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11月9日,柏林牆倒塌。那一夜改變了世界,也改變了德國的命運。
第二年的冬天,我從美國飛到德國,陪同國內來訪的一個團組,其中有一位市的副市長。我開著一台麵包車,從漢堡一路駛向柏林。德國的高速公路沒有限速,我開得很快。那一路寒風凜冽,車窗上結著薄霜,北德平原顯得格外空曠。偶爾有一片低矮的村莊掠過,煙囪升起的白煙在灰色天空中彌散。那是冷戰結束後的第一個冬天,一個製度崩塌後的冬天。
越接近柏林,空氣中的寒意仿佛混著一種難以形容的興奮。人們嘴裏談論著“統一”“自由”,但在那些新鮮的詞語背後,也隱藏著失業、混亂與不安。曆史的風,仍在街頭呼嘯。
柏林的天空亮得有些刺眼。牆已經倒了,可在街角、在殘留的牆根上、在人們複雜的眼神裏,它仍像一道看不見的陰影。有人在敲下最後的混凝土塊,有人把碎片放在攤位上賣作紀念,也有人隻是站著——沉默地注視著那堵曾經阻隔他們世界的牆。
我下車,走到牆根前,用手輕輕觸摸那塊殘存的牆體——冰冷、粗糙,像曆史的皮膚。那一刻我明白,倒塌的不隻是水泥和鐵絲網,更是一整個意識形態的崩解。
離開柏林那天,風更冷了。車裏的暖氣嗡嗡作響,副市長坐在後座,神情凝重。收音機裏傳來德國人慶祝統一的歌聲,聲音有些沙啞,卻帶著一種疲憊的喜悅。我看著車窗外灰藍的天,心裏默默地想:如果柏林牆象征著一個製度的結束,那麽,我們是否也在等待另一堵牆的倒塌?
或許有一天,它也會倒下——不是靠戰爭,不是靠命令,沒有流血,而是靠某個無法阻擋的瞬間,一句不經意的話,一種積壓太久的渴望,一個沒人在意的事件……
曆史的巨變,總是這樣發生的。那一夜的柏林,沒有人知道牆什麽時候會倒下,直到它真的倒下。
有些時代的變遷,真的是一夜之間事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