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凸雜談

才高五鬥不覺恥,水灌一壇隻作癡。凸情不枉君付意,子誌難琢我化石。
個人資料
賈平凸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79 凸子塵報:sovereign credit 和國際資本體係

(2006-08-02 01:26:36) 下一個

上周,標準普爾把中國國家信用等級由A-調高到了A,理由是中國經濟增長前景非常明朗,中國銀行業的能力得到了改善。同時調高的還有韓國,從A-調高到了A,因為1)韓國銀行的風險管理係統得到加強,收效性得到了改善;2)企業的信貸集中化現象得到大幅改善。

國家信用等級目前越來越受到世界各國的廣泛重視,這其中的原因有兩個:一個是各國政府的外資借貸逐漸普遍,以至於很多傳統上不具接待能力的政府都有可能進入國際債券市場;再就是更多的接待通過公開交易(public traded 的債券市場,而不是傳統的銀行syndicate lending市場來完成的。

最早的國家信用等級評估,出現於1919年。當時Moody’s開始對幾個西方主要國家的政府借還貸信用進行評估。20年代中,美國資本市場上的外國政府借貸很快普及。所以到了1929年大蕭條之前,Moody’s 的國家信用等級清單上,已經包含了50個國家。在1929-1935年之間,因為大蕭條的影響先後有25個國家default國際借貸。就是不還錢了,我是欠款的我怕誰。default中文怎麽翻我想不起來了。如果計算金額的話,70% 1926-1929年間由外國政府在美國市場發行的美元債券,在1937年二戰開始前被default了。而同一時期美國公司債券隻有30%由於大蕭條而default。而且,讓Moody’s當時頭疼的是,大部分的拖欠債務國家,都有其投資級信用等級(就是Baa3以上)。這種狀況讓人們覺得信用評級沒有什麽大的參考意義了。所以1930年後一直到70年代,基本上沒有國家信用評級這回事了。

1975年左右的時候,大概全世界就有3 個國家信用等級,包括加拿大和美國。第三個凸子不知道。肯定不是英法德意,也不是日本。1975年後,西方主要國家逐漸增加到moody和標準普爾的評估但上來。到了1985年的時候,一共有15個國家在列,包括澳美英法日德奧加丹芬新挪委西。還少一個,肯定不是意大利,意是1986年被開始評估的。這個數字到1995年增加到了49個,包括了眾多的發展中國家。可以說國家信用評估的規模,花了65年時間才有恢複到1929年的水平。在那些年裏,各國中央政府借貸都可以不用評級,大家要麽找大的銀行集團的聯合信貸,要麽到非美國本土的公開市場上發行債券。大銀行集團和外國市場都不大理會美國人的所謂信用評級。

1985年後,國際資本迅速流入美國資本市場,才逐漸帶來了國信評估的熱潮。一方麵,美國公開市場更容易借貸,所以大家都跑來發債券,這樣參考國信評估的資本總額越來比重越大;二來借貸的國家也開始主動追著評級機構來給出評估。中國和香港都是1988年開始被國際評估機構列單的,台灣則是1989年。到2006年止,被評估國家數上升到115個,可以說能借款的國家都被參評了。而且各國對評級的重視程度也史無前例的高。如果能被上個投資級(標普是BBB, 穆迪是Baa3)那就夠該國當成主要國際成就樂一陣子。中國從1992年被標普評上BBB以後,一直到2004年初晉升了半級到BBB+2005年又生了半級到A-。從2004年開始中國的等級一年一個新高,跟1)國內經濟增長,2)外匯儲備增加,和3)銀行業改革(主要是個大銀行商業化和上市改革)有直接關係。

國家信用等級是美國人創造出來,用以維護美國金融市場運營的一個重要工具。現在各國對信用等級的不斷重視,並紛紛致力於提高自身等級,當然一方麵體現了世界經濟有整體上和平穩發展的趨勢。但是另一方麵也看得出未來的世界經濟體係,會更加的美國(西方)中心化,起碼從資本角度是這樣的。從各國等級來看,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沒有小日本)處在最高的等級。這樣在全球市場上的基礎資本基本上投進了西方國家、主要是美國的政府債券,因為他們的信用等級最高,因此付出的利息最低。這樣西方國家手中就吸收了大量的資本。然後,當世界各國政府和商業部門需要自己的時候,再從西方國家已經吸收的這些資本裏貸款出來,因為你的等級低,所以需要付出的利息就高。這樣看來,西方就在這個體係裏扮演的是銀行的角色:吸低放高賺取利差。

國際資本市場的這個結構有一個明顯的超穩定性。就是說,某些欠發達國家經濟發展了,積攢出來的多餘外匯資源就會用來購買西方的政府債券,從而使得西方這個國際銀行有更多的資本;其次,越來越多的欠發達國家經濟要維持發展需要到融資,就提供給西方這個銀行一個更廣闊的客戶源。這樣一來存貸都會越來越多,西方這個銀行生意就好做了。維持這個西方銀行係統的金融秩序的根本,就是這套以西方標準為主導的信用體係。這套體係的實質,就是一個維護國際既得利益者利益、並幫助既得利益者從其他國家賺取利益的體係。這個體係現在看來有沒有辦法打破,比如對於中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能否從體係裏的邊緣位置,上升到核心位置?小日本花了50年的時間,曾經進身西方的最高級,不過現在又掉進次高級裏去了,在亞洲形成了一個不小日元資本市場,雖然地位上還是屈從於美元市場的。中國應該從日本的經驗教訓裏總結至少在於兩點:

1,利用本國市場發展狀態的階梯型,盡量創造和維持一個不斷增長的國民經濟。因為這個階梯型,中國的中、西部不發達地區,給中國經濟的增長預留下很大的空間,將來經濟的持續增長,應該主要來自這些對中西部的開發。這就好像20年前中國經濟改革之初,發展是靠對不發達但湛?諾難睾5厙?目?⒁謊?U庋?墓?窬?沒岫怨?首時靜??藪蟮奈??Γ??乙不崾怪泄?袢」?首時鏡某殺駒嚼叢降汀?/span>

2,找到合適的剩餘資本投資的途徑。中國對其吸收的國際資本,不能禁止從自身生產建設的需要出發來考慮,還要從國際套利的角度來考慮如何處置這些資本。如果把剩餘資本大量再投資到西方政府債券的話,就是為舊的國際體係做無私奉獻。有了剩餘資本之後,找到中國之外,比我們吸引國際資本時所付出的利息更高的投資方位,就是關鍵了。同時,必須考慮風險的控製問題,因為我們的融資成本還比較高,這決定了我們投資獲利的空間暫時會比較小。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