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年年有,月亮年年有,月餅年年有。
仲月十五還是中秋,月亮也還是那個月亮。
月餅卻不似那個月餅,我們都老了,
月餅卻似乎越來越年輕了。
中秋的夜空下,皓月當空,清風徐來。
引頸舉頭看明月,低頭吃月餅。
天空通常是深藍色的,掛著一輪金黃的月亮。
假如你像後羿那樣,對著它“呔!”地一聲,月亮也不會理你,連抖都不抖一下。
你前進三步,月亮便退三步;你退三步,它又如數前進。
這麽多年來,月亮她老人家似乎就一直不肯老。
張愛玲說:“年輕人想看三十年前的月亮,說是銅錢大的一個紅黃濕暈,像雜雲軒信紙上落了一滴淚珠——陳舊而迷糊。老年人回憶三十年前的月亮是歡愉的,比眼前的月亮大而且圓。”
而三十年前,我們吃的月餅是用紙包的。
月餅滲出的油浸在紙上,暈開一個月餅大的紅黃印,散發著香甜溫暖的氣息。
即使月餅吃完了,那張油紙仍可放在枕邊,誘你入夢——
直到那片油漬慢慢陳舊、模糊……
因著這份有滋有味的兒時記憶,
我也有理由說:三十年前的月餅是歡愉的,
比眼前的月餅銷魂得多。
小時候吃月餅,珍惜得很。
小心剝開油紙,閉起眼聞一聞。
右手托月餅,左手托右手,
津津有味地吃,每一口的滋味都不一樣。
更多時候,拿到喜歡的那種,
就在原地吃完——在哪裏買的,就在哪裏吃掉;
在哪裏跌倒,就在哪裏躺下,動不得。
相對於三十年前那種慈愛的老月餅,
眼前的月餅要年輕、要招搖得多。
無糖月餅、冰皮月餅、水果月餅、雜糧月餅、
素食月餅、鮮花月餅、食用菌月餅——
甚至連冰淇淋都被塞進了月餅裏做餡。
現在的月餅太年輕,太時髦,
叫人無以適從。
我還是愛吃傳統餡的老月餅。
蓮蓉素月,糯軟香甜;
鹹蛋月,內有金黃流心;
五仁叉燒月,內涵豐富;
咬得嘰一聲細響的是芝麻仁,
咬得嘰嘰響的是瓜子仁,
咬出汁感的是肉鬆——
還有那層烘得細薄、脆香的酥皮,簌簌往下掉,
歡歡喜喜,落滿衣襟。
這些年的中秋,麵對塗脂抹粉、嫵媚招搖的年輕月餅,
我常常不知道吃什麽好。
隻好悻悻熬一鍋白粥,
看著稀稀的白粥上倒映一輪月亮。
那是新世的年輕月亮,
也是舊時的老月亮。
一麵懷念從前純情的老月餅,
一麵感歎現在的年輕月餅,
最後——淅瀝呼嚕,喝下半肚子白粥。
假如有誰,一直以來隻喜歡吃同一種餡的月餅,
或者說喜歡在同一家飯館、坐同一個位子、點同樣的菜——
我想我會蠻喜歡這個人。
因為這或許是一個老派而純情的人。
而這樣矢誌不渝的人,現在真的很罕見了。
珍貴得很。
【十五年後的後記】
十五年前寫月餅,如今吃月餅,味道都還在心裏。
那時候年輕氣盛,連咬一口月餅都能寫成散文,
如今再讀,仿佛還能聞到一點懷舊的香氣。
時光變了,心意沒變。
那時候的文字像新出爐的月餅,外酥內軟;
如今隻剩下真心和食欲了。
我以前在上海吃月餅,從來不買——
每逢中秋,總會收到一遝月餅券。
那時的月餅不是月餅,是禮品;
是節日裏人情的通貨,麵子的載體。
包裝比餡講究,盒子比味道貴重。
那時嫌它高糖高脂、太過華麗,
反倒喜歡哈根達斯的冰淇淋月餅。
如今在渥村,哈根達斯比國內便宜許多,
卻真沒什麽興趣了。
歲月真會調味。
現在在渥村,我的月餅是在 Costco 買的——
櫥窗裏就兩種:流沙和蛋黃。
我一眼就選蛋黃,買了便不用糾結,專一得像老式的那張油紙。
在上海時,選擇太多。
那時候的中秋,月餅隻是配角,
陽澄湖大閘蟹才是主角。
而吃月餅的季節,也總是生日將至的時節。
滿街桂花香,混著糖油氣息,
那是我生命底色的秋天味道。
十五年前寫月餅,如今吃月餅。
寫的那個人,和吃的那個人,早已不同。
可月光依舊,香氣猶在。
有些味道,是時間調出來的;
有些真心,是歲月蒸出來的。
今晚的月亮該也多看你一眼
一口咬下去,哢嚓聲裏全是回憶
卻沒想到在時光那頭,被這麽多人嚐出香氣。
《年輕的月餅》是那種帶著溫度的小文,若你也喜歡舊味道,就來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