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裏達的披巾,三毛的旅館,夢遊者
(2008-03-30 17:09:59)
下一個
異鄉人,
入境隨俗,
能有欣快的夢。
在夢裏,輕撫‘fichu'。
是披巾,還是完蛋?
一個地方或者一種語言,
曆史都是一路自組織來的---
locally interpreted.
他是,
異鄉人。
這裏的曆史,他沒參與過.
從半當中,
他走進
或跌落進來,
接受曆史,或許還能參與未來。
是披巾,還是完蛋?
這個異鄉人啊,
從夢境走進夢境。。。
赤著腳,
穿著大袍子。
長發飄飄的那個女人,
哼著小曲兒。
在三百七十五個房間裏遊走,
腰上掛著鑰匙,
叮當作響。
夢境嵌套交疊,
那旅館裏,
有好多的通途,
通途!
迷失,也容易,
這麽多的套間。
不要什麽人進來,
噓~~~~
她執著地,
要做個異鄉人。
是真?是幻?
已經無所謂了,
這麽個織夢的女子。
生活在別處的,
都是夢遊者。
好玩兒嗎?
好玩兒嗎?
一個人問,
好玩兒嗎?
好玩兒嗎?
傳過來,
是千百種回聲。
交流,不難。
隻要靈魂肯飛。
有容乃大。
不會完蛋的,
是自我的核!!!!
附: 異鄉人的披巾 by 一個人的親密,於 2007-02-12 16:13:34
異鄉人的披巾
引子
2001年9月,法國哲學家德裏達在法 蘭 克 福 市獲 Adorno 獎(阿多爾諾獎)獎時,
作了題為“披巾:異鄉人的語言”的 致 詞(想讀德裏達這篇文章的,可去我的博客
看)。
披巾,用的是法文fichu. 這與異鄉人的語言有什麽關係呢?德裏達這位以語言是自
由遊戲之學說,來解構西方文化的後現代思想家講了一個與Adorno(因為德裏達
自稱其思想源淵之一就是法蘭克福學派的Adorno)和Adorno的好友兼學生本雅明
有關的往事。
1939 年 10月 12日 本雅明從 La Nièvre 監 營 ( 他 被 關 的 監 營 當 時 在 法 國 名 為
« 誌 願 役 勞 工 營 » ) 以 法 文 致 函 Gretel Adorno(Adorno的太太), 向 她 告 解 了
一個 夢 境 。
本雅明 聲 稱 這 是 個 充 滿 欣 快 的 美 夢 , 夢 中 他 以 法 語 自 言 道 :“ 問 題 所
在 是 將 詩 化 成 女 頭 巾 ( fichu ) ”, 並 以 德 文 譯 為 “ 我 們 方 才 輕 撫 此 一 女
頭 巾 , 此 一 披 巾 或 圍 巾 ” 。在 此 句 子 裏 , 我 們 清 楚 辨 識 出 這 個本雅明
自 信 夢 中 依 晰 見 到 的 字 “fichu ”。有趣的是,此 字 在 法 文 亦 意 味 著“ 完 蛋 了 ”
我之所以用這異鄉人的語言來作引子,就是德裏達在這裏言述了兩個德國人流落
移居異鄉的困境。為了逃避納粹迫害,阿爾多諾在美國從事爵 士 樂,本雅明則流
落於法國。這是移 居 異 國 的 知 識 份 子 之 痛 苦 處 境。德裏達對披巾而來的解
構並非本文之話題。他關注的是異鄉人的語言,我則想起了存在主義作家加謬的
小說:異鄉人(L‘Etranger). 移居異鄉多年後,讀小說異鄉人,感受是雙重的,加
謬式的與德裏達式的,也是披巾的雙重意義。
小說“異鄉人”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德軍戰領了法國。法國知識分子辦了一份地下抵抗組織的報
紙,叫戰鬥報,年青的主編就是加謬(Albert Camus). 1941年,他發表了小說“異
鄉人”,才28歲。1957年,他44歲時以小說異鄉人獲諾貝爾文學獎,是當時所有獲
過諾獎中最年輕的得主。開啟了荒謬小說之先河。
小說的開頭就很震撼:媽媽今天死了。也許是昨天,我不確定。
一開始就是披巾,作為生命之母的媽媽死了,完蛋了。母親的象征又如美夢中的
