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製度視界 史識即興隨筆

鄒英美美德, 製度文明筆記,海外原創,即興隨筆,筆落於Lake Michigan與The Pacific Ocean之間。
正文

OPEN 股吧評論 發言者群體來源分析 及喊價目標

(2025-09-11 07:36:22) 下一個

 

OPEN 股吧評論 發言者群體來源分析 及喊價目標

分為散戶、機構及其他類型:


一、散戶型發言(絕大多數)
特征:情緒化、喊價、帶表情符號或梗圖、用“軍隊/army”自稱、強調個人倉位和買賣經曆。

“10 today!”、“$20 this month”、“$82 target” → 明顯是散戶情緒化喊單。

“WE ARE THE OPEN ARMY!!!!” → 典型的抱團散戶用語。

“Scared money never makes money.”、“Don't wake up tomorrow thinkin’ I woulda, shoulda, coulda...” → 帶雞湯式口號。

“just added another 4k shares, now holding 22k shares average cost 5.21” → 明確透露個人持倉,是典型散戶行為。

“225k profit on options in just the past month” → 炫耀個人收益。

“Sell here buy a beer, buy back with a Jack” → 娛樂化、口頭禪化表達。

結論:這些言論大部分來自美國散戶(用語風格、表情、交易術語與WallStreetBets群體一致)。


二、機構或半專業視角的聲音(少數)
特征:關注宏觀政策、數據、基本麵,口吻較理性。

“I’m thinking a full point interest rate cut next week… next week we pass $20.” → 雖然喊價誇張,但關注點在美聯儲利率。

“Rates for fix and variable are dropping and bond yields are falling!! With new CEO and AI this will be a 100 bagger…” → 引入利率、債市和AI轉型邏輯,更偏向分析。

“CPI came out hotter than expected. Feds only cut once or none at all.” → 明顯是宏觀經濟分析角度。

“No it didnt. It came inline and unemployment claims went up. That signals a rate cut” → 直接引用經濟數據,屬於有專業背景的評論者。

“Congratulations… The key catalyst is the total buy in from the turnaround team.” → 語氣偏機構分析師或長期投資者。

結論:這類言論更像是機構交易員/財經博主/半職業投資者多數可能來自美國或加拿大市場。


三、國際散戶痕跡
從內容看,有少量可能是非美市場的散戶

“Rongjun” 直接用拚音式名字,可能來自中國或東南亞投資者,表達方式直白:“not one day spike… goal more than 80$”。

“Thaiduong” → 明顯越南名字。

“Rahul”、“ShyamM” → 印度背景常見名字。
這些賬戶大多喊多,但用詞較簡潔,不像典型美式“梗文化”。

結論:說明除了美國本土散戶外,還有來自中國、印度、越南等國家的個人投資者活躍在這個板塊。


四、總結

 

  1. 美國散戶:占絕大多數,喊價、梗圖、情緒化語言(WallStreetBets風格)。

  2. 少量專業/機構聲音:關注CPI、美聯儲、CEO更迭、基本麵,語氣更理性。

  3. 國際散戶:來自中國、印度、越南等國家,言簡意賅,但情緒同樣偏多。  

  4.  
  5. 美國散戶:約 70%
    主要表現為情緒化喊單、梗圖、短線交易口號(典型 WSB 風格)。

  6. 國際散戶:約 15%
    多來自中國、印度、越南等市場,發言簡潔直接,也多以喊多為主。

  7. 機構/專業聲音:約 15%
    少量評論涉及美聯儲利率、CPI、CEO更迭、基本麵分析,更偏理性或專業視角。股吧輿情中的喊價目標 整理出來,分層次呈現:


    一、短期喊價(當日/一周內)

    • “10 today” / “Add more, $10 today” / “Buy back up to 10” → 短期普遍喊目標 10 美元

    • “$15!” / “10 so close and then 15” → 有人把下一個短線目標看作 15 美元

    二、中期喊價(本月/數周)

    • “$20 this month” / “Next week we pass $20” / “20$ EOD”(極端樂觀)

    • “Consolidation before next rip to $10… then $20 this month” → 把 20 美元視為階段目標

    • “$15 this week, $20 next” → 漸進式喊價

    三、長期喊價(數月/年底)

    • “$40 once before, now single digits is a bargain” → 參考曆史高點,喊回到 40 美元

    • “short term price goal more than 80$” / “Goal is $82” → 極端散戶喊到 80–82 美元

    • “100 bagger or more!! Carvana for Homes!!” → 類比CVNA,喊出百倍股幻想

    四、極端喊價(非理性泡沫化表達)

    • “This will be a 100 bagger”

    • “Next year will be the first share split”

    • “Gamma squeeze to the moon!”


    總結

    1. 主流喊價區間:10–15 美元(多數散戶的近期共識)。

    2. 次級目標:20 美元(本月、逼空邏輯)。

    3. 遠期幻想:40 美元(曆史回顧)、80+ 美元(過度樂觀)。

    4. 情緒特征:價格目標越遠,越缺乏邏輯支撐,更多是口號式拉動情緒。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