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萬法歸一,一歸何處? 曰 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 :)

(2012-06-19 18:38:23) 下一個

萬法歸一,一歸何處?答曰: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  於:2011-09-16 06:12:21 主題帖 總閱:1220


又是禮拜天,照例早晨8點開始跟春華社友們skype談《老子》。 今天說第48章。說完了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而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心裏頭很通暢舒服。


“萬法歸一,一歸何處?”飛羽同學告訴我說佛家有這個話題。


這讓我的思緒興奮起來: 哇,多好的問題!萬法歸一,一歸何處?想想,


對這個問題,正在讀著的《道德經》裏麵的回答是: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還有,


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這個“一”就是老子反複提到的“混沌”,“樸”,“嬰兒”之態啦


一生二,就是從混沌而分出陰陽 俺在《與友論道》係列裏說過這個


在“二”者,陰與陽,天與地,之間,兩個極端之間,生出萬物和無窮多的可能,氣象萬千,曰“大千”,曰“萬法” 。。。


萬法歸一,一摶和氣,正是混沌不開,無是非無善惡無糾結無衝突,一尚未生二,或者是化了無極重又歸一,也就是“抱樸”,或曰“複歸於嬰兒”。


不隻是老子所觀察到嬰兒們以“筋柔骨弱”而一摶和氣,(其實嬰兒們自我強著呢,動輒哭鬧喊叫,手扒腳蹬)


我等大人們筋強骨壯,卻還是可以有容而化,溫柔和煦,也還是一摶和氣。一歸何處?老子說歸到“道”。整個道德經裏麵有37章在表述“道”之體與用,因為實在是難以名之。


有神論者們人格化了一個“God”,這就簡單多了,省事多了。就像咱們學數學物理等題目的時候,非常自然地設定一個“無窮遠點”。


隨口隨手把 未知,不確定性,unknown unknowns 都叫做“God”,愛因斯坦翁是個典型,讓不少教會人物有意無意地引他為同盟F


今天早晨談好了“為道日損,損而又損”,飛羽介紹我去看關於unitarian universalism孤陋寡聞的我為這個名字自作多情地興奮了1.5分鍾,直到看到喂雞百科上說明這是基督教的一個派別,人家通過修道悟道,還是把一歸何處的答案定在了“God”上


飛羽同學勸:你放開心胸,接受“God”這個詞隻是一個名稱罷了,不行麽?就當是“道”的另外一個名字,不行麽?


我虔誠地說:不行。這是我與愛因斯坦的區別。我完全能夠理解他那樣做的自然而然,我曾經就那樣接受,還那樣用過(那個成長階段,在文學之城裏有以“戈多”為題寫的調侃性詩文為證)!


現在我知道不行。這個差別,就在於信教的人們所說的“喚祂的名”。


我是不會喚的,盡管我知道禱告是心理暗示的一種,對真誠信仰的人們很有效。


既然不能把“一”歸在“God”,那麽就是歸於空無了?--飛羽同學進一步啟迪我。


我想,歸於空無也不好呀F


那種空空曠曠,渺渺茫茫,無可依憑的感覺,是不是讓人特無助?特渺小?特無能為力?啥也抓不住,Touching the Void... 所以你看才有那麽多人信教嘛!


這也不是,那也不是,那你說腫麽辦?! (飛羽同學沒這麽說,吽兄和羅克也沒有這麽說,是俺自己問的,調節氣氛哈)


我這麽說吧:記得三生萬物麽?在兩極之間不是空,而是世間萬象和無窮多的可能,沒有上帝的手來擺弄出這種或那種可能,種種組合和排列,種種機緣,也不是上帝賦予永恒的結構!


而是,一切都取決於互動,碰撞,運動中。。。各種力量各種目標各種努力。。。


正是這樣的互動中,得以 挫銳,解紛,和光,同塵。我們就在其中。


甚至超越短暫生命的時空局限,例如我們讀書,已經逝去的人給我們以啟發。。。他們的力量由此而不朽。


這繞了一圈,不是又回到原點了麽?


對,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


紅塵萬丈,道,就在那奔忙喧囂裏!眾生平等,皆是微塵裏的微塵,水滴裏的水滴,卻又都活潑潑地實在!


這樣繞了一圈,回到世間“奔忙喧囂”原點,可不是白費腦細胞!其好處,大概可以有這麽兩種說法。


1. 就如同信教的人們所說:找到了“the meaning to life”。 啊,就是說人生的意義啊。 這就踏實了,該幹嘛幹嘛。關鍵是生活中的所有工作不再是被動的應對,而是發自內心地主動function了。


2. 這樣繞了出來之後,把自己原先迷茫的眼光,從向天看轉而平視,也就不迷茫了,不飄忽了。天地間的正氣,雜然賦流形嘛


雙腳在地上走,與各色人等同類雜然相處,即使逆來,也能順受,卻不會有怨尤憋悶!


