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投資的世界裏,很少有人能像彼得林奇那樣既是傳奇基金經理,又是普通投資者的精神導師。
1977年至1990年間,他執掌富達麥哲倫基金,以年化29.2%的回報率,把基金從1800萬美元做到140億美元。
更傳奇的是,他在巔峰時急流勇退,然後花餘生告訴個人投資者:如何在投資上比專業人士更有優勢。
如今他仍然擔任富達投資旗下富達管理與研究公司副主席,同時也是林奇基金會的主席,該基金會長期支持教育、文化與曆史保護、醫療健康及科研項目。
在10月3日The Compound發布的最新播客中,主持人喬什布朗對話了久違露麵的彼得林奇。
知道你自己在買什麽是最重要的。
在買之前,寫下你為何買、它為何成功或為何被低估。
真正賺錢的,永遠是那些別人還沒看到的事實的萌芽。
賣出贏家、死守輸家,就像剪掉花朵、澆灌雜草。
這是81歲的彼得林奇在對話中依然反複強調的林奇定律。看似樸素,卻是所有普通投資者必須銘記的底線。
林奇仍然提醒大家:真正讓人虧錢的,不是市場波動,而是被波動嚇跑。
他在訪談中提到,紐約證券交易所上一隻股票的平均年內波動是100%,這是普通股票的常態。
關鍵是,你要明白自己在持有什麽。
在彼得林奇看來,那些能熬過波動的,往往不是更聰明的人,而是對公司更有信心的人。
如果你不能在一分鍾內,向一個11歲的孩子解釋清楚自己為什麽買這家公司,那你就不該買。
當主持人問他怎麽看AI熱潮時,林奇笑著說:我八個月前才學會怎麽念Nvidia。
他坦言自己沒持有AI股票,也不擅長科技投資,但依然保持開放。當然,還有一個原因是他仍然供職在富達,有各種持股限製。
我不知道AI會不會像1999年的互聯網泡沫那樣結束,但我知道我能看懂的企業在哪。
當被問到大盤估值偏高的問題,他同樣冷靜,標普500現在22倍市盈率,不算便宜,但也不是災難。
彼得林奇還分享了一段和巴菲特的故事那句後來被巴菲特引用無數次的名言,正是出自他:賣出賺錢的股票,死守虧損的股票,就像剪掉盛開的花朵,卻去澆灌雜草。
接近60分鍾的對話,精彩極了。主持人的提問很精心且懂得,台下也是一幫做的很不錯的個人投資者,彼得林奇的分享鬆弛又幹貨。
他依舊是無數投資者心中那個聲音,讓你在波動裏不慌,在喧囂裏保持清醒。
投資不是預測未來,而是理解現在;投資不是智商遊戲,而是靠勤奮、常識和實地觀察。
這句話,值得收藏。
46歲選擇激流勇退
主持人在我們開始之前,有什麽想先說的嗎?
彼得林奇來吧,開始吧。
主持人你被列入投資界拉什莫爾山(山上雕刻著四位美國曆史上最重要的總統頭像)的理由有很多。一是你的業績,二是你願意無私分享經驗無論是通過書籍還是訪談,這在當年是非常罕見的。
但你最傳奇的一點,是在巔峰時選擇急流勇退。那是1990年,你才46歲。那時你正是聲望與業績的最高點。
我想從這裏開始為什麽你會在那時選擇退休?
彼得林奇我非常熱愛富達,也依然熱愛它這是最棒的公司。
我父親46歲去世,而我當時正好也是46歲,這個數字我記得很清楚。我幾乎每個星期六早上七點都會進辦公室。我們那時候會打籃球,而惠靈頓基金的同事們大概隻能打雙人紙牌(笑)。
我真的很享受這份工作,團隊很棒。但我們有三個女兒,我想多花時間陪她們和妻子。
幸運的是,公司當時說:那就留下來吧,我們希望你能以導師的角色繼續指導年輕的分析師和基金經理。
從那以後,這一路都非常棒。
主持人你有沒有想過重出江湖?有沒有哪一刻,你心想:其實我現在回去,依然能做得比外麵那些人都好我想再幹一場。
彼得林奇(笑)當時確實有很多提議讓我去做封閉式基金,
比如1億美元起步,收2%的管理費。
自我退休以來,市場已經上漲了30倍30倍!
