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斯克又出手了。這一次不是造火箭、不是造腦機,而是給自己造了一個— “一萬億美元的薪水”。這個數字,比大多數國家一年的 GDP 還高,超出了絕大多數的的夢想。
特斯拉董事會宣布,未來十年,隻要公司能從現在的一萬億美元市值,漲到八點五萬億,馬斯克就能拿到天文數字級別的股票獎勵。
這是一場以股票為籌碼的長線賭博——如果成功,他將成為曆史上第一個“萬億富翁”;如果失敗,這個數字也隻是新聞標題裏的煙花,絢爛一秒,消失在風中。這套薪酬結構聽上去合理:目標高、風險高、激勵強。
要實現八點五萬億的市值,特斯拉不僅得賣出 2000 萬輛車,還得成功把“機器人出租車”與“人形機器人”變成新的印鈔機。這意味著馬斯克賭的不隻是車,而是人工智能、自動駕駛、能源儲存、機器人勞動力的未來——幾乎涵蓋了整個人類社會的技術想象力。
從某種意義上說,這已經不再是企業激勵,而是一場文明級的豪賭。馬斯克押上了特斯拉的未來、華爾街的耐心、以及公眾對他的信仰。贏了,他就是科技之神;輸了,他還是馬斯克,隻是又多了一個“世界最大未兌現薪水”的頭銜。
特斯拉的股東們,似乎早已習慣在信仰和泡沫之間搖擺。支持者說:“他值得。” 反對者說:“這不是公司治理,而是個人崇拜。” 的確,這個計劃背後折射出特斯拉的治理困境:當 CEO 既是靈魂、又是象征,董事會還剩多少獨立性?當“馬斯克”這個名字本身比特斯拉品牌更閃耀時,企業是否已經變成了他的私人舞台?或許正因為如此,這個薪酬方案的意義,早已超越了數字本身。它更像是一場關於資本、信仰與權力的心理實驗。
假設十年後,這場超級豪賭真的贏了—— 街頭到處跑著無人駕駛的特斯拉出租車,每個家裏有個跳舞洗碗的 Optimus 機器人,特斯拉能源係統覆蓋全球,馬斯克本人或許已經在火星發推特。屆時,他可能真的配得上一萬億。但在那之前,我們更需要問的,也許是:
在一個 CEO 可以為自己開出“國家級薪水”的時代,我們到底是在見證天才的勝利,還是資本的無邊。
馬斯克說:“我工作不是為了錢。” 這話或許是真的。隻是,當一個人的“工作”價值一萬億美元時,他的賭注,早已不是金錢,而是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