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分析:特朗普的北約計劃 (發表於2024年7月)

(2025-02-23 05:35:51) 下一個

盡管拜登政府受自由全球主義者控製,他們認為美國應該繼續讓歐盟免於負擔,作為對其意識形態一致的獎勵,但針對中國的軍事戰略需要已經促使五角大樓部分實施了特朗普的計劃。

Politico 周二發表了一篇關於“特朗普的北約計劃正在浮現”的文章,文章引用了一些公開和匿名的消息來源,描述了特朗普如果連任將對北約采取的策略。該文章基於蘇曼特拉·邁特拉博士於 2023 年 2 月為特朗普下屬的美國複興中心撰寫的一份政策簡報。該簡報題為“讓美國遠離歐洲,轉向休眠的北約”,詳細介紹了美國如何讓歐盟保衛歐洲,同時專注於遏製亞洲的中國。

要點是,美國將撤出與保衛北約免受俄羅斯攻擊無關的非必要北約活動資金,麥特拉認為,由於缺乏意願和能力,這無論如何都不現實,從而使北約能夠回歸核心使命,減少官僚主義。為了繼續處於美國的核保護傘之下,每個人都將麵臨增加軍費開支的壓力,但次級集團聯盟將承擔保衛東翼的責任,而不是美國。

邁特拉的提議旨在結束歐洲人搭便車的時代,將大陸防務的負擔突然轉移到歐洲人身上,美國將轉變為歐亞大陸的“離岸平衡者”(主要是針對中國和俄羅斯)和歐盟的“最後後勤提供者”。作為這一轉變的一部分,歐盟將發展跨境國防工業,而不是保留純粹的國家工業,以提高互操作能力,從而促進美國發揮上述後勤作用。

至於 Politico 的文章,該文章以剛才解釋的方式建立在 Maitra 的政策簡報之上,據報道,特朗普 2.0 還將停止北約擴張,同時考慮凍結北約與俄羅斯在接觸線上的代理人戰爭。原則上,這種方法將滿足俄羅斯的一些安全保障要求,從而可能為務實的妥協創造基礎。可以說,烏克蘭將不被允許加入北約,但它仍將與西方保持軍事聯係。

盡管拜登政府由自由派全球主義者控製他們認為美國應該繼續讓歐盟白白吃虧,作為對其意識形態一致的回報,但對中國的軍事戰略需要已經促使五角大樓部分實施了特朗普的計劃。具體表現為通過“堡壘歐洲”項目推動德國在歐盟的軍事領導地位迅速恢複,前麵兩篇超鏈接分析對此進行了詳細描述。

簡而言之,美國將依靠德國領導的次集團來遏製俄羅斯,因為美國將“重返亞洲”以遏製中國,而其“友好對手”波蘭將全麵服從柏林的“次級夥伴”,這將促進美國在歐洲的行動。與德國一樣,波蘭也希望建立歐盟最大的陸軍,如果美國通過上述層級協調,這兩個國家的努力可以相互補充。

這兩個國家和荷蘭於 2 月達成的軍事申根協議”最近得到了法國的加入,可以預見的是,該協議可能很快擴大到包括波羅的海國家,從而加速沿歐盟東部邊界修建計劃中的“歐盟防線”。盡管拜登政府有意識形態議程,但這些進程已經開始,正是因為五角大樓意識到這是在新冷戰中保持美國軍事領導地位的最佳方式

美國不能繼續深陷歐洲“永久戰爭”的泥潭,如果莫斯科不能憑借其在“後勤競賽”/“消耗戰”中的領先優勢取得軍事突破,北約與俄羅斯在烏克蘭的代理人戰爭就可能演變成這樣的局麵,否則中國的崛起將變得無法控製。這也解釋了為什麽反俄鷹派卡婭·卡拉斯上個月表示,即使不收複失地,烏克蘭也能取得“勝利”?,而拜登也在同一時間表示,烏克蘭可能不會加入北約

這些重大讓步縮減了西方在那場衝突中迄今為止的極端主義目標,但它們也伴隨著更多的升級,例如公開允許烏克蘭襲擊俄羅斯境內的任何目標、向烏克蘭派遣額外的防空部隊、考慮正式在烏克蘭簽訂私營軍事公司合同等。這種矛盾是由於美國統治的自由全球主義派係與相對不那麽激進的對手之間的鬥爭造成的,後者希望盡快“重返亞洲”。

前者出於意識形態原因希望歐洲“永遠處於戰爭狀態”,以便將西方團結在美國“道德領導”的周圍,因為它將新冷戰定義為“民主與專製”之間的鬥爭;而後者則擁有更多現實主義者,他們從地緣政治的角度看待一切。因此,自由全球主義者優先考慮遏製俄羅斯,而他們的對手則優先考慮遏製中國。在新冷戰的關鍵時刻,他們之間日益加劇的摩擦是導致這些混亂信號的原因。

然而,盡管他們鬥爭的結果尚不明朗,因為很多事情將取決於美國總統大選,但事實是,正如已經解釋的那樣,拜登政府仍然主持了特朗普計劃的部分實施。這方麵的補充證據包括歐盟有史以來第一個“國防工業戰略”,Politico在此進行了總結,從而表明 Maitra 的跨境工業提案正在與子集團提案並行推進。

這些軍事、政治和外交發展旨在優化美國的力量投射,因為美國目前工業能力有限,中俄協約帶來的新激烈競爭,以及烏克蘭衝突的最新戰略動態。這些因素在過去一年中匯聚在一起,促使五角大樓獨立頒布了邁特拉建議的一些政策,即使其決策者可能完全不知道他的建議。

如果自由全球主義者的民主黨代理人繼續執掌白宮,那麽邁特拉的願景很可能隻能得到部分實施,因為美國不太可能因為該統治集團的意識形態利益而結束歐洲搭便車的時代。然而,如果特朗普回歸,那麽每個人都應該期待他的計劃得到更全麵的實施,即使這些計劃最終可能由於目前無法預見的原因而未能達到其最大化目標。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