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和打架不一樣,無論是何種戰爭,你都不可能說你有100%戰勝對手的成功率。事實上,戰爭史上以弱勝強的例子很多,有時一個很不起眼的小事件就能影響戰爭的結果。戰爭要是從勝利變到失敗,對一個國家或政權來說其影響是深遠的。
打架就不同了。如果你實力比我弱很多,那咱們打十次都是你敗。所以,打架勝了以後,我們會經常得意地對對手說:“你小子不服怎麽著,不服咱們再來,告訴你,就是打上50次,也一樣揍得你滿地找牙!” 不過,也有把牛皮吹破的,最後讓人家翻盤贏了。不過沒事,輸了就輸了,最多難受幾分鍾,沒啥嚴重的後果可擔憂。
要是有人把戰爭當成打架這樣來玩會怎麽樣?人家敗了,你覺得不過癮,對他說:“小子,老子今天放你回去,還發給你槍支彈藥,你不服氣,咱們再來。”然後放他回去再接著打。估計對此人們有兩種反映。如果有人不懂戰爭或與戰爭利益無關,肯定為這樣玩戰爭的主帥的英雄氣概喝彩。這種情景在武俠小說中經常看到。另一種反映來自於玩戰爭主帥這一方的國君和國民,他們肯定會大罵這主帥是蠢豬。即使最後勝利了,估計這主帥也得給撤職掉。要是最後失敗了,丟掉了勝利成果,掉腦袋不算,恐怕還要遺臭萬年。
你要是不信,我可以舉個例子。假如在伊拉克戰爭中,美軍打到巴格達,把薩達姆抓住了。然後問他服不服,老薩說不服。美國國防部長拉莫斯菲爾德說:“你TMD不服,那好,我放你回去。我們撤到沙特。我發給你彈藥,給你三周準備,我們再玩一次。”你想拉莫斯菲爾德的國防部長還能繼續當嗎?
可是,《三國演義》中第一天才政治家軍事家諸葛亮先生就玩過這一遊戲。而且還玩上了癮,連續玩了七次。最後,要不是他的對手孟獲先生最後玩膩了,決定不陪他玩了,估計這遊戲還要繼續下去。這段故事就是堪稱諸葛亮軍事傑作之一的“七擒孟獲”。
老飄簡單列出這七次孟獲被抓的經過:
第一次:打不過逃跑,中了埋伏,被抓;
第二次:手下人謀反,把他綁了獻給諸葛亮;
第三次:搞詐降被識破,自投羅網;
第四次:偷襲中計,被擒;
第五次:是自己的盟友變節,把他抓來;
第六次:戰敗後又施詐降被識破;
第七次:藤甲援兵中火攻計,被擒。
諸葛亮放了孟獲回去後,除了兩次(第二次和第五次)兵不血刃又把孟獲抓來以外,其餘幾次都是動刀動槍才打敗孟獲的。中間蜀國這一方也有不少的損失,而且還有幾次因地理環境因素差點丟失了戰爭的勝利成果。
後來諸葛亮解釋說,三番五次放孟獲回去的目的是要孟獲心服口服,讓他以後不再犯邊境。要不然,為了統治他們,蜀國就要派兵派官員,還要發糧草。如果這不是諸葛亮為了搪塞自己玩戰爭的借口,那麽諸葛亮的強國治國方略就有問題了。
作為軍事家和政治家,諸葛亮應該深知國土和民眾的多寡是古時候戰爭勝負的重要決定因素。土地多,人口多,自然就能養更多的兵。要是當時諸葛亮揮兵南下和西進,把現在的緬甸,泰國,越南和印度的孟加拉灣地區都納入西蜀的版圖,那蜀國將是何等的局麵?要是信心再大一些,再占據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海域,這世界曆史就要 重寫了。
可是,咱們的天才戰略家諸葛亮始終抱著北取中原的夢不放。似乎隻有得到中原才得到了一切。而且認為打回中原的唯一途徑就是北出祁山這一條道。這種執著的有點過分的策略思考是他失敗的根源。明知自己在經濟和軍事實力不如魏國的情形下,一而再,再而三地從一條道路,以同一方式向魏國發起進攻,意圖僥幸取勝。結果一次次的失敗讓蜀國耗盡了自己的國力。
後來的人把責任都推給劉禪,說他太笨太窩囊,是諸葛亮扶不起來得阿鬥。可是回頭再想一下,這也就是劉禪,換了別人,誰會對諸葛亮言聽計從,讓諸葛亮這樣胡折騰?我要是劉禪,早在他兩擒兩縱孟獲的時候就撤他的職務了。所以,蜀國的失敗不應該是劉禪的失敗,而是諸葛亮及其繼承人薑維的失敗。
回頭再分析一下諸葛亮的借口。即使真是為了培養一個傀儡軍閥,也可以采取其它手段,而不必用自己戰士的生命和國庫的錢糧作代價,讓一次次無意義的戰爭來感化孟獲。試想,要是孟獲命不大,在最後一次死於戰場,那前麵幾次的六擒六縱不都付之東流了?諸葛亮是否還要尋找另一個孟獲再玩一次七擒七縱呢?