披巾,卻沒了,還是不確定式。然而小說主角莫梭卻照常上班,隻到周未放假才
去看望死去的母親,這種麻木也是後來成為被判死刑的罪狀之一。
在他母親去世的老人院裏,守夜與送葬的時候,他感覺自己就是一個局外人一樣,
發覺別人比他更悲傷,他也不知是不是自己覺得人總是要完蛋的,還是因為長途
旅行的疲勞之故,他變得這樣悲痛不起來。這在後來,在法庭時,也是列舉的罪
狀之一。
母親死後不久,就與女同事同居,談不上愛她,也許是因為肉體的需要,就那麽
回事。
他朋友與阿拉伯人決鬥,本來是請他見證一下或是若受傷送醫院之類的幫忙。碰
巧他幫忙拿著槍,而阿拉伯人突然出現,那人手上的刀子在陽光下,太刺眼,又
加上驚恐與天氣炎熱。莫梭就朝那人開槍,開槍的時始心想,開一槍與多開幾槍
並無差別,就連開了五槍。
進了監獄,上了法庭為,因為他在母親去世前後的表現,加上連開了五槍,被認
定冷漠無情,預謀殺人,加之他一付無所謂,馬馬虎虎,象個局外人一樣,被判
了死刑。他也不去上訴與申辯。在監獄的六個月,他居然完全適應了監獄的生活,
過得很隨和。最後要死時隻有一個荒謬的願望,想要看到處死時有很多人四周呐
喊。荒謬之處就在於,你不知死亡對他來說是披巾,還是完蛋。
小說以母親的去世開始,到他自己的完蛋而結束。在一係列的事件中,作者突出
了主角象個局外人,或是異鄉人一樣的入鄉隨俗,人被現實左右著,莫明其妙的
適應外界的扭曲,覺得這世上的紮掙實在很無奈,辛苦,也無聊,也就放棄選擇
與抗爭。
這是一本情節哆嗦,氣氛平淡無奇的小說。讀著讀著,就會讓人產生一種受不了
的感覺。覺得太不像話了,怎麽可能如此荒謬。加謬刻意要以荒謬作為出發點。
他認為當我們說這是荒謬的時候,我們心中必定有一個標準,有一個良知和聲音
在肯定某種東西是不荒謬的。從而讓我們產生不滿,繼而反抗。加謬的名言之一
就是“我反抗,所以我們存在”。
這部小說也可以作為政治上的解讀。作為抵抗報紙的主編的加謬。對德軍占領期
間的一些法國機會主義者很是不滿。有一種“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嘲諷。將這些人比作小說中的主人翁,對祖國母親的沒落無所謂,而且入鄉隨俗,
迅速適應了異族奴役的生活,在這些人的眼裏,完蛋也就是美夢之披巾。
更深一些的象征,就是對西方文明的存在主義反思,對文化之異化,這種異化如
披巾一樣,將人類生活與生存處境導向一種人性之終結,一種變形蟲式的扭曲。
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說,這部小說正符合後現代哲學家羅蒂所說的曆史之詩。
斯坦福的哲學教授羅蒂(Richard Rorty)評價廿世紀英美分析哲學與歐洲大陸哲學的
曆史地位時,他認為歐洲大陸哲學更有成就,更有意義。他說:“我一直對廿世
紀哲學中的分析傳統抱有疑慮,他們傾向於科學研究。那些主張使哲學更接近文
學的哲學家與黑格爾相似,他們被曆史之詩所吸引。曆史之詩,指那些在西方社
會與文化中戲劇般地發生著變化並構築了現實的東西。 ”
異鄉人這部小說,就是這樣一部曆史之詩,開啟了一個西方文化的解構時代。
加謬曾說:在發現人生是荒謬的之後,我隻有一種衝動,就是想寫一本幸福手冊。
對於我來說,當年披巾的夢,讓我流落於異鄉,異鄉人的語言,異鄉人的入鄉隨
俗,品味與理解了這重重不盡的孤獨,也才慢慢悟解了親密與異鄉人的披巾。
竹青您好!歡迎來寒舍小坐。寫這個是剛剛聽了關於三毛遺言的事,有感。
問Yuan好!
芝麻太謙虛!
你能理解俺的囈語,是知音難得!
你一謙虛,俺不好意思 :)
還有啊,若讓那龍知道,他比說:‘哼,阿原,不就一理科生?!’ :P
謝謝親密兄鼓勵,我繼續努力吧 :)
書評真不錯!
連同親密兄一起繼續崇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