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加拿大 --- 飲食男女
天天在海外華人網文學城“私房小菜”上潛水,再次感歎中國人的飲食文化是多麽的博大精深,大家紙上談兵,各個都毫不示弱,嘰嘰喳喳,一幅幅上菜照片,都變成了一景致油畫,讓人養眼,令人思鄉。大家爭相望梅止渴,饞水不止;許多高人更是寫出文采斐然的飲食篇章。然後,就有與其“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大家紛紛下載配方,開始在廚房操練了。前些日子看近代作家蘇青的文章,幾篇描繪寧波菜的散文把我這個地道的北方人也饞得愛上了寧波菜。我想這也是一幕特殊的文化現象,根植於特殊的土壤,那就是生活在海外的華人,在國內,想吃就有的吃,無需掛條鹹魚在桌中央,望魚下飯以果腹,對飲食創作自然就少了激情。在海外生活八年,終於把我這個不愔廚藝的北方人改造成了“大廚師”,除了業精於勤,在灶台邊不斷正之,我想對食品的熱愛與思念和悟性使我成為兒子眼中的一級 chef. 如果你對國內年輕人說,你會做壽司,包子,油條,甚至涼粉,相信他們會蹬園了雙眼,但是,生活在海外的家庭,幾年之後,多多少少都是廚師級,無論你曾是多麽的小資,這裏,曾經的小資們會將廚房廚藝也變得小資情調。
盡管如此,生活在這多元文化的國度,孩子們的飲食要求也變得多元。盡管先生和我的胃還是如此的愛國。在家裏,大人喜中餐,小人好西餐。男人偏葷,女人近素。先生吃米,我挑麵食。大人擇辣,小人選溫,每日四人至少四種食物分別滿足四種口味,每周七日又不好總是重複。否則,不是大兒子餓著,就是小女兒無法下咽。為了他們能夠健康成長,我和先生總是竭盡所能,輪番挽袖上陣,每每想起做飯的責任,就想來到天涯海角是否完全必要。有時,夫妻對坐,思念一陣這裏找不到的美味,先生則必談廣州路邊的大排擋,以及某某飯店的魚翅。我則咋吧咋吧麻辣麻辣的四川小吃。兩人回味得滿臉情深,然後就計劃夏日酷暑要回去的計劃。等到次日,回去的計劃很快不再提及,隻調侃有朝一日發了跡,買架直升機,晚飯想什麽,就直奔哪兒就是了 … 不過,雖然有時做飯很煩,但當炮製出讓大家讚不絕口的美味,自己得價值感就油然而生。而且,在海外,去朋友家做客,品嚐 home made 美味,也變成海外人的一道獨特飲食文化風景線。在國內,方便的餐館飲食也許淹沒了許許多多的家庭自製風味以及媽媽的拿手菜。想來這些,也就聊一自慰,至少我們在異域光大了祖國的飲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