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遊四海

旅行應該是每次隻走一兩公尺,同一個物件,同一個景色,從不同的角度去觀察她,欣賞她。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博文

巴基斯坦風情,重歸喀喇昆侖(Karakoram) SnowlakeAndHisparLaTrek "ThefirsttimeyoushareteawithaBalti,youareastranger.Thesecondtimeyoutaketea,youareanhonoredguest.TheThirdtimeyoushareacupoftea,youbecomefamily,andforfamily,wearepreparedtodoanything,evendie。",From"ThreeCupsOfTea" 我每年的聖誕禮物全是什麽,死前要去的什麽什麽地方,徒步尼羅河,徒步喜馬拉雅,探險指南,美國國...[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19-11-27 13:52:18)

話說火車旅行 也不知道從何時開始,朋友圈裏風情壇裏有一種“風氣”:你的旅行如果不是戶外徒步,最好別貼出來;你要是跑步隻跑個半馬拉鬆,都不好意思說出來:全民跑馬,全民戶外,奇談怪論網上層出不窮,“馬拉鬆是中產階級無聲的廣場舞”;“愛馬仕”也躺著中槍,變成了“愛馬拉鬆人士”,跑完了還橫幅一拉;甚至還有人問了這個問[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6)

六回喜馬拉雅:就為了那座山,幹城章嘉 我一定是個很無趣很固執,當然也可以形容成很專一很執著的人。因為在我有限的遊記裏不是四訪”鄉村小學“,就是“六回”(喜馬拉雅)。 按照維基確切的定義,喜馬拉雅山脈(Himalayas),喀喇昆侖山脈(Karakoram),還有天山山脈,帕米爾山脈都是不同的山脈。但人們說起喜馬拉雅(Himalayanrange)往往泛指這些座相連的[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高加索風情,格魯吉亞徒步 我能和高加索(Caucasus)聯係起來的隻有茅盾寫的”第比利斯(Tbilisi)的地下印刷所”,也因為這個,知道這是斯大林出生的地方;記得很久以前的美國國家地理雜誌,讀完一篇介紹“巴庫”(Baku)的文章,全新的感受,完全出乎我的意外,知道這座阿塞拜疆(Azerbaijan)的首都就在裏海(CaspianSea)的邊上,世界上最大的湖泊。千萬別混[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今日中國:四訪貴州鄉村小學 記得我文學城裏第一次寫了一篇“今日中國,走訪貴州鄉村小學”,至今已經有七八年了。我保證過還有下篇,下下篇,但“虎頭蛇尾”,“爛尾篇”,也許是我dztang的代名詞。盡管我遵守我的諾言,每隔一年去那所家樂小學走訪一下,但始終沒有都寫下來給自己一個記錄,給以前很多捐款的朋友們一個交待,除了少數幾個最[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塔吉克斯坦風情:帕米爾高原徒步(3) 步道上已經是第六天了,今天我們從Chadar湖到Zaro湖,4510米。兩個湖之間的步道基本是等高的。在Zaro湖邊休整兩晚後,然後繼續向最高處走。 有經驗的向導Jan,帶著我們五個人,必須要考慮步道中最“弱”的徒步者,“弱”指的是最容易得高原反應的人。一路上,Jan已經帶我們經過了4000多米的關口,但從安全考慮,還是加[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4)

塔吉克斯坦風情:帕米爾高原徒步(2) 昨天在冰冷的河水裏來回了三趟,幫著我們的馬夫過河運東西,畢竟這包括我們八天裏徒步全部吃的和用的東西。我們是客戶,當然沒有這些義務,但無論如何,我們是一個團隊。更主要還是第一天短短的三個小時徒步,過剩的精力沒處使。 第二天一早起,腦子格外清醒,看著遠處河邊微微的冒著煙,走近一看,一股輕微的臭雞蛋[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5)

[一次旅行,今生難忘]Namaste,重歸喜馬拉雅
扳開手指細數數,第一次在文學城發帖“Namaste,我的珠峰”,至今已經有13年多了。10年前,我在文學城又寫了一篇“馬年轉山”,那是描繪我去轉神山崗仁波齊洗清一生的罪惡的故事。其中提到,“假設我一生隻能有一個地方可以選擇去兩次的話,我一定會選擇喜馬拉雅山的兩邊!“。在“Namaste,我的珠[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4)

塔吉克斯坦風情:帕米爾高原徒步(1) 在我以前文學城發表的“死前要去的20個地方(山寨版)”列了一個”阿富汗的瓦罕走廊(WakhanCorridor)“,這是一個我和徒步搭檔們年年講月月講的地方,每年都有各種理由沒能成行。三年多過去了,”走廊“的問題變調了:”阿富汗不能去“,他們的太太們全不同意,”那裏海拔高沒有塔利班的“,但[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2)

非洲情結:驢屁股和黑奶子 好久沒有動筆了,看到Nico臉書上完成自行車環繞非洲大結局後寫的感言,我覺得有必要至少把我看到的非洲也記錄下來。這篇是他的原文我翻譯的(查看原文還有很多照片,可以點擊這裏): http://www.nicolasmarino.com/ https://www.facebook.com/nicolasmphotos/ 作為西方人,我們對於非洲的感覺曾經隻有兩樣:恐懼和憐憫。絕大多數人很局限的理解到的非[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3)
[1]
[2]
[3]
[4]
[5]
[>>]
[尾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