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莫斯科的留學日記

想嚐試著擁有一個屬於自己的空間,便來到了這裏.偶是一個太過於單純的女生,一路走來,回首才發現自己已經不在那麽簡單了,成熟的同時也欣喜,
正文

感受傳統與地方文化——二人轉、相聲、海派清口與山東呂劇

(2009-07-17 16:49:56) 下一個
感受傳統與地方文化
——東北二人轉、津京相聲、海派清口與山東呂劇

現在說起“二人轉”來,恐怕全國上下的老百姓雖不能都喝唱上兩句,但都知道這是正宗的東北地方節目。先不講“二人轉”的藝術形式如何,因為我並非專業人員,隻講這種藝術形式的知名度,已經達到了家喻戶曉的程度。而“東北二人轉”在頭頂“東北”這一發源地光環的同時,似乎又正在經曆逐步隱沒這一發源地,而更突出其實質的“二人轉”藝術的過程,實現跨越地域的推廣和影響。而至於在這一過程中出現的“雅”與“俗”的爭論,是這一藝術形式在推廣過程中必然出現的技術性問題,是考驗“二人轉”能否為更廣大群體所接受而進行自身調整的涅磐過程,因該正麵的看待。
應該說,本世紀,是“二人轉”藝術發揚光大,乃至融合於更多地方藝術的重要發展時期。這一藝術的發展現狀,或許用這個比喻不是很恰當,但的確,好比中國90年代開始流行的英語熱。不同的是,一個是為大眾娛樂的休閑,即消費,一個是為大眾生存的技術,即生產; 一個是中國國內地方藝術,由北方向南方,向全中國推廣與發揚, 一個是國際通用的語言種類,由外部向內部,向全中國推廣與應用。
在這個時期,“二人轉”能否成為全中國的“二人轉”,可以說很大程度更取決於一個人,源於此藝術、傳承此藝術並發揚此藝術的直接策劃人——趙本山。
從根本上講,“二人轉”跳出東北圈,進入北京的這一舉措,是“二人轉”藝術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重要拐點,從戰略的層次上看,它的意義必定重大。它也是一個支點。愛因斯坦毫不誇張地說,給他一個支點,他可以翹動地球。如果給“二人轉”藝術這樣一個支點,翹動起“二人轉”的人又是誰呢?我想應該把這句話送給老趙。不怕不敢想,就怕想不到。
所以說,“二人轉”能夠進京,從根本上,得益於出自東北的人民藝術家——趙本山。有人說老趙是草根藝術家,有人說老趙是農民藝術家,而在我看來,稱他為人民藝術家一點都不為過。不僅僅因為他是中國13億人民心中的“小品王”,更是因為他發揮自己的能力和資源創造了“東北二人轉”傳承與革新的奇跡,在全國掀起了一場“二人轉”革命。這是筆者發自肺腑的認同。都說“時勢造英雄”,而在趙本山的身上更多展現給我們的應該是“英雄造時勢”的故事。此處不展開。
趙本山從之初奔著要脫離農村的想法,憑著自身特有的藝術氣質,一步步走到億萬觀眾麵前。他的獨一無二的幽默,配合著淳厚質樸的形象,不僅帶給8億農民兄弟,身邊大哥的親切與自然,也帶給5億從茅屋走進高樓的城市人尋根的思考與共鳴。他成功了。
他成功了。名利雙收。這對很多人來說就是生命的極限。而,活著更灑脫一些,更自如一些,是一件不容易達到,也很難實現的事情。他似乎可以。
他的不同在於,他的成功不僅是個人社會行為的一種成功,更是他所帶動的一個群體藝術形式的成功。在他有生之年,未來“二人轉”的成敗亦將為趙本山之成敗。
之所以對趙本山頗多肯定,實在是在中國當代文藝界,像“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這樣四兩撥千斤的人物並不非常多見的。而他卻是被打造出來,又去打造別人,具有很大影響力的人物。在他的麵前,有一個強大的國家舞台支撐著,身後,有一群忠實的老百姓觀眾關注著,形勢造人。這個勢,也是他有所施展的巨大動力,亦是由他主導的“二人轉”藝術普通化或通俗化的催化劑。這就是強勢的優勢所在。