所以我認為諸葛亮這個借口是站不住腳的。那麽,究竟是什麽原因讓諸葛亮這樣高智商的人玩這個低智商的遊戲呢?老飄認為唯一可能是政治原因。
劉備死後,諸葛亮就搞了一個 花招把國家的決策權獨攬到自己手裏。當時曹丕看到劉備已死,西蜀虛弱。急忙策調五路大兵,來取西川;第一路,曹真為大都督,起兵十萬,取陽平關;第二路,反將孟達,起上庸兵十萬,犯漢中;第三路,東吳孫權,起精兵十萬,取峽口入川;第四路,蠻王孟獲,起蠻兵十萬,犯益州四郡;第五路,番王軻比能,起羌兵十萬,犯西平關。
年輕的劉禪剛剛接班,接到這樣的情報,急忙召開禦前內閣會議商討對策。可是身為國家軍事委員會第一把手的諸葛亮竟然稱病請假。當劉禪派衛戍司令董允,檢察部部長杜瓊前去探望時,諸葛亮竟然不讓 見麵。 最後沒辦法,第二天皇帝劉禪自己到了諸葛亮家,看到諸葛亮根本沒病,正在那裏和寵物魚聊天。這也就是好脾氣的劉禪,要是別人,當時就下令把他給綁了。
當劉禪問到魏兵進犯的事,諸葛亮說他已經對孫權以外的四路兵都作了安排,現在正考慮派人去說和孫權。先不說這安排好不好,這樣的國家大事,竟然對皇帝劉禪不作請示匯報,就私自行動,說輕點,是目無上級,說重點,就是欺君罔上。其實諸葛亮並不是真要奪劉禪的權,他隻是想借此撥亂反正,讓西蜀重新回到連吳抗魏的路線上來。
好在劉禪是個好同誌,沒有和諸葛亮計較,仍然高高興興地玩遊戲上網聊天灌水。可是,你想想,這樣其他官員能服氣嗎?他們至少對國家大事和決策有知情權吧。所以,底下對諸葛亮這種大權獨攬的作風有意見的多了,好多告狀的提案都在劉禪那裏擺著呢。諸葛亮想,盡管劉禪心不錯,智商有限,可時間一長,夜長夢多,萬一有人把劉禪說明白了,自己的特殊地位就危險了。
萬一自己的特殊地位受到動搖,今後自己的北出祁山的軍事部略肯定在劉禪和其它官員那裏無法通過。你想,當時西蜀自大敗於東吳後,在三國中實力最弱。以一弱國去侵犯一個強國,不等於是拿雞蛋碰石頭嗎?另外西蜀在與東吳戰爭中損失的70萬大軍,這種巨痛不是短時間能忘卻的。諸葛亮為了打消其他人的顧慮,急需用事實給劉禪和百官一個強心劑。
正在諸葛亮找不到機會的時候,孟獲造反了。這就給諸葛亮送來了一個絕好的機會。諸葛亮高高興興地領著大軍來討伐孟獲了。可惜的是,孟獲不堪一擊,沒費勁就戰敗被擒了。這時候。要是諸葛亮殺了孟獲,回到成都,整個政治局麵不會有多大變化。 因為這種短暫的勝利喜悅不足以讓人狂熱起來。
諸葛亮沒辦法,隻好放了孟獲,讓他再回來打。諸葛亮知道孟獲的智商, 所以他對勝利的掌控還是有相當把握的。好在,孟獲也很配合,一二再,再而三地累敗累戰,就這樣一個接一個的戰報讓成都人興奮不已,慢慢地大家就從東吳的戰敗陰影中走出來了。
本來諸葛亮還想再搞幾次擒縱的遊戲,隻是孟獲太疲勞了,不想幹了。這下沒辦法,諸葛亮隻好班師回成都。臨行前,為了感謝孟獲的配合,讓孟獲當了不毛之地自治州的主席。這場遊戲的唯一好處是,孟獲通過這場遊戲,徹底對戰爭厭惡了,所以他在世期間,就沒有再次發動任何戰爭。
諸葛亮回到成都以後,自己的特殊地位鞏固了。官員和人民對戰勝魏國的自信心有了。大家都堅信,在諸葛亮的領導下,還可以對曹丕和孫權來個幾擒幾縱。所以,當諸葛亮給劉禪的公開信《出師表》發表以後,反對戰爭的聲音徹底地在成都上空消失了。從此,西蜀在諸葛亮的帶領下走上了滅亡的不歸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