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莫斯科的留學日記

想嚐試著擁有一個屬於自己的空間,便來到了這裏.偶是一個太過於單純的女生,一路走來,回首才發現自己已經不在那麽簡單了,成熟的同時也欣喜,
正文

給生命插上翅膀——積極而靈活的思維方式

(2010-09-30 23:43:29) 下一個

人類文明的長明燈——積極而靈活的思維方式

這個話題的核心是思維方式,而非思想。之所以,著重於強調思維方式,恰恰是要將其與盛行的各種思想說辭區分開來。

思維方式的本質是生命個體在進行思考的過程中不斷建造的思維框架,是操縱思維如何進行的技術流水線和環節,而思想則是在這些框架的基礎上經過生產、加工後得到的內容與結果。思維方式與思想的關係,就好比是樹幹與樹葉,國家的結構體製與內容,組織的組織結構與行為。將思維方式比喻成樹幹,則大腦就是這棵樹幹的根之營養所在,思想就是這撲朔迷離的無數綠葉。思想的閃光點,便是思維方式這條流水線精加工的技術成果。顯然,在每個獨立個體自出生乃至死亡的生命過程中,思維方式始終在不停地發育、成長、成熟、結果。每個獨立的個體所形成的思維方式都具有唯一性和不可複製性,就好像人手的指紋一樣。不同的是,指紋在人的生理成熟之後,大小也不會再發生變化,而思維方式卻隨著生命個體對自我的認知、對家庭的認知、對生活的認知及對社會的認知不斷深入與深化,仍然擁有再發展、再完善的可能,即思維方式具有再造性與可塑性。這種再造性的活躍程度,我將之比喻為靈活的程度。個體靈活的思維方式,好比,個體的腦部擁有一片森林,思維方式越靈活,則樹幹(再造性)的數量越多,森林的規模越大;反之,亦然。同時,這種可塑性的活潑程度,我將之比喻為積極的程度。個體積極的思維方式,仿佛,樹幹上的繁枝(可塑性),思維方式越積極,則樹枝越茂密;反之,亦然。顯然,無論是樹幹多少,樹枝多少,都將直接決定思想這些樹葉的數量和品量。對每個擁有健康大腦的個體來講,其思維方式與思想的關係,可以概括為樹與葉的關係,也可以解釋為因果關係。而結合思維方式的再造與可塑性,我提出了本文的核心概念“積極而靈活的思維方式”。事實上,並非每個擁有健康大腦的個體都可以擁有積極而靈活的思維方式,因為積極而靈活的思維方式本身也是生命的奢侈品。

作為生命的個體,在生理年齡達到30歲時,已經基本實現了比較穩定的價值觀回歸與價值觀認同。因為這個時期,人的大腦已經基本發育完善,特別是,確切的說是思維方式、方法已經形成一定的模式和思路,而這些由思維方式所決定的生存、生活態度(潛意識的行為習慣)與生活狀態(實在的行為結果),即思想具體表現在生活上的行動、行為——稱之為生活狀態或存在狀態,也已經基本形成了某種定式。而個體生命發展和變化的訴求,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個體自我對這種生活態度,或者生活狀態,或者生存狀態的改善及調整的程度強烈。

思維方式積極而靈活的人,會不斷地要求自己調整及改善自身生活態度、生活方式,使之更趨於提升自我滿意度、自我幸福感、自我成就感的生活質量和生活品質。反之,思維方式消極而怠慢的人,更懈怠於調整自我的存在價值,即使,存在著某些積極的、潛意識的自我變革的傾向,而源於思維方式的消極,往往導致態度的怠慢,表現在生活行為、行動上,就是安分於現狀的假性自我滿足和自我認同。而與之相關聯的社會行為結果,往往,具有後者思維方式的個體,走向兩個極端,一種是,盲目的沉浸於來自社會行為的他人應酬與交際,追求在與不同社會個體進行語言交流中獲得他人社會認同,或者為追逐各種利益而疲於頻繁的社會活動,我將之稱為——外向型思維方式怠慢。而這種類型的思維方式怠慢恰恰是因為泛濫的社會交際行為,致使他們自身對生存態度、生活狀態逐漸缺失了自我反思、自我思考的能力,最終導致了思維方式的怠慢與停止,甚至思維方式的死亡。有人會說,如果是這樣,那麽他們為什麽在社會交際中如此活躍、如此頻繁,難道他們在交際的過程中沒有進行思考和判斷嗎?而事實是,對於這些思維方式怠慢和思維方式死亡的個體,頻繁社會交際與應酬早已經成為他們的慣性思維方式,他們始終被局限在了慣性思維方式的活動中,而這種慣性思維方式就是積極而靈活思維方式的最大克星,也是思維方式怠慢與死亡的最佳盟友。隻要是具備了思維方式未發生變化、發展、調整、提升的條件,那麽就可以稱之為思維方式怠慢,或者思維方式死亡。

