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 繁體
loading...
新聞頻道
  • 首頁
  • 新聞
  • 讀圖
  • 財經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時尚
  • 旅遊
  • 影視
  • 博客
  • 群吧
  • 論壇
  • 電台
  • 焦點新聞
  • 圖片新聞
  • 視頻新聞
  • 生活百態
  • 娛樂新聞
您的位置: 文學城 » 新聞 » 娛樂新聞 » 亂花漸欲迷人眼 繽紛娛樂圈內大設“傳言”陷阱

亂花漸欲迷人眼 繽紛娛樂圈內大設“傳言”陷阱

文章來源: 北京娛樂信報 於 2004-02-05 21:36:57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次數

亂花漸欲迷人眼 繽紛娛樂圈內大設“傳言”陷阱 首先,迫於某種無法公開的原因,我不得不全麵披露一個事實:在10年前,也就是公元1993年的前後,我曾是薩達姆·侯賽因的親密戰友兼超級幕僚。在那個風雲動蕩的年代,在我青春飛揚的日子裏,我曾經得到薩達姆夜以繼日的悉心輔導,我們同舟共濟,共商大計,幹下了數不清叱吒天地的大事,影響了當時的國際政壇,也改變了彼此的命運…… 聾啞耳鳴,頭痛新療法 超酷!三星最新彩屏手機1元起!   看到這兒,如果各位讀者還沒“暈菜”的話,我自己也先要暈了。前麵所說的這些,都隻是關於我的一些“傳言”。為了澄清這些“傳言”,我也許會在一天之內接受數十家媒體的追蹤采訪,我的名字也將和互聯網、大小報刊直接掛鉤,我會迅速地因為這些“傳言”成為名副其實的公眾人物。   作為一個好的策劃案例,這種“出名”的過程在若幹年前會被載入“品牌塑造”、“廣告運營”之類的普及類廣告教科書裏,可今天,這不算什麽了,隻要你不惜廉恥,隻要你豁得出去,你就能漂亮地策劃一把,讓你的生活變得與眾不同。   昨天,我和我辦公室的同仁就又被一係列精彩的“策劃”結結實實地上了一課。   首先是關於一個電視欄目的“品牌推廣”。在幾天前,網上和報紙爆出新聞,說該欄目兩個漂亮女主持發生內訌,甚至在節目錄製現場“肢體衝突”。起初,這也隻是一個“傳言”,但接下來的事,你我都再熟悉不過了——對兩位女主持的追訪,對欄目組負責人的追訪,附帶著該電視欄目的介紹。可不漂亮的是這個“案例”的結局,最後,該欄目的“有關人員”說漏了嘴,道出整個事件是該欄目預謀很久的一次策劃,目的是為了欄目品牌的炒作。   因為“有關人員”出現意外,這個炒作有開頭,有結尾,我們在許多撲朔迷離的新聞事件之後偶得廬山真麵目,實在難得,因為更多的炒作是說不清道不明的,隻有少數幾個人把守著核心機密。像昨天的另一則消息,《唐季禮前女友痛憶往事:被他拋棄後我懷孩跳樓》!慘烈的標題,慘痛的經曆,不由得吸引人仔細看下去,而到了最後,仍是難免落入俗套:唐季禮接受采訪時斷然否認,而該女也沒有拿出更多有說服力的證據——天知道這到底是“烈女恩仇”還是無中生有。   見得多了就會發現,這樣的案例裏沒什麽大學問,過去早就有媽媽指使孩子抱住明星大腿喊“爸爸”,隻不過近來的娛樂圈,這種案例被使用得太過頻繁,難免讓人生嘔——炒作電視劇:《×××在劇組與×××發生戀情》,經記者核實,沒那麽回事;炒作新人:《×××被傳獲奧斯卡提名》,記者核實,還沒聽說;炒作公司:《巨星×××稱要做公司股東》,記者核實,可能是意向吧……諸如此類,接踵而來,“事實”成了世界上最容易被踐踏的字眼。嘴一張,筆一揮,火車也可以滿天飛,大不了最後“經記者核實,這些都是傳言”一推了之。其實,傳言的澄清者往往就是傳言的製造者,這是現代廣告應用學的原創和悲哀。   久而久之,許多等米下鍋的媒體也漸漸領悟出“傳言”的妙處,像昨天的一條《劉歡被傳與某女子有染妻子盧璐:暫時沒發現》,開篇以陡峭筆鋒布下新聞眼:“近日竟有傳言:國內樂壇大哥大劉歡在猴年春節前遭遇‘拉鏈門’事件,和一年輕女子有染被妻子盧璐‘抓獲’,甚至因此推掉了今年春節聯歡晚會的演出。”後文照例大搞俗套:采訪劉歡妻子,完全沒這麽回事,采訪劉歡,關機沒聯係上。與所有經典“案例”一樣,惟一沒說清楚的就是這到底是哪兒來的“傳言”?   亂花漸欲迷人眼,繽紛娛樂圈,“事實”與“傳言”齊飛,“傳言”顯然更招人待見。炒與不炒,紅與不紅,這些都是最值得艱難抉擇的問題,在這個曆史性的問題麵前,還有什麽是不可能發生的?也是昨天,剛剛在舞台上走光露點的珍妮·傑克遜也被人懷疑是故意炒作!你不信也罷,事實也實在難以澄清,可至少一點可以肯定:在當今的娛樂圈,為了走紅,完全不必在意那薄薄的一角衣衫。

