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拿是我非常喜愛的一位聖經人物。她在聖經中出現的篇幅不長,隻在《撒母耳記上》有兩個章節提到她,但她的形象卻非常鮮明。透過她的故事,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一位主的仆人信心成長的曆程。
哈拿的丈夫以利加拿有兩個妻子,另一位妻子毗尼拿有兒女,而她卻沒有。雖然丈夫深愛她,但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不生育被視為一種羞辱。
每年,她的丈夫都會帶兩個妻子一同去耶和華的聖殿獻祭。每逢這時,毗尼拿就因她沒有孩子而故意挑釁、刺激她,使她極其痛苦。
這一年,他們又上聖殿敬拜。哈拿痛苦至極,清晨便獨自來到耶和華麵前禱告。她懇求神憐憫她,許願說:“萬軍之耶和華啊,你若垂顧婢女的苦情,眷念不忘婢女,賜我一個兒子,我必使他終身歸與耶和華,不用剃刀剃他的頭。”
從聖經的描述中,我們可以想象當時的情景——她全身心沉浸在禱告中,完全忘我地向神傾訴,把心底的苦楚全然傾倒出來。當時,祭司以利看見她嘴唇動卻聽不見聲音,還以為她喝了酒。哈拿解釋說自己是因愁苦多多,傾心吐意在耶和華麵前禱告。以利便對她說:
“你可以平平安安地回去,願以色列的神允準你向他所求的。”
“她說:‘願婢女在你眼前蒙恩。’於是婦人走去吃飯,麵上再不帶愁容了。”(撒母耳記上 1:17-18)
這裏有一個細節非常耐人尋味:以利並沒有從神那裏得到明確啟示,像神對亞伯拉罕那樣清楚地應許,或者像天使向馬利亞那樣指明將要發生的事。他說的隻是“願耶和華允準”,這是一種祈願而非應許。況且,以利的屬靈聲望並不高,他的兩個兒子品行不端,他並不一定是眾人心中敬重的神的聖潔仆人。
所以當時這句話並不足以讓人放下心來,就像今天我們遇到難處時,牧師為我們禱告,我們也不會因此就確信事情必成,因為這不是直接來自神的應許。
然而,奇妙的是,哈拿聽了這話,就高高興興地離開聖殿,臉上不再有愁容。這是為什麽呢?我想,可能有幾方麵的原因:
1. 她已經在禱告中完全將重擔交托給神
她的禱告不是走過場,而是真實地傾倒心中的苦楚。詩篇 55:22 說:“你要把你的重擔卸給耶和華,他必撫養你。”她的心在神麵前卸下重擔,便不再被憂愁捆綁。
2. 她選擇用信心回應,即便沒有確據
信心並非等到看見結果才有,而是在未見之事上有確據(希伯來書 11:1)。哈拿的信心,不是基於以利的屬靈權威,而是基於對神性情的認識——神是垂聽禱告、憐憫困苦人的神。
3. 她的心已從自我需要轉向順服神的旨意
她在禱告中許願,將孩子完全獻給神。這種奉獻的心,使她從單純渴望“得著”轉變為渴望“成就神的旨意”,因此無論結果如何,她都能安息在神裏麵。
於是,哈拿的愁容轉為喜樂,不是因為她已經預見了兒子的出生,而是因為她憑信心相信神已垂聽,並且願意將結果交在神手中。
在聖經的記載中,我們看到神確實應允了哈拿的禱告,賜給她一個兒子,就是偉大的先知撒母耳。這是哈拿將憂傷交托給神的結果。然而,接下來我們要看到的,是她信心上更深的一步飛躍——將自己最珍貴的獻於神。
我們可以想象,這個孩子是她多年痛苦、流淚祈求得來的,她對他的珍視,必定超過自己的生命。即便如此,她仍然沒有違背當初在神麵前的承諾——她在禱告中許願說:“我必使他終身歸與耶和華。”當孩子斷奶後,她就將撒母耳帶到祭司以利那裏,讓他從小在聖殿中侍奉神,她每年隻能在去聖殿敬拜神時見到孩子一次。
從一個母親的角度來看,這是何等艱難的決定。孩子年幼,本可在家中被細心嗬護,卻要離開父母,住進聖殿,跟隨一位年邁的祭司。而且聖經告訴我們,以利兩個兒子的品行敗壞。以利連自己的兒子都管不好,讓人怎麽能夠放心把年幼的孩子交給他?然而,哈拿依舊選擇順服,她不是把兒子交給以利,而是將兒子完全交托給神。她深信,神比自己更愛這個孩子,也更有能力看顧他,成全他的生命。
那時,哈拿向神發出滿心的讚美:
“我的心因耶和華快樂;
我的角因耶和華高舉;
我的口向仇敵張開;
我因耶和華的救恩歡欣。”(撒母耳記上 2:1)
這禱告詩是在經曆了禱告、交托、等候與應許之後,由內心深處發出的頌讚。她的故事提醒我們:信心不是一定要看到應許的實物才存在,真正的信心是在還未看見成就之前,就因著認識神的信實與慈愛而得著平安與喜樂。
因著哈拿的信心與順服,神不僅保守撒母耳長大成人,成為以色列的先知和士師,還賜給哈拿更多的兒女,使她的喜樂更加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