另外一種極端,就是,思維方式消極而怠慢的人,永遠處在生活穩定的自我滿意度裏,永遠對自我生存狀態無節製的放任與縱容,即對他人的生存狀態及社會行為無要求、無管理,對自我的生存狀態與社會行為亦無要求、無管理。即中國古諺語:“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鍾”。他們不會因為潛意識的羨慕別人,或者認可別人的思維方式,而對自我的思維方式進行任何調整與改變,因為在他們的思維方式裏根本就不存在力求變革與改進的積極思維方式存在與發展的基因和土壤。因而,思維方式怠慢與死亡便成為他們獲得人生發展與提升的障礙,而恰恰由於這障礙的存在進一步導致他們自身難於意識到自我的思維方式問題。在更多情況下,他們會將自我在社會行為、社會活動中遇到的不順利、不愉快,理所當然地歸結於他人、他物的錯誤與失誤,甚至會詛咒老天或上帝沒有帶給他們好運氣。這種類型的極端思維方式,我將之稱為——內向型的思維方式怠慢。

擁有積極而靈活的思維方式的重要性與必要性

非常明顯,大自然擁有大自然的生存法則,優勝劣汰、弱肉強食是永恒不變的萬物生存定律。人類作為自然界的組成部分必然不可避免受到這一法則的統治,無法擺脫這一法則的約束。而人類群居賴以生存的社會群體,始終活躍於這一規律的諾亞方舟上。這也是人類不斷超越自然、不斷超越自我的自我發展與自我進化的進步源動力。顯然,在人類進化的過程中,那些擁有積極而靈活的思維方式的群體所占的比重越大,越會加快人類社會的進步速度,提高進化的程度;反之,就會促使人類社會進步的速度減慢,甚至停滯。而人類社會發展的曆史證明,在人類進化與社會發展的道路上,積極而靈活的思維方式的的確確是占據著主流位置的,隻是在發展的各個不同的曆史時期,他們所占的比例不同而已。比如,中國近代滿清時期的社會發展停滯,就是因為缺失了積極而靈活的思維方式存在的主流地位,從而造成整個中國社會的發展緩慢與停滯,群體性的思維方式怠慢與死亡,致使中國社會群體的集體愚昧與落後無知占據主流,從而反映在人類的政治社會生活中,幾億人落得被奴役、被侵略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下場。可以說,亡國,其實並不可怕,可怕的是,這一族群的思維方式和思想的死亡。人類的發展史,其實就是一部不斷摒棄思維方式怠慢和死亡的思想方式奮爭史,是不斷進行自我思維反思的思想鬥爭史。

而具體到我們個體的社會存在,更應當重視積極而靈活的思維方式的價值與意義。擁有積極而靈活的思維方式,可以不斷調整個體生命的社會適應能力,改善個體生命的生存技術性問題——即社會謀生的能力;可以不斷提高個體生命的社會存在價值,找到個體生命本我的真實與社會現實的平衡;更可以拓展個體生命感受生活、享受生活的生存藝術,創造個體生命的生存、生活靈感。顯然,擁有這一思維方式是有百利而無一害的。

那麽如何擁有積極而靈活的思維方式呢?