  • 海外省錢快報,掌櫃推薦,實現買買買自由!
查看評論(0)
  • 文學城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係我們
  • 招聘信息
  • 注冊筆名
  • 申請版主
  • 收藏文學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24小時熱點排行

全美炸鍋!華裔夫婦找代孕瘋狂生21娃 被剝奪監護權
中國女勒索美國公民結婚索要綠卡?引極大關注
國會推"尊嚴法案" 非法移民交$7000 可申請永久身份
華裔夫婦瘋狂代孕案中案:保姆涉虐童遭FBI通緝
駭人聽聞!華裔夫婦涉虐童醜聞 受害者包括20餘幼兒

24小時討論排行

有損國格!一切西方偽史論 本質都是辱華的高級黑
宗慶後杜建英合影曝光 女方主動又熱情 看對方眼神…
印度空難後"東航慘案"被提,"可能危及國安"會被塵封嗎?
馬斯克密集發文猛烈抨擊特朗普“愛潑斯坦案是騙局”
別被川普“臨陣軟腳”騙了 他要的就是關稅!越高越好…
中國好感度反超,美國全球民調出現“逆轉”
苦吞50%關稅!巴西總統魯拉"強硬杠上川普"民調反漲
宗馥莉的媽媽 才是狠人 以柔克剛 有容乃大
川普:中國很快會處死芬太尼製造者 北京:責任在美國自身
宗馥莉叔叔批她自私:要那麽多錢幹麽 天堂又不能用
移民這局贏了!川普政府想拔他綠卡"法院2理由推翻"
卡爾森率領憂心忡忡的MAGA鬥士們 質疑特朗普
美女議員AOC稱川普是“強奸犯” 白宮官員:可悲可憐
《竹林女兒》:離散和跨國收養,一對雙胞胎的命運回響
川普宣布可口可樂"改配方",喊:就是比較好喝!
澳總理:中國洋溢自信和創新 成都建築前所未見
文學城新聞
切換到網頁版

