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 (211)
2011 (248)
2013 (207)
2014 (112)
2016 (71)
2017 (58)
2018 (149)
2019 (195)
2020 (212)
2021 (295)
2022 (175)
2023 (110)
羅美尼·布魯克斯(Romaine Brooks,1874年5月1日—1970年12月7日),美國畫家,她以清冷的暗沉色調,創作女性人體畫和女性肖像畫,在現代繪畫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布魯克斯出生於美國費城的一戶富貴之家。在她出生後不久,父親就拋棄了家庭,而母親精神非常不穩定,一心想著在歐洲各地旅行。她隻把年紀稍長體弱多病的的哥哥和姐姐帶在身邊,布魯克斯被母親寄養在紐約貧民窟的洗衣女家裏。童年不愉快的陰影伴隨著她的一生,直到12歲她才去到歐洲與家人團聚,並進入一所私立女子學校就讀,另外學習繪畫。每個月母親寄給她微薄的生活費,她靠賣畫和做裸體模特,餓一頓飽一頓,勉強維持生計。
20世紀初,布魯克斯的哥哥和母親相繼去世,她繼承了可觀的家產,獲得了經濟上的獨立,得以出入高尚沙龍,結交知識精英。1902年,她移居倫敦,與窮困潦倒卻頗有名氣的同誌鋼琴家約翰·布魯克斯 (John Ellingham Brooks) 結為夫妻。雖然約翰是同性戀,但他卻希望她做一個傳統意義上賢妻良母型的家庭主婦。3個月後,矛盾爆發,這對新婚夫婦分居了,一年後離婚。丈夫由婚姻獲得了她對其演藝事業的終身讚助。
她剪了短發,開始穿男裝。很快布魯克斯有了富有的情人,她繼承了美國Winnaretta Singer的財產,嫁給了一位法國王子,但他們是“薰衣草婚姻”,一方是男同性戀,另一方是女同性戀。她是巴黎最著名的沙龍主之一,是音樂家德彪西和拉威爾最大的資助人。布魯克斯通過她認識了許多音樂家、畫家、作家、舞蹈家。她對藝術、音樂和室內裝飾的超高品味吸引了當時眾多藝術資助人貴夫人的注意力。
1909年,她遇到了改變她藝術與生活的人:意大利詩人、作家加布裏埃爾·鄧南遮,但她拒絕成為他的情人,兩人最後隻好分道揚鑣。
1910年,移居巴黎的布魯克斯開始創作女性人體畫,並為巴黎名流作肖像。當別人都追逐野獸派的絢麗色彩,她卻隻愛靜謐的黑白灰色;當立體、抽象主義大行其道,她卻執著具象藝術。這種冷淡的用色,使她的作品保留有古典藝術的自持,不同深淺的灰色和諧組合,微妙地營造出沉靜的藝術氣質。
同年5月,她在巴黎知名的杜蘭-盧艾爾畫廊舉辦了首屆個人畫展,取得成功,在巴黎文藝界嶄露頭角。1911年,遇到了俄羅斯芭蕾舞團的演員伊達·魯本斯坦(Ida Rubenstein)。她很快便成為畫家的愛人和作品中的主人公。一戰爆發時,她和魯本斯坦正在瑞士度假,她們馬上趕回法國。魯本斯坦完全不是個膚淺的社交小公主,她把自己的別墅改造成了醫療站,還親自穿上護士服幫助救治傷員。
一幅魯本斯坦的肖像《法國十字》就是一戰爆發初期她為法國紅十字會而作,她把《法國紅十字》的複製品賣得的錢全部捐給了紅十字會,加上其他誌願募捐服務,為她贏來了法國騎士勳章。
法國十字
在畢加索和塞尚還窮困潦倒的時候,她在巴黎已擁有一座別墅。
1915年,布魯克斯遇到了生命中最重要的女人,美國作家納塔莉·巴尼 (Natalie Clifford Barney)。