相比較而言,其他娛樂藝術形式卻似乎沒有這樣的強勢。

比如“津京相聲”及“海派清口”。

在現代,相聲這種悠久的藝術形式,似乎在民間的傳承更多的聚集在津京地區,由以郭德剛所創立的“德雲社”為先。有一些悲觀的人,甚至認為,“相聲”可能麵臨絕跡的危險。也有人認為,“相聲”正在經曆一個回歸傳統的返璞歸真的過程。我想,可以斷定的是,“相聲”這門藝術,截至目前為止,還沒有出現真正的行業策劃高人,所以,導致出現尷尬的繞圈子現象。我更不是這樣的高人,能提出更好的建議。還是,讓我們共同期待吧!

但是,作為地方創新藝術形式並配合現代成功的商業運作模式而成為風靡上海的“海派清口”,雖然是嶄新的形象,似乎前途光明。它好像在告訴我們,“哦,原來單口相聲也可以這樣說!”不能不說,對相聲未來商業化發展,“海派清口”是一個成功的借鑒模式。“海派清口”在發展成熟的高峰期,也隻能界定為地方藝術形式,因為它的“海派”本身已經局限了它未來的通俗化,而更多的方言的應用,也造成了異地聽眾的文化障礙。這是致命點。而脫離“海派”的純粹“清口”,就將缺失光環,不倫不類。這與“二人轉”顯然不同。可以說,“海派清口”是為迎合市場需要而人為製造出來的一種藝術概念,我這裏更傾向於使用藝術概念這個詞。同時,我認為,這一嶄新的藝術概念似乎更是一把鑰匙,一把讓我們打開更多嶄新藝術形式的鑰匙。

這把鑰匙的使用應該因地製宜。

在感受上述三種藝術形式之後,驟然想到我的家鄉藝術——山東呂劇。
每次回國探親的時候,總能碰到老爸、老媽在家裏聚精會神地聽著著名呂劇片段“李二嫂改嫁”,似乎百聽不厭。 當時,很不理解,這種似說似唱的形式,配著重複的鏗鏘調子,似乎像在埋怨什麽,又似乎在歌頌什麽。
而今夜,在偶或看到楊瀾采訪以上三種藝術形式的專訪後,驟然心頭一熱,迅速從網絡上搜索到這一著名呂劇曲目——《李二嫂改嫁》來聽。乍一聽,便入了神,便也一發不可收拾。

呂劇是在山東琴書的基礎上發展演變成為一個劇種的。大約是在1900年冬,山東廣饒琴書藝人時殿元借鑒京劇藝術形式,第一次將琴書段子《王小趕腳》改為化裝演出,引起轟動,這便是呂劇最初的表演形式。如此說來,呂劇這個地方劇種迄今已有百年曆史了。

關於呂劇的劇名,曾有若幹說法。一種說法是:呂劇的開山劇目《王小趕腳》,劇中的主要道具是紙紮的毛驢,所以剛開始呂劇也稱“驢劇”。另一種說法是:呂劇擅長表現男女愛情、家庭倫理,多與兩口子有關,也稱“侶戲”。再一種說法是:古代二十五戶為一閭,而這種戲尤以表現鄰裏生活見長,所以也稱“閭劇”。經過近半個世紀的繼承發展,到新中國成立前夕,呂劇藝術雖然已經比較成熟,但仍然沒有一個統一的劇名。20世紀五十年代初,在考慮為呂劇定名時,有人提議叫“魯劇”,時任山東省文化廳副廳長的我國著名作家王統照先生認為欠妥,建議取我國古音樂十二律中“六呂”的“呂”字,同時,又諧“驢”、“侶”、“閭”之音,稱呂劇。這個提議得到認同。由於呂劇的題材多表現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加之唱腔多以下行腔為主,委婉纏綿,長於抒情,特別擅長表現女性的內心世界,所以無論專業劇團還是業餘劇組,無論傳統劇目還是現代題材,女性永遠是呂劇的忠實觀眾。因此,在山東農村,呂劇又有一個不雅的綽號:“拴老婆的橛子”。隨著劇情的發展,那熟悉的劇中人物,那親切的山東方言,那或如泣如訴,或歡快流暢的唱腔,無不令觀眾時而拍巴掌,時而抹眼淚,真正是如癡如醉。逢年過節,在山東農村,如果要來個呂劇團,頓時,山村就歡騰起來了。你看,鄰裏之間奔走相告傳喜訊,呼兒喚女占座位,那紅火熱鬧的場麵令人至今難忘。有一句流傳很廣的俗話:“聽見墜琴(呂劇特有的伴奏樂器)響,餅子烀到門框上。”說的就是那些癡迷呂劇的婦女們為看呂劇而忙中出錯的故事。像其他地方劇種一樣,呂劇的對白也很有意思,它是以濟南方言為主,尾音多是平聲和去聲。“文革”期間,曾有人提議將樣板戲移植為呂劇,結果移得不倫不類。如樣板戲《海港》中,裝卸隊長麵對黃浦江有兩句道白:“黃浦江啊黃浦江!”京腔京韻,慷慨激昂,而移植為呂劇,用濟南方言一說,尾音成了去聲調,引得全場哄堂大笑。