所以哪怕我隻是跟上大盤,今天也該是個600億美元的基金。
主持人聽起來確實很誘人啊。
彼得林奇誘惑倒不大。因為那樣我又得回去拚那些老時間早上7點進辦公室,晚上10點走。
主持人我聽說在你掌管麥哲倫基金的高峰期,幾乎每一百個美國人裏就有一個是你的持有人,對嗎?
彼得林奇沒錯。那時候的持有人,很多人隻有5000、1萬美元,對他們來說,那可是非常重要的一筆錢。
主持人那種托付千萬家庭財富的責任感,會不會給你帶來壓力?
彼得林奇當然會。
我那13年裏,市場大概下跌過10次,我每次都比市場跌得更狠(笑)。
但我還是挺過來了。
主持人你是怎麽撐過去的?
彼得林奇1987年崩盤時,我收到了無數封信,很多人寫道:堅持住,別擔心,一切會好起來的。
這讓我特別感動。
主持人有沒有那種時刻,你看到市場上出現某種行情無論是牛市還是熊市,心裏會想:如果我還在麥哲倫,我現在一定知道該怎麽做?
彼得林奇當然有。比如pets.com上市的時候。
(聰投注:Pets.com是美國上世紀互聯網泡沫時期最具代表性的虛火公司之一。公司成立於1998年,主打寵物用品線上銷售,靠一隻襪子木偶狗廣告迅速走紅。
2000年2月公司上市,市值曾一度超過3億美元,但由於商業模式缺乏盈利邏輯、物流成本高企,僅9個月後,即同年11月即宣布破產清算,成為納斯達克泡沫最經典的失敗案例之一。)
我當時就想:這完全說不通。結果它還真漲了(笑)。
那段時間太瘋狂了,滿大街都是根本沒價值的公司。
幸好富達沒有買那些玩意兒。那時候我就在想:這市場到底怎麽了?
主持人在你的投資生涯中,有哪些職業投資人或企業領袖,是你最欽佩或學習過的人?
彼得林奇要說榜樣,李艾柯卡(Lee Iacocca) 一定算一個。
他在福特時創造了雷鳥(Thunderbird)和野馬(Mustang),後來去了克萊斯勒,又帶來了小型貨車(Minivan)和Jeep品牌的複興。
(聰投注:李艾柯卡是美國汽車工業史上最具傳奇色彩的企業家之一,被譽為底特律複興之父。他在福特汽車任職期間主導開發雷鳥和野馬經典車型,使福特重振聲譽。
1978年被解雇後,他出任陷入危機的克萊斯勒CEO,通過大刀闊斧的改革和美國政府的貸款擔保計劃成功扭轉公司命運,還推出了開創性產品使克萊斯勒重生。
他的自傳《Iacocca: An Autobiography》(1984)在美國暢銷多年,被視為企業家精神與危機領導力的象征。)
真是了不起。
還有鮑勃沃爾特(Bob Walter),當年他創立的Cardinal公司剛上市時市值才3700萬美元,現在市值370億美元。
這樣的企業家太厲害了。
還有佛羅裏達的一家叫Watsco的公司,股價漲了一百倍;以及TJ Maxx的創始人Ben Camarata,那家公司同樣漲了一百倍。
這些都是偉大的創業者,隻是名氣不大而已。
主持人你曾經提過,你小時候家裏的人對股市很不信任。但你第一次接觸投資,是在球場當球童時,對嗎?
