,感覺上笑料特別多。”諸如“我頂你個肺”這樣的經典台詞都來自演員的建議。

  不過,寧浩也不是一開始就找到了門路。早在2000年,他就寫出了《石頭》最初的故事。當時他因有感於中國社會現實的某種荒誕性,設置了一個讓兵和賊做鄰居的情境。劇本名字叫《鑽戒》。主角是一個私家偵探和一幫專業的匪徒,寧浩甚至還設計了槍戰場麵。這個很像港片的劇本一直沒有找到投資,擱了下來。

  去年,劉德華策劃了一個“亞洲新星導”計劃,從兩岸三地以及東南亞找幾位新人導演,每人得一筆小投資各拍攝一部高清電影。在看了寧浩的《綠草地》之後,劉德華的公司主動邀請他作為內地導演加入這個計劃。

  可小投資不足以支撐他去實現那些萊塢大片中的橋段,而即使拍出來恐怕也不像中國發生的故事。所有拍娛樂片的中國導演都遇到這樣的困惑:他們很熟悉的類型電影的套路,可如何在中國的環境中給實現出來,而且還像那麽回事?很多國產警匪片、恐怖片、娛樂片的失敗就在於把好萊塢電影或港片的俗套套在中國人身上之後,怎麽看怎麽假,根本無法將觀眾帶入到合理的情境中。

  寧浩的做法是徹底的本土化。“中國現在變化很快,總有好多特別有想象力、很荒誕、特別有趣的事情。中國的現實就是一個最大的素材庫,我平時經常關注社會新聞,往往看報紙就看樂了,覺得很多新聞本身就很好玩,幾乎可以直接拿來用在電影裏。”

  槍戰、私家偵探、專業盜賊跟中國社會似乎不太搭界,但是小打小鬧偷雞摸狗這種事放在現實中卻完全合理。於是,原劇本中的私家偵探變成了趕鴨子上架的保衛科科長,專業大盜改成了一幫缺乏技術含量的笨賊,他們爭奪的寶物由鑽戒改成了從廁所裏挖出來的一塊翡翠,而故事的背景變成了一家發不出工資的破敗工廠。

  和好萊塢電影荷槍實彈的“專業”感完全相反,《石頭》刻意強調一種裝模作樣的“偽專業”“仿專業”感,正是這種偽劣贗品的氣質與中國當下充斥著小商品市場和假名牌的社會現實有內在的吻合。

  盜竊、詐騙、殺人??玩盡聳動元素,情節又如此荒誕,怎麽才能保持基本說服力?寧浩覺得在中小城市裏很容易發生一些比較駭人聽聞的事情,特別是放在一種燥熱的環境中,更符合劇中人逐漸失控的瘋狂狀態。他們決定在重慶、廣州和武漢中選擇一個城市作為拍攝地,先去了重慶,一下子便找到了那種急躁、火爆、油啦巴唧、乍乍乎乎的感覺,令整部影片有點瘋癲的氣質獲得了相配套地域文化支持。

  本土化是《石頭》的製勝法寶。多線敘事的結構讓人把它和昆汀·塔倫蒂諾的電影以及幾年前的英國經典黑色幽默電影《兩杆大煙槍》聯係起來,而《石頭》的成功,恰不是由於結構的模仿,而是本土化滲透在了影片每一個細節當中。

  當來自香港的國際大盜模仿《碟中諜》裏湯姆·克魯斯的經典動作從天花板上綁著繩子吊下來偷翡翠時,真正的爆笑點並不是這個戲仿的造型,而是由於賣繩子的小販短斤缺兩少給了一米導致他沒法夠著目標,隻能吊在半空中蕩來蕩去眼睜睜地看著寶物幹著急。這種極具中國特色的設計比比皆是,也隻有中國觀眾才能看懂其中尖銳的諷刺和略帶苦澀的幽默。

  把老百姓熟悉的那點雞毛蒜皮的世俗問題弄出“花活兒”,這就是小成本電影的大智慧。拍有中國特色的娛樂片,早就不是什麽新鮮的話題。為什麽折騰了這麽多年,除了馮小剛,隻有寧浩讓人如此興奮?