亂花漸欲迷人眼 繽紛娛樂圈內大設“傳言”陷阱

北京娛樂信報 2004-02-05 21:36:57

亂花漸欲迷人眼 繽紛娛樂圈內大設“傳言”陷阱 首先,迫於某種無法公開的原因,我不得不全麵披露一個事實:在10年前,也就是公元1993年的前後,我曾是薩達姆·侯賽因的親密戰友兼超級幕僚。在那個風雲動蕩的年代,在我青春飛揚的日子裏,我曾經得到薩達姆夜以繼日的悉心輔導,我們同舟共濟,共商大計,幹下了數不清叱吒天地的大事,影響了當時的國際政壇,也改變了彼此的命運…… 聾啞耳鳴,頭痛新療法 超酷!三星最新彩屏手機1元起!   看到這兒,如果各位讀者還沒“暈菜”的話,我自己也先要暈了。前麵所說的這些,都隻是關於我的一些“傳言”。為了澄清這些“傳言”,我也許會在一天之內接受數十家媒體的追蹤采訪,我的名字也將和互聯網、大小報刊直接掛鉤,我會迅速地因為這些“傳言”成為名副其實的公眾人物。   作為一個好的策劃案例,這種“出名”的過程在若幹年前會被載入“品牌塑造”、“廣告運營”之類的普及類廣告教科書裏,可今天,這不算什麽了,隻要你不惜廉恥,隻要你豁得出去,你就能漂亮地策劃一把,讓你的生活變得與眾不同。   昨天,我和我辦公室的同仁就又被一係列精彩的“策劃”結結實實地上了一課。   首先是關於一個電視欄目的“品牌推廣”。在幾天前,網上和報紙爆出新聞,說該欄目兩個漂亮女主持發生內訌,甚至在節目錄製現場“肢體衝突”。起初,這也隻是一個“傳言”,但接下來的事,你我都再熟悉不過了——對兩位女主持的追訪,對欄目組負責人的追訪,附帶著該電視欄目的介紹。可不漂亮的是這個“案例”的結局,最後,該欄目的“有關人員”說漏了嘴,道出整個事件是該欄目預謀很久的一次策劃,目的是為了欄目品牌的炒作。   因為“有關人員”出現意外,這個炒作有開頭,有結尾,我們在許多撲朔迷離的新聞事件之後偶得廬山真麵目,實在難得,因為更多的炒作是說不清道不明的,隻有少數幾個人把守著核心機密。像昨天的另一則消息,《唐季禮前女友痛憶往事:被他拋棄後我懷孩跳樓》!慘烈的標題,慘痛的經曆,不由得吸引人仔細看下去,而到了最後,仍是難免落入俗套:唐季禮接受采訪時斷然否認,而該女也沒有拿出更多有說服力的證據——天知道這到底是“烈女恩仇”還是無中生有。   見得多了就會發現,這樣的案例裏沒什麽大學問,過去早就有媽媽指使孩子抱住明星大腿喊“爸爸”,隻不過近來的娛樂圈,這種案例被使用得太過頻繁,難免讓人生嘔——炒作電視劇:《×××在劇組與×××發生戀情》,經記者核實,沒那麽回事;炒作新人:《×××被傳獲奧斯卡提名》,記者核實,還沒聽說;炒作公司:《巨星×××稱要做公司股東》,記者核實,可能是意向吧……諸如此類,接踵而來,“事實”成了世界上最容易被踐踏的字眼。嘴一張,筆一揮,火車也可以滿天飛,大不了最後“經記者核實,這些都是傳言”一推了之。其實,傳言的澄清者往往就是傳言的製造者,這是現代廣告應用學的原創和悲哀。   久而久之,許多等米下鍋的媒體也漸漸領悟出“傳言”的妙處,像昨天的一條《劉歡被傳與某女子有染妻子盧璐:暫時沒發現》,開篇以陡峭筆鋒布下新聞眼:“近日竟有傳言:國內樂壇大哥大劉歡在猴年春節前遭遇‘拉鏈門’事件,和一年輕女子有染被妻子盧璐‘抓獲’,甚至因此推掉了今年春節聯歡晚會的演出。”後文照例大搞俗套:采訪劉歡妻子,完全沒這麽回事,采訪劉歡,關機沒聯係上。與所有經典“案例”一樣,惟一沒說清楚的就是這到底是哪兒來的“傳言”?   亂花漸欲迷人眼,繽紛娛樂圈,“事實”與“傳言”齊飛,“傳言”顯然更招人待見。炒與不炒,紅與不紅,這些都是最值得艱難抉擇的問題,在這個曆史性的問題麵前,還有什麽是不可能發生的?也是昨天,剛剛在舞台上走光露點的珍妮·傑克遜也被人懷疑是故意炒作!你不信也罷,事實也實在難以澄清,可至少一點可以肯定:在當今的娛樂圈,為了走紅,完全不必在意那薄薄的一角衣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