彼得林奇對。我成長在四十年代,那時候的人都心懷恐懼經濟大蕭條這個詞在每個人嘴邊,
大家都在擔心下一場危機馬上就要來了。
所以整個社會都很保守,害怕借錢、害怕風險。
但我去高爾夫球場當球童,那些有錢人一邊打球,一邊聊他們買了什麽股票。
我回家後查幾個月,發現那些股票都漲了(笑)。
我雖然沒錢,但心想:這事挺靠譜啊。
球童這工作其實很像理財顧問,你要告訴客戶:寧可打過頭,也別短了;推杆別往右偏。
那種給建議的感覺很棒。
我那些朋友淩晨五點起送報紙,一整周才賺幾美元,我周六一天就能賺夠他們一周的錢。
而最關鍵的是,俱樂部的老板約翰遜先生,是富達的CEO,還有總裁奧沙利文(OSullivan)他們就是我最早的客戶。
有一天他對我說:小夥子,你要不要來富達麵試試試?
主持人當時他邀請你去富達時,你多大?21歲?
彼得林奇對,那是1966年夏天。我那時是唯一給公司總裁當球童的人,所以拿到了這份工作。
當時一共有75個應聘者,隻招3個,我居然被選上了。
後來我服了一年兵役,1969年退伍回到波士頓。
所以我一直說我這一生都要感謝那段球童的經曆。
主持人你在富達早期,是怎麽交學費的?要做到什麽程度,公司才肯把真正的錢交給你管理?
彼得林奇說實話,他們大概是把我早年的錯誤都忘光了(笑)。
那時候我負責的都是沒人想碰的行業:紡織、鋼鐵、金屬這些最差的板塊。
我也不知道自己怎麽熬過來的真沒幾個贏的。
主持人所以他們把沒人要的公司都丟給你?
彼得林奇對啊。那時每個分析師都有自己的領域,有人做零售,有人做電子,有人做石油、運輸或鐵路。
而我呢,分到的就是那堆垃圾尾巴。
主持人你在富達那些年,有沒有從周圍的投資人身上學到一些關鍵的品質或習慣?
有哪些特質,放到今天仍然對投資者有啟發?
彼得林奇我剛入行時,有個導師叫艾倫格雷(Allan Gray)。
後來他回了南非,但他是我見過最敬業的人,親自調研公司、認真聽我講故事、從不懶散。
他是我最好的榜樣。
而且當時富達研究部的同事個個都很優秀,整個團隊真的是人才密度爆表。
主持人昨天我還采訪了你的一位同事,她是富達的量化分析師。
她說的和你一模一樣,在富達,整棟大樓裏都是高手,隻要我有問題,走廊裏隨便找個人聊兩句,就能得到答案。
你現在仍然覺得富達是這樣的嗎?
彼得林奇當然。太了不起了。
看看現在的陣容:Steve Wymer、John McDowell、Joel Tillinghast、Will Danoff
簡直就是1920年代的紐約洋基隊,全明星陣容。
知道你自己在買什麽是最重要的
主持人我整理了你這些年來在訪談、書籍和文章中最著名的一些語錄。有些聽起來太經典了,幾乎每個投資者都能背下來。
我會念一句,請你來解釋它背後的含義或故事。我還把它們分了類。第一類,是關於投資風險與持有心態。
這句你一定熟悉:投資股票賺錢的關鍵,是不要被嚇跑。為什麽這是關鍵?
彼得林奇其實更重要的是我要引用另一句我常說的話:知道你自己在買什麽。
這才是最核心的道理。
如果你不知道自己持有的公司在做什麽,股價從10美元跌到8美元,你就慌了,不知道該怎麽辦。
而恐慌,是投資的最大敵人。
我前陣子接到一個很有趣的電話。話說我曾拍過一支富達廣告,搭檔是演員莉莉湯姆林(Lily Tomlin)。她的好友是芭芭拉史翠珊(Barbra Streisand)。
有天我在度假,我的秘書說:史翠珊打了三次電話,說很想和你聊聊。
我心想,好啊,晚上七點我有空。
結果她接電話就說:我最近買了好多股票,每天早上五點就醒來盯盤。我這輩子沒碰過毒品,沒抽過大麻,但現在根本睡不著。怎麽辦?