  中國電影需要更多職業導演

  公平地說,在張藝謀、陳凱歌、馮小剛的帶領下,中國導演已經在娛樂片這條道路上前仆後繼地探索了好幾年。但真正能娛樂出一定水準的,就一個馮小剛。要娛樂得很純粹,又很聰明,不僅是個技巧問題,更是個心態問題。對於中國導演來說,或許心態是首要問題。

  在29歲的寧浩身上,幾乎找不到第六代導演那股文藝青年的調調。在談到最初的電影情結時,第六代導演們常會深情地回憶起當年如何被《黃土地》等經典藝術片改變了世界觀,從此樹立電影理想;但是對於寧浩來說,他的成長記憶隻是混跡於錄像廳、沉迷於港片,最多也就是被吳宇森的《英雄本色》震動了一下。他壓根沒想過會走到今天。寧浩學過畫畫、做過攝影記者,在電影學院學的是圖片攝影,開始對拍電影有興趣是受同學鼓勵,拍第一部電影《香火》因為學了這幾年想試試手,拍第二部電影《綠草地》則是老師的“命題作文”。

  過去這幾年,他發愁的不是什麽電影理想,而是生存壓力。他的最大愛好是買碟,可花在買碟上的時間好像比看碟還多,買的大部分碟都沒來得及看,因為絕大多數時間都在拍MV掙錢。

  他反複強調的觀點是,“導演是個木匠,每拍一部電影要先搞清楚自己做的是把椅子還是張桌子。像《瘋狂的石頭》這種,相當於我做把椅子,我所有的問題就是考慮怎麽讓人坐得舒服。”

  這個觀點其實解開了《石頭》成功最本質的原因。說白了,他首先把自己當成職業導演,而不是一個充滿了個人表達欲望的“藝術工作者”。

  什麽是職業導演?一句話,“隻有投資人賺錢了,我們這些製作人才能賺錢”。於是他千方百計地要讓觀眾覺得好看,他用時尚的影像語言和層出不窮的笑料保證決不冷場;他的煩惱不是怎麽突出個人表達,而是沒有成熟的經驗和技術拍好撞車場景;他發愁影片的宣傳和發行,甚至和主演一道自掏錢包辦影評人觀摩場。

  或許正因為他的現實,使他能夠如此準確地抓住老百姓生活的脈搏。而目前的內地電影界,卻仍處在懼怕淪為“職業導演”的集體潛意識籠罩下,絕大部分導演都如此忌諱被扣上“工匠”的帽子,其結果就是與老百姓的趣味如此隔閡,無法娛民,隻能愚己。

  內地影壇最缺乏的正是既有職業心態又有職業素質的導演,所以冒出來一個寧浩,才會讓媒體和影評人興奮成了一個“現象”。電影工業基礎薄弱、類型電影如此不成氣候的中國電影,需要更多的職業導演。如何做好職業導演,也是一種難能可貴的智慧。

電影《瘋狂的石頭》 劇情 劇照


劇情介紹
  《瘋狂的石頭》是一部前所未有的現代喜劇,故事由一塊在廁所裏發現的價值不菲的翡翠而起。 重慶某瀕臨倒閉的工藝品廠在推翻舊廠房時發現了一塊價值連城的翡翠,為經濟效益特此搞了一個展覽,希望賣出天價以改善幾個月發不出工資的局麵。不料國際大盜麥克與本地以道哥為首的小偷三人幫都盯上了翡翠,通過各自不同的“專業技能”一步步向翡翠逼近。他們在相互拆台的同時,又要共同麵對工藝品廠保衛科長包世宏這一最大的障礙。在經過一係列明爭暗鬥的較量及真假翡翠的交換之後,兩撥賊被徹底的黑色幽默了一把。


《瘋狂的石頭》劇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