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篇小說《鐵血襄陽》連載(72)
(2025-09-06 14:52:30)
下一個
《萬山夜襲》
夜色如墨,漢江暗流嗚咽。戰船破浪無聲,漁舟隱於水霧,三萬蒙古精兵如黑鱗巨蟒,悄然渡江。阿術按劍立於船頭,眼底映著對岸山巒黑影——萬山,襄陽西北屏障,今夜必屬蒙古。
“登岸!”令下如刀。
黑壓壓的蒙古軍鐵甲窸窣,士卒踏灘而上,頃刻間黑潮漫卷山林。千年古隘竟未遇半分抵抗,唯有夜風穿林,如神女低泣。
山頂火把驟起,釘錘叮當作響。蒙軍伐木立寨,驚起棲鳥亂飛。阿術踏過羊石廟殘碑,冷笑:“呂文煥徒恃天險,豈知我蒙古兒郎能劈山斷水!”
“阿剌罕!木花裏!”他忽召二將,“予你二人兩萬精銳,二十日內——虎頭山至楚山長圍必成!”
木花裏昂首:“何須二十日?十五日足矣!”
阿術大笑,拍肩聲如金石相撞:“好!若成,賞你漢江千裏漁鹽之利!”
夜梟咕咕哀鳴,百家奴已領千餘探子散入密林。樵夫衣、農戶笠,暗伏五裏之外,目光如釘,死死鎖住襄陽城頭微火。
阿術獨立山崖,忽抬鞭指江:“昔年神女弄珠之地,今為我蒙古鐵騎踏破——呂文煥,且看你還能弄何珠玉!”
陰雲蔽月,萬山森森古木間,恍若有解佩渚仙子解衣投江之歎。
——長圍將起,襄陽糧道斷矣!
(創作附注:緊扣蒙古軍軍事動線——突出蒙軍夜襲、占山、布防、派諜四條核心動作;
化用地域典故增厚文脈——借“神女弄珠”“解佩渚”等傳說渲染曆史悲愴感;
保留原聲效意象——夜梟、釘錘、鐵甲窸窣等聽覺細節轉化為文字韻律;
控製節奏張弛——以阿術的雷霆軍令與自然幽歎交織,預示血戰將至。
《血箋孤城》
漢水嗚咽,“嘩嘩啦啦……”拍打著襄陽千年江岸。臨漢門城樓上烽火搖曳,映出呂文煥鐵甲上的暗紅血痕。城外蒙軍營帳如黑雲壓境,胡馬嘶鳴聲刺破夜空,似厲鬼磨牙。
“許亮,研墨!”
作戰室中燭火劈啪,呂文煥提筆如持千鈞。墨鋒落紙霎時淋漓,竟似血淚交融:“文德兄長鈞鑒——襄樊危矣!”
筆尖重重劃過箋紙,如刀劈朽木:
“阿術劉整二賊,先據鹿門山,複扼白河渡,今更築砲台於魚梁洲!”(遠處隱約砲鳴)
“浮橋橫跨風林渡,漕運斷絕!漢水中流弩台三座,床子弩百張如獠牙森森!”(弓弦繃緊聲刺耳)
墨跡倏忽漫漶,原是汗珠墜紙。他忽以拳抵額,哽咽道:“若再無援……襄陽十萬生靈,俱為齏粉矣!”
驟聞城垣崩塌悶響,呂文煥霍然起身,火漆封箋時指節煞白:“許亮!揀十死士分三路突圍——縱九人死,必有一人抵鄂州!”
許亮接過血書揣入懷中,抱拳無聲,轉身沒入夜色。城下漢水浪濤洶湧,似為忠魂慟哭。
——信使能否衝破鐵圍?鄂州援兵何在?
《冰河孤騎》
漢水古道在鉛雲下凝成蒼茫死寂。枯葦叢冰棱如劍,一騎黑馬踏碎薄冰疾馳,碎玉飛濺中劃出銀痕。馬鼻噴湧的白氣混著信使嘶啞的呼喝:“駕!”
——腰間“呂”字銅牌叮當亂響,如招魂鈴般催命。
“突然間,“嗖嗖嗖……”漢江對岸忽現三道火蛇!蒙古巡騎的韃靼語刺破寒風:“南人信使!放箭!”
刹那間蒙古軍狼牙箭嘯叫著撕裂夜幕。信使猛拽韁繩,戰馬人立而起,前蹄踏出蛛網裂痕。一支箭“奪”地釘入馬鞍,翎羽距咽喉僅三寸!
“鋥鋥”刀光閃過箭杆崩斷,信卻突然瞳仁驟縮——前方冰麵泛著幽藍死光。“糟!是活水!”
黑馬縱身躍起,後蹄在塌陷的薄冰上最後一蹬。冰水迸濺浸透皮靴,鞭梢炸出血痕:“鄂州!鄂州!”
雪原終湮沒最後一個黑點,唯餘一行帶血蹄印,很快被新雪掩埋。
寒風嗚咽著祭文:九路信使,八人歿於途中。(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