首先,克服思維的懶惰,在克服懶惰的過程中不斷培養積極而靈活的思維方式。

懶惰是思維方式怠慢與死亡滋生的最肥沃的土壤,隻有將這一土壤暴曬在勤奮的太陽光下,才能徹底消除思維方式的怠慢。懶惰的消極後果,表現在科學上,就是老年癡呆症的發現。雖然擁有思維方式怠慢與死亡的人,其自然老去的結果,並不一定都要老年癡呆,但是現有的醫學實踐已經證明,凡是擁有老人癡呆症的病人幾乎百分百是思維方式怠慢與死亡群體。正是因為長時間的大腦思維的怠慢,導致大腦生理機能的退化,從而被擁有積極而靈活思維方式的人們發現並美其名曰“老年癡呆”。

而要克服思維的懶惰,就要培養不同的思維方式。在培養不同思維方式的初期,可以是簡單的模仿他人的思維方式,也可以是有選擇的借鑒他人的思維方式。也就是,在不斷的觀察中刺激自我的視覺神經,在不斷的交流中刺激自我的聽覺神經,在不斷的肢體語言裏刺激係統神經。用社會上比較通俗的語言來形容,即“5到”做人定律——“眼到”、“嘴到”、“手到”、“腳到”、 “心到”。 “心到”是克服懶惰的最高境界,能夠感受到“心到”也是基本擁有積極而靈活思維方式的顯著標誌。而時刻親身實踐“心到”,則意味著積極而靈活思維方式已經達到了極致的狀態。

其次,學會自我反思,自我否定與自我肯定。

積極而靈活的思維方式的形成,離不開思維的發展定律——即:肯定——否定——再肯定——再否定——…….

積極而靈活的思維方式是良性思維的不斷自我反思,在自我否定、自我肯定不斷循環基礎上實現思想升華的過程。

人類的自我反思精神,是貫穿於人類發展曆史始終的。

中國新唐書裏即有:“平生所示事,皆適時製變,不專始謀。然每一反思,若芒刺在背”。無論是世界曆史還是中國曆史,一個王朝即是在對它前一個王朝的反思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當反思意識增強時,這個王朝就走向強盛;而當反思精神弱化時,曆史就當然地讓它滑向衰敗。

具體到個體,自我的反思會使生命個體逐步成熟,更重要的是催生個體在反思中實現自我與社會的平衡,增強個體的社會歸屬感與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個體反思的榜樣就是魯迅。魯迅對中國文化和國民性的評論與批判已經成為所謂的民族自我反思精神的典型代表。這些批判在曆史的當時有過積極的意義。然而,在當下,如果進行再反思,會發現,由於魯迅所處的曆史時期的局限性及其反思方法的缺陷,其專屬思維方式下的思想成果,由於曆史的沉澱,已經對現代人科學地認識中國文化和國民性形成了障礙。

最後,在包容思維方式的基礎上實現多方位信任思維方式,最終構建積極而靈活的思維方式

思維方式的靈活本身就體現了這類思維方式的包容性。“有容乃大”。“容”不僅可以囊括物、東西、存在,也可以包含思維方式。而要實現多種思維方式的包容,就要具備可塑的個體靈動的智慧。雖然,我想在表達的時候,盡量使用非抽象的語言,但是對於智慧這個詞,在科學上確是可以定義的,如情商、智商都是智慧的具體指標。無論是先天智慧還是後來的經驗智慧,都直接和間接地影響了積極而靈活思維方式的形成。智商高的個體,其感悟認知的能力越強,越易於包容整合各種思維方式。在包容整合的思維運動中,能夠獨立地建立自我的多方位思維方式,並且在這些思維方式間以契約的代碼形成彼此信任的構架。思維方式包容的結果,表現在個體的社會行為上,就是寬容、謙讓及其他,而多方位信任思維方式,表現在個體的社會行為上,可以視為個體的自我認可和自信,及對他人的社會認可和信任。正因為具備了特定的思維方式,才形成了個體的特定的社會行為結果和狀態。所以,在分析一切人類自然與社會行為規範的時候,我們必須要在不同的曆史階段裏,從人類整體的思維方式的主流上去把握,而要引導人類社會的發展方向,同樣,首要應當做的是,集體構建人類積極而靈活的思維方式。這種倡導似乎在當代已經有了一個另類的說法——洗腦,也未必不可。

 

 

 

如何規範教育孩子——聽朋友席間講話的感觸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