我說:你先告訴我你買了哪五家公司?
她說了五個名字。
我問:那這些公司是幹什麽的?
她完全不知道。
你看她是個極其有天賦的人,但對自己持有的股票一無所知。
所以我對她說:如果這些公司股價跌50%,你該怎麽辦?
如果你連業務都不懂,那你就完了。
主持人聽你這麽說,好像這是顯而易見的常識,但其實多數人都犯這個錯。
你以前還說過一句很著名的話:人們在買冰箱時花的時間,都比買股票時做的研究還多。
彼得林奇人們會花好幾個小時去比價機票,隻為了便宜50美元;但他們能毫不猶豫地拿出一萬美元,去買一隻在公交車上聽來的股票完全不知道那家公司是幹嘛的。
在我入行前,還有個很糟糕的詞叫炒股票。
我從來不喜歡這個說法。
炒這個詞有動詞形式,而這是一個非常危險的動詞。
投資股票不是炒,你要去買優秀的公司,然後理解它、陪伴它。
我跟大家舉個例子。
馬薩諸塞州西部有個農場主,他發現附近有兩家本地公司:一家叫Friendly Ice Cream(友好冰淇淋)。
他每個月往裏投1000美元,堅持了10年。最後賺了上百萬美元。
他當時說:如果他們停止招聘,我就賣掉股票。
這聽起來傻,但其實是生活觀察的智慧。
鋼鐵廠的人會比我更早知道行業要複蘇;零售業的人能比分析師更早感受到銷售回暖。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能力圈。
但大多數人寧願去賭場賭紅黑,也不用自己真正了解的經驗去投資。
主持人所以,你的意思是,隻有真正理解公司業務的人,才能在市場恐慌時堅持住,不被嚇跑?
彼得林奇當然。
你要知道,紐交所上一隻股票的平均年內波動區間是100%。
比如一隻股票年初是20美元,它可能先漲到28美元,又跌到14美元,最後又回到20美元。
整年上下折騰一圈,波動幅度就達到了一倍。
換句話說,股價一年裏平均會上下50%這就是所謂的普通股票的日常。
大多數股票你買進去後,往往先跌一段時間,有時候才會開始上漲。
如果基本麵足夠紮實,比如Watsco(北美最大的空調與供暖設備經銷公司之一,以穩定的現金流、分紅能力和長期增長著稱,被視為隱形冠軍型公司)或克萊斯勒,那沒問題。
但如果你根本不知道那家公司做什麽,股價一跌,你就會慌。
我遇到過有人說:這隻股票從50跌到1了,再跌能跌多少?
我說:等等。假如有人在50美元時投1萬美元,而你在1美元時投5萬美元
要是歸零了,誰虧得多?
(笑)股票真的會歸零,我遇到過。
當然,我不是在它一路往0跌的時候買的。
所以我一直說:如果你不能在一分鍾內,向一個11歲的孩子解釋清楚自己為什麽持有這家公司,那你根本不該買它。
這理由不能是因為它在漲。你要能講出邏輯:它業務好,資產負債表穩健,前景清晰。
這才是你該持有它的原因。
如果連自己都說不明白,就去買指數基金吧。
主持人你還建議投資者在買股票前,要先寫一個劇本。對吧?
彼得林奇沒錯。在買之前,寫下你為什麽買、為什麽它會成功或被低估。
我常讓高中和大學生做個練習:選10隻股票,做一個紙上投資組合,寫下買入理由,然後觀察一兩年後發生了什麽。
這才是學習投資的真正方法。
在富達,我們的基金經理也這樣做。他們不會坐等分析師遞報告,而是主動打電話、去公司調研。
在富達,基金經理這個職位的最高榮耀,就是超級分析師。我們有龐大的分析團隊、信息流量驚人。
我記得當年我們重倉耐克,那時還沒有互聯網,有段時間庫存出了問題,我們很擔心。
於是我去圖書館找季度報告。
報告一到,發現庫存下降了,我們立刻大舉加倉。
那時一切都靠郵寄,現在這些信息都在網上公開,每家公司都有投資者演示材料。
如今的世界,你沒有任何理由不去了解自己持有的公司。信息太容易獲取了!
