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號裏的房客們——錢塘江邊“乞丐村”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56號”裏的一位小居民在他的家裏 “56號”與這個美麗的城市似乎是兩個世界,這個城市距離他們是那麽的近,又那麽的遙遠。 生活在這裏的老人和小孩承受著和“城裏人”完全不一樣的生活經曆和磨難。   杭州江邊路的56號, 緊挨著錢塘江路,與錢塘江邊那一座座拔地而起的公寓大樓相比顯得肮髒而又刺目。這片房子以前屬於望江村,自從撤村建居之後,開始用來養奶牛,後來奶牛也不養了。1998年的時候,一個龍遊人以每年幾十萬的資金承包了這片房子,經過一番簡單的改裝之後,就變成了現在這個專門出租給外來人員的出租城。由於這裏大多數人都以乞討或撿破爛為生,所以這裏又被人們稱為“乞丐村”或“破爛王國”。   “56號”現在住著600多口人,而最多的時候有1000多人,他們大都來自安徽、江西、河南、甘肅等地,大都是因為在家鄉生活不下去了來這裏的。由於他們沒有什麽文化,也沒有什麽技能,所以隻能幹一些又髒又累、出賣體力的活以維持生計。他們之中有撿垃圾的、掏舊磚的、擦皮鞋的、討飯的,也有一些靠坑蒙拐騙、偷盜搶劫吃飯的,甚至不少人的身世還頗有幾分傳奇色彩。   “56號”是一個完整的世界,這裏有一家小飯館,安徽人開的,一些單身的大爺們都喜歡在這裏叫瓶小酒,吃兩口小菜,再拉拉家常,拉家常的內容大多是誰家今天撿了多少錢的垃圾,或者家裏又寫信要錢之類的話。一個出售低廉物品的小商店,是“56”號的中心,平日這裏總是人來人往,院子裏大大小小的消息也都是從這裏傳開的。一個小醫務室,如今已人去房空,隻剩下斑駁牆壁上掛著的一個藍色溫度計。一個烤餅攤子,是一個來自甘肅的老婦人經營的,老婦人身邊的兩個小孩是她的孫子,在幫忙收取烤餅錢。原來還有一家設有“空調雅間”的發廊,聽說就在幾天前老板娘帶著幾個穿著暴露、濃妝豔抹的姑娘搬離了這裏,住在這裏的人能去發廊裏“瀟灑的”畢竟沒幾個。   “56號”生意最好的還是廢品收購站。廢品收購站有兩家,一家是專門收購廢銅爛鐵的,另一家是專門收購塑料、酒瓶之類的。兩家互不幹擾,和平共處,生意都做得紅紅火火。   “56號”裏的房客們都是以自己所屬的省市劃分居住範圍的,四五個甚至十幾個人擁擠在一個小房間裏,每月的房租200元。男人們每天帶著鉤子和鐵錘、榔頭出去幹活,女人們則在家裏按種類分揀可回收的廢品,老人則負責後勤,燒水、洗菜、看孩子。   “56號”裏有自己的“社會等級”。在撿垃圾的人們眼裏,乞丐們的地位比較低微,經常沒有人搭理他們,彼此來往不多。這裏的人推崇“自食其力”的生活原則。“56號”裏的房客年齡最大的有70多歲,年齡最小的還不到1歲。他們活動在這個城市的大街小巷,每人都有自己明確的區域和分工。   2004年2月11日,“56號”的牆壁終於貼出了“限期拆除違法建築公示”,公示說“56號”要在公示之日起三天內自行拆除,逾期將實施強行拆除。   2月12日,“56號”的人們懷著複雜的心情,開始三三兩兩地搬離這個生活已久的地方,去尋找新的落腳點,有的搬到了三堡,有的去了九堡,有的去了石板橋……還有些人選擇了離開這座城市,回到自己土生土長的老家。   “56號”將在挖掘機下永遠地消失。而“56號”的房客們又將成為哪裏的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