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悔”還是“不悔”
(2009-08-11 11:13:39)
下一個
鄙人認為“青春無悔”隻是一個自我安慰的口號。 與朋友談天說地時,很多時候聽到的都是對昔日生活抉擇中失誤的懊悔。 如果上天能讓大家再從18歲時選擇一番,100%再過同樣人生的人估計是鳳毛麟角了。
話又說回來,“悔”與“不悔”都是無用的情緒。 即使選擇了另一條生命軌跡,到後來你還要“悔”。原因是你不能100%控製將來。 將青春度完以後,人還是不甘心,總想再活一次。
於是,輪回學說非常有市場。即使是被人五花大綁給砍頭了,你還能叫一聲:“老子20年後還是一條好漢。”
常常看見一些對於名人的采訪節目,在他們淡定地講述他們青春年歲的苦難和坎坷後,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聲音,那就是“這輩子選擇了這個。。。。。,我不後悔。”仔細思考一下,你就很容易看出其中的矛盾。如果真是無悔的話,他們就不會去渲染過去生活中的坎坷和痛苦,而是去講述過去的幸福和愉快了。俺理解,既然對坎坷和痛苦那麽記憶猶新,說明他們當時並不願意,現在也不願意去過那樣的日子。
常說“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俺估計這八九就是該“悔”的部分。 既然名人都有坎坷,我們這些非名人豈不是更是艱辛得一塌糊塗了。
個人覺得,青春有悔比青春無悔要積極一些。你既然能“悔”,說明你還想著找機會補回來。看到一些不服老的老人,嚐試著用蒼老的臂膀和年輕人較勁,不就是一種心理上再度青春的欲望嗎?能做到“無欲無求”的無悔境界,其實就是徹底對人生投降了。
孔老夫子的“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其實就是講述人從“有悔”到“不悔”的心理退化過程。實際上,有不少人到了50歲,依然可以去立業成家,到了60歲,仍然對世界萬物有著“困惑”的思考。即使到了生命的終結之時,也不會順應人生,消極達到“耳順”或“隨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這種“永不服老,永不服輸”的積極境界不就是“有悔”心態的寫照嗎。布什總統85歲還能去跳傘,楊振寧教授82歲還能娶妻子,這種“逾矩”的行為該是多麽令人激動。
“青春無悔”是對現實的一種順從,“青春有悔”是對人生的一種反抗。如果你覺得這輩子就這樣過下去虧了,你肯定是“有悔”的。當然隨著年齡的增大,即使你有強烈的“有悔”心態,你翻盤的機會是越來越小了,但是並不表明你一點機會都沒有。反過來,你要真的達到“無悔”境界,即使有餡餅從天上掉下來,你也麻木了。
所以,我還是勸大家多“悔”一些。
I like it! it is reasonable!
I see the "thought" in 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