有點兒像武術裏麵的借力打力,具體地類比,更像詠春的粘手練習,大家都是成長中的師兄弟兒F


當然在真實的世界裏,沒有準譜,全在心念之間和習慣裏麵,自然應對。


慢慢地,就圓融順暢,溫柔和煦,“無不為”


既然能如此,就沒有什麽因外物而起的歡喜悲苦,和嗔癡之念。這個境界,灑家現在還沒有達到,共勉吧 :)


=======================================割一哈=============================================


之前大概10年裏,我是把這個“一”擔當在自己肩膀上的。是執拗,也是失落情緒帶來的偏激。


在那10年裏 以為有了真正的唯物主義者的勇敢,即使一生獨行也不怕黑。 這樣的不敢放下,也是一種扭曲,信神的會說我是自大不謙卑,其實無神論者也不該如此“自大”:P


現在我走過了那個階段,我現在放下了!放在哪兒了呢,如果非得要我用語言文字表達“一歸何處”,我這個答案說出來請你們不要笑我。。。


社友們就嚴肅地肅靜起來,表示絕不會笑我。我深呼吸之後說:一歸何處? 我放到了 ‘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裏麵。


仁厚長者唵啊吽兄很快反應過來,聽得出他微笑讚許的口氣,說:“這個很好啊,真的很好。”


飛羽則要求我詳細解說,不要跳躍。


我想起自己成長路上,一個敏感的孩子的有神論無神論之掙紮,自信心的垮掉和重建,在人群裏麵從優越感到自卑逃避再回到健康的參與感。。。一下子講故事也講不完。就舉個例子說說我在市醫院急救中心做義工的體會吧。


“急”和“救”這兩個字似乎概括了那個場景的全部。我還沒進去就這麽想,所以決定去那裏每周貢獻四個小時。也是想繼續把自己往超人目標培養,提高擔當能力:勇敢堅強,冷靜不亂;施與關心關愛關注,在人們最需要的時候;還在實踐中積累豐富的知識和經驗(為學日益)。


開始做誌願者之後,我真就是按照這個想法做的,急病人之急,痛人之痛,全心全意地盡可能多擔當,就是俗話說的熱心腸吧,大家可以想象。而如果病人是中國人,尤其是英文不好的中國人,我這熱心腸達到頂點,以至於忘我。有一次差點誤闖隔離間,因為沒注意到“isolation sign”(我從小就被老媽說“傻”,這樣的笨拙有些像是天生的)


這樣的忙亂,能帶來滿足感,覺得自己挺有價值的。這是一種個人英雄主義的滿足感,那時候的我有此需要啊 (汗!F---其實用咱老百姓的智慧一眼就能看出問題:自以為是喧賓奪主了! )


漸漸的,周圍環境及其運行,促成了我的頓悟:救護車人員,護士,護工,醫生,儀器設備,誌願者,還有病人本身,一起形成一個組織。這個組織運行著,有共同的目標,希望在各種未知和已知的條件下達成最好的結果。我隻是這個組織裏麵的一個零件,我應該在跟所有其他零件的互動中圓融順暢,為了共同目標的達成。


我有多厲害,我有多善良,我懂多少多,我是博士是。。。這些個人特質,無論多英雄多了不起,都是為這個圓融順暢的互動服務的,與此無關的就毫無意義!實現組織的目標,這才是我在這裏的目的。


人,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就這個意思吧。


飛羽說:我懂了。我可以想現他的微笑。


=================================總結陳詞之前,再割一哈=================================


今天學習了的《道德經》第四十八章:


為學日益


是智識機巧等的積累,日複一日,活到老學到老。這個層麵是形而下的,形而下者謂之器,器就是器具工具,與實踐和目的性緊密相連,衣食榮辱安全感各種欲。。。是要實現的有為,是向外求的。


掰著喂,曆史裏麵沒有“成功學”,武俠小說,言情小說裏麵更沒有,年輕人們不要費那個腦筋了哈 :D


為道日損,


道是形而上的,形而上者謂之道。刪減而再刪減,減下去的是什麽?是被目的性所強調了的偏狹,是具體化的束縛,是被立場所局限了的視野。這個“損”的動作,古人叫悟道,是向內求的。當然也要有環境機緣.


損而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


刪減去了目的性有關的智識機巧,就是“無為”。由無為而得道。但這不是目的,這也不是人生的全部。這才是一半,是起點。孔丘先生表示朝聞道,夕死可矣!那是人家假設死期至,在悟道之後,是可以心平氣和地接受,不是說悟道了就人生完滿完結了,表誤會。F


得道之人幹什麽?他不是還得該怎麽生活還怎麽生活嗎?


我九點有課,就得七點半起床,如果不去上,把學生們晾在那裏不管,國內從前是叫教學事故的,不知如今怎麽個說法,反正哪裏都是不許的,也不應該呀。


無為而無不為,可不是說 克服了束縛之後無所顧忌,就無所不為! 這樣理解太危險了!F


無不為,這後麵一個“為”字,是副詞,做成做好的意思。


就是無論把你放到什麽地方,你都function well. 永不生鏽的螺絲釘,圓融平和,舉重若輕,挫銳解紛和光同塵,總之是該幹啥幹啥。從內而外都順順暢暢地無不為 :)



關鍵詞(Tags): 道德經,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