呂劇作為土生土長的地方劇種,自20世紀初開始登台亮相,到20世紀中葉達到鼎盛。不僅山東省有呂劇團三十八個,與山東毗鄰的江蘇省部分地區也有呂劇團,另外,新疆、遼寧、吉林、黑龍江等地,凡是有山東人的地方,都有呂劇的旋律在飛揚。20世紀五十年代是呂劇的輝煌時期,名角薈萃,新戲迭出,與安徽的黃梅戲同台進京演出。隨著新《婚姻法》的宣傳,呂劇《李二嫂改嫁》唱紅大江南北。好戲造就名角,名角為劇種爭輝,《天仙配》唱火了嚴鳳英,《李二嫂改嫁》唱紅了郎鹹芬。一時間,李二嫂成了多少青年人心中的偶像。那時的山東,幾乎縣縣有專業的呂劇團,村村有業餘呂劇團,每到地淨場光的農閑時節,就是呂劇戲迷們大過戲癮的好時光。縣裏的專業劇團下鄉演出,一個場地不演上個十天半月,休想撤台走人,周圍十裏八村,全村男女老少,開演前人已坐滿,散戲後久久不肯離去,不管是大雪飄飄還是寒風刺骨,都阻擋不住人們看戲的熱情。呂劇的旋律隨著雪花飛揚,融落在人心裏,尤其是《王漢喜借年》中那讓人耳熟能詳的優美唱段:“大雪飄飄,年除夕,奉母命,到俺嶽父家裏借年去……”引起多少人的情感共鳴。就連借著燈光忙針線的村婦口中,也常會吟出那:“借燈光,我趕忙,飛針走線,做一雙,新鞋兒,好給他穿……”那個時代的山東人,幾乎人人都能哼上幾句呂劇唱段,那程度不亞於今天的流行歌曲。不隻是生於斯長於斯的山東人對呂劇情有獨鍾,就連偉人對呂劇也是偏愛有加。為人們所熟知的是,鄧小平第二次複出後抓整頓,“四人幫”橫加幹擾,他們讓鄧小平觀看他們攝製的反複辟電影———《歡騰的小涼河》,小平同誌明確表示:不看《歡騰的小涼河》,點名要看呂劇《姊妹易嫁》。此事後來成為“四人幫”批鄧反擊右傾翻案風舉出的一個“罪證”,今天則成為呂劇史上的一段佳話。

這就是呂劇的起源。

然而,呂劇的今天,人們似乎還停留在唱著那些起源之初的經典。這不能不說是這一地方藝術形式的憐見之處。這裏麵,正在缺失的不僅是地方文化的建設,更是地方人文精神的張揚。一個經濟指標位居中國第二的大省,一個稱謂孔孟文化的故鄉,似乎在地方文藝方麵欠缺太多傳承與發展。真心希望,被祖輩、父輩們所鍾愛的山東呂劇不會在我們這一代之後變得更陌生起來。

資料來源:
1. http://hi.baidu.com/ljlyujia/blog/item/d5b5d716f47ff619962b4354.html 呂劇的起源
2.http://bbs.sinabz.com/thread-116999-1-1.html 呂劇曲目在線播放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