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2006-07-27 22:38:43)
華夏徹底消失的危機與中國服飾的尷尬
可以想象,一旦漢人哪天忘記了那段曆史,不再認同漢服是自己的民族服飾,那麽就真的萬劫不複了。
清未民初的中國人雖然沒有忘記曆史,不過卻沒有恢複華夏衣冠,甚至沒有恢複對民族對華夏衣冠的認同。
辛亥革命後,激進的革命黨人根據日本學生服製定了中山裝;而一些保守的知識分子索性穿起了滿清遺留下來的馬褂;[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2)
(2006-07-27 22:38:08)
剃發易服的結束隻是華夏衣冠消失的開始
滿清的鐵腕鎮壓,完成了剃發易服的誓言。然而,剃發易服的結束隻是華夏衣冠消失的開始。
滿清王朝的在全國統治剛剛確立之時,盡管全國老百姓都被迫剃發、換裝,但殘存的反抗、抵觸意識並沒有完全消亡,到了康雍之際,有人還是看不慣滿式衣冠,他們鄙薄地說:“孔雀翎,馬蹄袖,衣冠中禽獸”,同時感歎明朝“衣冠文[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
(2006-07-27 22:37:35)
滿清最高統治者為何如此堅決的要判處華夏衣冠死刑
現代有些學者強烈批評當年滿清統治集團“留頭不留發,留發不留頭”的民族壓迫政策。並指出這是激起漢族人民激烈反抗,使清朝統一中國的步伐本可在兩、三年之內完成,但結果卻延宕了三十多年的主要原因。這些學者講的當然很有道理,但卻忽略了滿清統治集團所采取的這一血腥措施雖然增加了它統一中國的難度,[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06-07-27 22:36:47)
順治二年(1645年)六月初五日,在接到攻占南京的捷報之時,多爾滾即遣使諭給在江南前線的總指揮豫親王多鐸命令“各處文武軍民盡令剃發,倘有不從,以軍法從事”。十五日諭禮部道:“向來剃發之製,不即令畫一,姑令自便者,欲俟天下大定始行此製耳。今中外一家,君猶父也,民猶子也;父子一體,豈可違異?若不畫一,終屬二心……”同年七月,又下令“衣冠皆宜[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伴隨著滿洲入關而來就是剃發易服令
我們的漢服是怎麽消失的?
張少炎寫道:
“1644年,這是中國曆史上“天崩地裂”的一年,這年3月,李自成北上攻取燕京,崇禎帝自縊殉國,李自成派唐通招撫山海關總兵吳三桂。吳三桂經過考慮,決定歸順新朝,並回京朝見“新君”李自成,在回京途中,因聽聞家產被抄,愛妾被虜,所以改變初衷,回師山海關,襲擊唐通部[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4)


漢服的意義決不隻是一件美麗的衣服那樣簡單,她是我們民族精神、民族文化、民族曆史的承載物,複興漢服就是複興我們民族的偉大精神,就是複興我們民族的偉大文明。在這一點上,天漢一直高度認同和讚成。
有一部分剛剛接觸到漢服概念的同胞,有一個比較普遍的誤解,認為漢服是自然消失的,甚至認為漢民族從來就沒有自己的民族服飾。出現這種認識偏差並不[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