拙說

輕鬆不失嚴謹,簡單不乏深刻
正文

《第三種存在》序II. 當佛陀遇見蘇格拉底

(2025-07-25 06:05:58) 下一個

第三種存在

序、當佛陀遇見蘇格拉底

II. 當佛陀遇見蘇格拉底

佛教起源於東方,我卻要從西方的一個人物說起,這個人就是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蘇格拉底,出生於公元前四百七十年,比孔子小八十歲。他和孔子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孔子門下有三千弟子,蘇格拉底門下也聚集了很多雅典的年輕人。孔子一生「述而不作」。我們今天讀到的《論語》,是他的弟子在他去世後收集整理的。蘇格拉底一生同樣「不立文字」,他的事跡主要記載在學生柏拉圖的著作裏。根據柏拉圖的記載,蘇格拉底在他生命的最後一天,仍然在和學生們坐而論道。在生與死的邊界上,蘇格拉底談笑風生,像天鵝一樣引頸高歌。他對身邊的學生說:「世界上存在的東西有兩種:一種是看得見的,一種是看不見的」【3】。

我初讀蘇格拉底,並沒有特別在意這句話。但是哲人的話像酒,時間越長,回味越濃。我慢慢體會到,這句看似平常的話,實則意味深長,甚至可以說是西方哲學的點睛之筆。那麽,蘇格拉底所說的「兩種東西」到底指什麽呢?他所說「看得見的東西」,指的是現實中具體的事物,就像一杯清茶,一碗白米,一條小路,一座城市。他所說「看不見的東西」,從廣義上說【4】,指的是頭腦中抽象的事物,比如一個概念,一種觀點,一條傳聞,一門學問。

當我們在外麵勞碌一天回到家,給自己泡上一杯清茶,或者端起一杯紅酒。我們靜下心來想一想,人這一輩子,是不是被蘇格拉底所說的「兩種東西」耗盡了時光?一方麵,我們不綴勞作,耗體力換取「看得見的東西」,買精美的食物滋補身體,用舒適的家居裝點環境。另一方麵,我們又不斷學習,勞心力汲取「看不見的東西」,用知識和觀點填充頭腦,借新聞和緋聞滋補心靈。我們的精神生活,似乎比物質生活還要繁花似錦。但是,我們可曾在某一刻停下來想想,到底是誰在蠅營狗苟的生活?這個每天早出晚歸的又是誰呢?

佛法告訴我們,無論是腕子上「看得見」的金表,還是頭腦中「看不見」的知識,都是天上的浮雲。在「看得見」和「看不見」之外,還有第三種隱秘的存在。這個不出場的「第三者」,我們天天用它,卻對它茫然不覺【5】。因此,佛典中常把它比做藏在衣服裏的明珠。我們則好比流浪街頭失憶的貴公子,懷揣寶珠,沿街乞討【6】。在宋朝,有一位茶陵鬱和尚。有一天他開悟了,寫詩道【7】:

我有明珠一顆,
久被塵勞緊鎖。
今日塵盡光生,
照破山河萬朵。

這顆人人本有的明珠藏在哪?那個神秘的「第三者」又是誰?且聽我慢慢道來。

【3】柏拉圖的名著《斐多》(Phaedo),記載了蘇格拉底就義當天與學生的對話,對西方文化影響巨大。本文引用的是楊絳先生的譯本。
【4】狹義的說,蘇格拉底所說「看不見的東西」,僅指概念。然而觀點、新聞、學問等等,都是由一個個單獨的概念搭建而成。後文中有更詳細的解析。
【5】《楞嚴經》卷一:「由諸眾生遺此本明,雖終日行而不自覺,枉入諸趣。」
【6】《楞嚴經》卷四:「譬如有人於自衣中係如意珠,不自覺知。窮露他方,乞食馳走。雖實貧窮,珠不曾失。忽有智者指示其珠。所願從心,致大饒富。方悟神珠非從外得。」《法華經》五百弟子受記品:「譬如有人至親友家,醉酒而臥。是時親友官事當行,以無價寶珠係其衣裏,與之而去。其人醉臥,都不覺知。起已遊行,到於他國。為衣食故,勤力求索,甚大艱難。若少有所得,便以為足。」
【7】《五燈會元》卷十九:「舒州白雲守端禪師,衡陽葛氏子。幼事翰墨,冠依茶陵鬱禪師披削,往參楊歧。歧一日忽問:受業師為誰?師曰:茶陵鬱和尚。歧曰:吾聞伊過橋遭有省,作偈甚奇,能記否?師誦曰:我有明珠一顆,久被塵勞關鎖。今朝塵盡光生,照破山河萬朵。」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