遙望窗外

生活是豐富多彩的,怕忘了,所以記下來。
正文

端午節

(2006-08-18 19:39:35) 下一個

聽到朋友電話留言,說今天,OU的中國學生會在Dow Lake組織了劃

龍舟比賽,這才想起是端午節了!

端午節又叫端陽節,也有叫“詩人節”,以紀念屈原的崇高人格和

文學成就。

關於端午節的起源,大家最熟悉的就是屈原的故事。屈原是戰國時代楚國的一位愛國詩人,他曾在朝中擔任三閭大夫,後來因為受到小人陷害,前後被兩任楚王疏遠,並且兩度被放逐。憂心國事卻又懷才不遇的屈原隻好將自己的心聲寄托在文學作品中,寫下了《離騷》、《懷沙》等感人的篇章。在流放多年之後,心力交瘁的屈原終於在五月五日抱著石塊自沉於汨羅江。屈原投江之後,人們紛紛劃著船在汨羅江上尋找他的屍體。大家一麵敲鑼打鼓、嚇走魚群,一麵向水裏投擲飯團,以免魚兒因饑餓而啃食屈原的身體。據說,這就是端午節劃龍舟、吃粽子的由來。

除了紀念屈原之外,另外還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為了紀念東漢的一位孝女曹娥:據說曹娥的父親在江裏溺水失蹤,年僅十四歲的曹娥為了尋找父親,不分晝夜地在江邊徘徊哭泣;但是經過了十七天,她還是找不到父親的屍體,就悲傷地投水自盡了。曹娥投江五天之後,也就是五月五日當天,人們發現她抱著父親的屍體一起浮出水麵,認為是她的孝心感動了天地,就在江邊祭拜她。還有一說,認為端午節是為了紀念戰國時代的伍子胥。據說當年吳越兩國大戰,吳國大勝,越國勾踐為了求得複國的機會,假意向吳國投降求和。這時,伍子胥極力主戰,苦勸吳王夫差不可輕信越王;不料,夫差不但不聽,反而誤信奸臣的話,命令伍子胥自殺並將他的屍體投進江中,當時正是五月五日。從此以後人們就以五月五日為伍子胥的祭辰,年年祭祀不絕。

端午節還有一些特別的習俗,象插蒲艾(四川叫陳艾)、飲雄黃酒、戴香包等,其實都是因為農曆五月正值盛夏、天氣十分炎熱,在醫療衛生條件不發達的年代,這段時間經常流行各種疾病、蟲害,傷害人畜。所以人們用蒲艾、雄黃酒、香包等,其目的是消毒、防疫、防蟲。

記得小時候的端午節好熱鬧哦!好幾天前,婆婆、奶奶們就開始給孩子們做香包,沒有人做的大人也會去小攤上買一個,很快的,個個孩子(特別是女孩子)的小細脖上都掛著漂亮、馨香的香包了;節日的前兩天,戶戶門前已經掛上了艾草等青香撲鼻的草藥;到了五月五日,家家都吃粽子、喝雄黃酒,孩子們則是大人用雄黃酒在腦門上寫個“王”字;學校會放假一天,大人們帶著孩子們到河邊看劃龍舟比賽…..很多節目的!

長大後除了偶爾還看看劃龍舟比賽(基本上在電視上)、吃一個粽子外(為了敷衍媽媽),其他的節目好象慢慢都沒有了。

遠在他鄉,對中國的傳統節日反而特別懷念!盡管我們剛度假回來、感覺特別累,但我們還是很有興趣地去了湖邊。

飯菜就不評價了,粽子也象征性地吃了,開始劃龍舟比賽!賽手們都是臨時湊在一起成一隊的,所以技術和合作都很不怎麽樣,但大家仍然興致勃勃、熱情高漲。有一組剛出發,大家好象商量好了似的,都往一塊劃,四條船的頭“砰”的一聲碰在一起;有條船不往前走而是轉身往後跑;有條船在原地轉了好幾個圈,好容易才往目的地溜噠而去;當然也免不了有船主翻身下水…..

快樂的端午節!

[ 打印 ]
閱讀 ()評論 (4)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