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接觸了國內幾個親戚朋友的孩子,有的在公立學校有的在私立學校,都在讀高中,今年剛升大學或者明天年升大學。從孩子們學習生活日常、申請大學、課外補習各方麵有了一些了解。深深感受到,除了家庭背景(基因),學校的教育對年輕人的塑造至關重要,禁錮的體製隻能培養出“空心人”;而自由的環境可以激發學生的內在潛力、個人獨立性、內在驅動,培養其創新精神和綜合能力。體製內教育指的是公立學校,體製外教育指的是私立學校,一般都是美英體製。感覺主要的差別在以下幾方麵:
1.獨立能力
讀私校的幾個孩子,從生活、假期安排、課外興趣班、到申請國外大學,全都是完全自己獨立完成,家長沒有什麽參與度、也沒有給予什麽意見;而讀公立大學的孩子,除了完成學校作業、補習、少得可憐的課外活動,其他所有都是家長代辦。申請留學的材料由家長和中介全權代寫、待辦。我幫忙給他們寫ML的時候,問他們自己想學什麽專業、為什麽想學、有什麽印象深刻的學習經曆。。。所有問題沒有得到想要的、正常的答案!仿佛在談論一個不認識人的事情。
私校學生明顯具有很好的獨立性與自主管理能力,會獨立安排自己學習和生活;而公立學校的學生就是係統化管理出來的一個模塊,沒有思想、沒有興趣、參與感好似是零。
2.學習動力
私校的孩子很明確自己對什麽感興趣、想學什麽專業、想去哪個學校深造。他們和國外的孩子相似,是個性化發展和興趣驅動下成長起來的,有不錯的內在動力和創造性思考。相比之下,公立學校的孩子除了做題和標準化考試,缺乏其他來維持學習的動力,自我驅動的方麵很不足。不了解自己、對自己沒有計劃和期望值。
3.思想成熟與獨立思考
歐美教育體製的私校學生善於勵討論和批判性思維,無懼表達自己的觀點,像個小大人。公立學校的學生更像一個“空心人”,思維上有個緊箍咒,不知道即使到個國外留學,是否能適應國外的學習文化。
4.全麵發展
私校的孩子都是興趣多多,各種藝術、體育項目隨性發展。而公立學校的孩子的幾個課外活動都是在家長的精心安排下的研學項目,目的也是為了在CV上填補空白。問孩子關於項目的問題,回答都是,“不記得了”,“沒什麽特別”。。。
當然,這隻是我經曆的幾個孩子的總結,很難不是以偏概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