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譚的博客

享受時光,留下記憶。
博文
有人寫文慶祝11月9日美國華人抗議雞毛秀的遊行,我看了半天還真不明白該慶祝個啥。
這次抗議的宗旨與過去有什麽不同嗎?遊行取得了任何成效嗎?JK離開ABC了嗎?ABC有什麽舉措防止這類事情不再發生?白宮對華裔的請求有回應了嗎?這是華裔第一次遊行或第一次實踐公民權利嗎?引起了主流媒體廣泛注意了嗎?不滿和憤怒釋放完了嗎?遊行的規模大大地增加了嗎?
[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13-09-25 07:40:26)
我在中國的77級大學同學共22人不遠萬裏,來到美國,組成“遠征軍”,驅車自駕橫跨美國,堪稱壯舉。他們租了三輛大SUV(兩輛7座的FordExpedition,一輛8座的GMCYukon),一路浩浩蕩蕩,由東向西奔去,沿路觀光覽勝訪友探親,其場麵好不熱鬧開心。沿途在美國的同學們早已準備就緒,歡迎遠方客人到來相聚。已經路過的給與了“遠征軍”盛情豐厚的款待,使戰士們有[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2)
(2013-09-17 16:35:25)
9月18是中國的國恥日,記住這個悲慘的日子,不僅僅是不要忘記日本鬼子對中國東三省的侵略,更不要忘記張學良這個不忠不孝不仁不義的民族敗類。這個當時東三省的最高行政首腦,奉係軍閥的最高長官,當在北京得知日軍對沈陽北大營的中國軍隊發動進攻的消息時,竟下令東北軍不做任何抵抗!9月18日當晚日軍便攻占北大營,次日占領整個沈陽城。此後日軍日軍繼續向遼[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13-08-17 15:45:06)
觀音土亦即白泥巴,是一種白色的粘土,現在我才知道就是著名的“高嶺土”(Kaolin),是製作瓷器的原料。家鄉縣城那裏雖然不盛產觀音土,但不少地方還可以挖到。據說以前有一年災荒,糧食不夠吃的,樹皮草根也都被吃掉了。窮人無物果腹,在山間發現一種類似麵粉的粉末狀泥土,手感細膩,如似麵粉,無人所識。煮而食之有飽腹感,大家以為是觀音大士看大眾餓[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
(2013-08-01 07:23:54)

讀後華鎣《我和廚房的不解情緣》文使我回憶起那些過去歲月中家裏的廚房,鍋碗瓢盆,柴米油鹽,灶台桌櫃,一幅幅的圖畫在浮現在眼前,似乎看到了一個時代的變遷和進步。沒有廚房的家是不完整的。當我們幾個孩子慢慢長大,父母就把糧油關係遷出單位食堂,在麵積不大的房間裏隔出一個角落建立起屬於自己的廚房。當時我已經可以承擔些家務,於是拉風箱就成了我在[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

60年前的7月27日朝鮮停戰協定簽訂,朝鮮戰爭結束。南北朝鮮60年來以三八線為界,盡管衝突對抗時有發生,但基本維持了一個和平穩定的局麵。朝鮮今年7月27日在平壤金日成廣場舉行盛大的閱兵儀式,中國派國家副主席李源潮應邀出席;美國當日在首都華盛頓“朝鮮戰爭紀念碑”前舉行紀念儀式,總統奧巴馬向朝鮮戰爭紀念碑獻花;韓國總統樸槿惠當天在首爾龍山戰爭[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你還記得學習班嗎?經曆過文化大革命時期的人都應該知道,我們新上任的習總也應當進過學習班。毛主席曾經教導我們說:“辦學習班是個好方法,什麽問題都能在學習班解決。”近年來腐敗在中國不斷地擴散蔓延,腐敗官員越反越多,層出不窮。這說明我們需要有反腐的新思維,辦學習班也許就是一件我們可以借鑒的反腐利器。由“大鳴大放大字報”開始的文化[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13-06-19 07:37:32)
“愛迪生從口袋中摸出手機,按下了開機鍵,連上網絡,打開微信,使用了搖一搖功能,正與人約炮,卻被人一巴掌扇在頭上,愛迪生正欲發作,卻見是校長站在背後,怒斥:‘上課居然低頭看手機,沒收,下午叫家長來。’隨後校長拿起手機與MM交談起來,愛迪生悲憤地吼出了:校長,開房請找我,放過孩子。” 
【今年北京高考語文卷作文題目:愛迪生與手機。此[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
(2013-06-17 06:42:44)
中石化的PX(二甲苯)項目已經在距成都30多公路的彭州隆豐鎮動工建設近3年,成都人民對此項目的擔憂,不滿和抗議一直未沒有停止,但一直是飯後茶餘的議論,沒有實際的行動。今年4月蘆山地震後,反對的聲音突然加大。以蘆山地震導火索,有人鼓動市民5月4日上街去遊行,但響應的人數寥寥,幾個係著黃絲帶年輕人剛到天府廣場,立刻就被嚴待以陣的成都警方帶走。在休[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13-06-12 08:28:06)

今年春北京似乎全籠罩霧霾和沙塵天之中,PM2.5成了人人談論的話題。有人對全國省會城市空氣質量情況進行了排名,全國汙染之首是蘭州,北京位列第二。據說北京的汙染程度已經超過了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可接受水平的40倍,長期生活在這樣的壞境裏對人體健康的不利影響無疑是重大的。盡管北京霧霾濃重,人們怨聲載道,不過除了少數外國僑民外,沒有人願意逃離北京[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5)
[1]
[2]
[尾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