1916、1917年,布魯克斯創作了最後一幅以魯本斯坦為原型的人體畫《哭泣的維納斯》,魯本斯坦裸露的胸脯和修長的四肢性感依舊,她仿佛是在做愛後躺在榻上進入了夢鄉。這幅畫作也象征著二人的關係走到盡頭。
哭泣的維納斯
在接下來的3年裏,布魯克斯開始嚐試繪畫著男裝的女性,在此基礎上誕生了布魯克斯的代表作《自畫像》。《自畫像》的背景是陰沉沉的天空下模糊的海岸和城市建築,她穿著自己設計的光鮮的中性化服裝、戴著禮帽和手套,直接呈現出貴族公子哥兒的造型。畫中唯一鮮豔的顏色就是胸口的紅勳章和紅唇。這幅畫成為畫家1925年個人展覽中的主打作品。
自畫像
布魯克斯還喜歡給她的朋友畫肖像。布魯克斯為烏納所作的畫像,取名為《烏納,桃布裏奇太太》。烏納曾經是海軍上將桃布裏奇的妻子,但是在1915年遇到霍爾(Radclyffe Hall)之後,她便拋棄了自己的丈夫,成為霍爾的長期伴侶。霍爾應該是布魯克斯圈內最出色的作家,她的《孤寂深淵》堪稱史上第一部著名女同性戀故事。烏納是位優秀的雕塑家和翻譯家,正是她把法國女作家柯萊特的小說介紹到了英語世界。
烏納,桃布裏奇太太
她創作的巔峰時期是在20年代到30年代,她畫了許多肖像畫,大都是為她圈內的女性。杜魯門·卡波特,《蒂凡尼的早餐》的作者,在拜訪她的畫室後誇張地說:“這是1880年至1935年間所有著名女同性戀的終極畫廊”。
《彼得,一個年輕的英國女孩》創作於1924年,是布魯克斯和一名女畫家進行肖像互繪練習時的成果。她當時的藝名是“彼得” 。看起來,這是一位好看卻性別不詳的年輕人。《彼得》與《自畫像》和《烏納》一樣,也獲得了成功。
彼得,一個年輕的英國女孩
1925年,布魯克斯的繪畫事業達到了頂峰。她在巴黎、倫敦、紐約舉行了3次個人畫展。而此後,布魯克斯幾乎停止了創作,隻為巴涅的小說作插畫。30年代,她還畫了一係列“隨性圖像”,全憑潛意識的引導進行創作,與超現實主義畫家的“自動製圖”有異曲同工之妙。在87歲的高齡,她仍然能夠執筆創作,且完成了她的最後一幅油畫。1967年,畫家在感情生活上受到了最為嚴重的打擊,在對巴涅不忠實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結束了和巴涅將近半個世紀的感情糾葛,她變得更加離群索居。1970年,96歲的布魯克斯告別了人世,比巴涅早兩年,她的老情人也活了96歲。
布魯克斯故去以後,美國不同藝術館曾舉辦了3次大型的布魯克斯主題紀念展。80年代以後,具象藝術複興,特別是LGBT研究的興起,布魯克斯的名字才得以再次浮出水麵。而越來越多的學者和評論家開始關注她的女同誌身份與藝術創作之間的聯係。
布魯克斯、斯泰因和巴涅等人,擁有財富和社會地位,經濟的獨立給了她們探索藝術的自由,她們可以自由自主地生活,在大西洋兩岸穿行,選擇自己喜愛的方式進行創作,不必應付丈夫的期待,也不必擔心市場的需求。布魯克斯的繪畫,斯泰因和巴涅的情詩,都是當時最為直白的女同性戀表述,她們享受愛情、享受性,享受藝術、享受生命。她們熱衷於男性化的裝扮,是對男女在社會結構中不同地位的一種挑戰和顛覆。布魯克斯、斯泰因和巴涅成為當時社會的精英,不僅因為她們的天賦,也因為她們非典型的性別身份。在那個時代,男性化裝束展現了一種自主和獨立的精神。
教授的觀點真是新穎 :)
問好林木兄, 周末愉快!
端午節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