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母

我媽媽在2010年83歲時寫了一篇《我的一生與家庭》,現發表出來,懷念母親。
正文

我的一生與家庭(2)

(2025-11-02 12:43:13) 下一個

父親為了全家人的生存, 隻有帶著妻子兒女回家(淮安)去吃老米飯了, 到淮安後, 見到了祖父、祖母(顧氏)、大姐(趙國瑜,是我的親姐姐,她是在我出生前一年的四月初七出世的,不幸她出世後,母親因病去北京而把她留下給祖母和嬸母等人帶領了)、四嬸母、五叔(趙錫頤、字縵光)、五嬸母、三哥(趙國俊)、五弟(趙國任)、八弟(趙國儐)十弟(趙國仁)、七妹(趙國瑩)、小胖妹(趙國寶)等人。 對長輩還要跪拜行大禮相見; 然後,就各人回到各人的住處; 這裏的住處: 就是在淮安雙刀柳巷的一處大宅院(是祖父經手營造的), 一進大門, 左右兩側有門房各一間, 是給看門的兩位的男士(黃大和俞三)居住之用, 右側是廚房和堆房(即放食品的儲藏室), 院子裏有一口井, 專供淘米洗菜之用, 廚師是陳二, 其助手是周二, 左側是書房, 是專為給孩子們讀書的, 這就是第一道院子; 院子的另一麵,也就是對著大門的一麵,在左右兩方各有一扇大門, 進入左側大門就見有很大的三間朝南大廳房, 那個柱子之粗是我抱不過來的, 廳房前麵的院子有藍球場那麽大, 院子中是用青磚舖的地, 廳房對麵有一排平房; 再往前走是個小院子, 有花壇, 有個小書房, 是祖父專用的書房; 再往前走就見有三間有通道的住房, 名曰“川堂”,是我父母親住的地方; 川堂的右側有一個圓門, 內有廳房、堂屋等十幾間住房, 是祖父母住的地方, 我和大姐也住在這個堂屋裏, 是與祖父母對房而住的; 另外, 川堂的對麵有一排廂房, 是褓姆住的地方; 走過廂房, 進去是一個大花園, 內有花廳一座, 花廳之大,與前麵的廳房差不多; 裏麵存放了不少書籍字畫; 花園內除假山、樹木、花草以外, 還有一口井, 是專供洗衣物之用。 再從前院右側大門說起, 從那裏往前走是上堂屋三間和套房一間,

由五叔居住, 再進來是下堂屋三間, 由四嬸居住, 其右側有廂房三間, 是褓姆住的地方。其共同的特點是: 每房居住的正房都是朝南的, 住房前都有一個大院子, 院子裏是可以打羽毛球的,說明都是很寬敞的。 家裏還請了一位教書先生和一位管家先生, 管家先生規定每房(即兒子娶來的媳婦)每月給一定月費錢, 每房用兩個媬姆,全家各人(孫子輩)均每年做四、五套衣服(一套棉衣、一件棉袍、一套夾衣、兩套單衣), 全是由管家看中的布料, 請裁縫進門量體裁衣而製成的, 那時我們女孩穿的是花洋布的中式服裝, 男孩子是穿的灰色或藍色的中式服裝; 一日三餐是男女分桌吃飯, 男士在廳房用大圓桌用餐, 女士在上堂屋用八仙桌用餐, 早餐是稀飯和小菜, 中餐是兩葷兩素一湯加幹飯, 晚餐是幹稀飯都有, 隻有兩個素菜和兩個小菜了。 規定小孩子未過十歲是不能與大人同桌吃飯的, 而我是經祖母的破格批準可以上桌用餐; 但是, 特別交代了不少的清規戒律, 如:吃飯時不能發出任何聲音,夾菜時不能滿盤子亂翻動或兜底子翻菜, 而隻能仔細地少量地夾靠自己方向的菜,等等。

這時大哥已上中學了, 二哥也上小學了, 三哥、大姐、五弟和我四人由一位老秀才(韋先生)帶領著在書房裏讀書, 因為要上學, 祖父為我改了一個名字, 叫趙國瑛,(當我在北京出生後, 父親說出生在燕京之地, 就叫國燕吧!但起名字規定是要家族中長者起的, 因而必須要改), 在開始上學的第一天, 還要對孔夫子的牌位跪拜, 在老師的指導下進行三叩首以表誠意。 以後, 韋先生因人施教, 對我是每天除複習已認得的字外, 再認四個生字, 熟讀《三字經》四句, 寫一張印仿大字。完成以後, 可以自由活動。 這樣的作業很容易完成, 所以我們都盼望著二哥早點放學回來, 我們五人願意在一起玩, 五個人的年齡相近(二哥12歲、三哥11歲、大姐10歲、我9歲和五弟7歲), 就組織成立了一個“五人營”, 這個組織雖然存在時間不長, 但它的名字卻長久存在; (記得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 大哥因事去淮安時, 還見到書房的門上刻有“五人營”的字樣呢!) 五人營中推選了二哥當營長, 他因為在學校見到的事情多,就經常指揮他的部下從事一些軍事行動(做一些好玩的事情); 例如:叫大家動手, 製作了五麵當時的小國旗, 每人拿一麵, 依次排著隊,在大宅院內到處遊行, 神氣十足, 理直氣壯地高喊:“打倒日本帝國主義!” 當這支部隊行軍到小書房附近時, 祖父出來阻擋了, 他說:“你們不要惹禍了, 你能打得過日本嗎? 你打不倒他, 而他卻要來打倒你呢!” 從此以後, 我們的五人營就轉向地下活動, 俏俏地行動, 而不敢大吵大嚷的了。

過了幾天, 我們在廚房附近玩耍, 看到廚房門口的籃子裏有很多荸薺, 我想拿來吃, 但是見它很髒, 用井水洗吧,水又打不上來, 隻有用水缸裏的水, 原來這口水缸是裝從運河裏挑來的水,專門供給食用的; 這口水缸很大, 它是一半埋在地下, 一半露在地麵上, 當時缸裏隻有半缸水, 我為了要洗荸薺, 就站在小板凳上並彎下腰去挖, 誰知一不小心就倒栽下去了, 幸好五人營的戰友們喊了大人來,才把我撈了起來。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