主持人所以你是說,在當下這個信息透明的時代,投資者再也沒有借口去無知持股?
彼得林奇沒錯,太容易了。
你連彭博終端都不需要,公司官網上就能找到所有資料。
主持人接下來這句是關於風險的名言:投資者在預測市場調整時虧的錢,遠遠超過調整本身讓他們虧的錢。
請你談談這句話。
彼得林奇人們總是擔心市場要崩盤。其實,市場的確會下跌,我前麵也提過。
但問題是,他們一直在為那場永遠沒來的危機做準備。
兩年前,還有人說2024年經濟一定衰退;現在又說2025會更糟。
我總說,經濟學家預測了33次衰退,但真正發生的隻有11次。(笑)
而且他們每次都信心十足。
所以問題不在於市場,而在於人。他們花太多時間擔心,卻沒花時間理解企業。
在投資這行,你得接受一個現實有時候你看起來會很蠢,但如果你十次裏能有六次半是對的,那就已經很棒了。
哪怕隻對五次,如果其中包括開市客、沃爾瑪、英偉達這樣的公司,那些贏家足以抵消所有錯誤。
這就是投資的本質。你要靠贏家去彌補失敗。
主持人你還有兩句相關的話,我一並讀出來。你說過:你必須明白經濟衰退、股市下跌是會發生的。如果你無法接受這一點,那你還沒準備好投資。
還有一句:能在股市中成功的人,都能接受周期性的虧損、挫折與意外。
你覺得,對一個普通好吧,我知道你不喜歡普通這個詞,那對典型投資者來說,理解風險、能承受波動,是不是最重要的心態?
彼得林奇沒錯,這是投資的基本功。
比如,如果一個人有三個孩子,兩年後要上大學,那他就不該投資股票。那筆錢該放在貨幣基金裏。
但如果你房貸還得差不多了、財務穩健,那你完全可以長期持有股票。
自1900年以來,股市一直都是一個長期來看很不錯的投資場所。
主持人你有一句名言,看似諷刺,其實非常深刻,尤其在過去15年後更顯出它的真理性。
在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宏觀投資突然成為最流行的風格。一小撮押對房地產泡沫的對衝基金經理被奉為神明。
但你一直都不是那種試圖預測經濟走向的人。你說過:如果你花超過13分鍾研究宏觀經濟和市場預測,你已經浪費了10分鍾。
這句話我到今天還經常引用。
當客戶打電話問我就業報告、通脹、或者美聯儲要怎麽加息時,我都會引用這句話。
你是什麽時候意識到宏觀預測沒意義的?有沒有被經濟學家們批評過?
彼得林奇(笑)我好像從來就沒雇過經濟學家。
我們隻是買股票而已。我寧願花錢買一份明年的《華爾街日報》,那(公司的財報、行業變化、真實數據)才值錢。
那些在《大空頭》(The Big Short)裏押對房地產危機的人,他們的確厲害。我那時候完全不知道,有那麽多人買了二次抵押貸款、裝修貸款,房子淨值全被榨幹。
我向他們致敬。
但我自己隻看事實。
比如:信用卡債務現在在漲還是在跌?儲蓄率在變高還是變低?就業情況怎樣?二手車價格?油價?
這些都能查得到。
至於未來,要知道我已經81歲了,我一直想知道未來會發生什麽,結果發現:它根本查不到。
所以我隻看現在。
有時候你會看到一個行業從爛透了到開始變好,那就是機會。
比如前麵提到的克萊斯勒。
當年人們都說:你怎麽敢推薦克萊斯勒?它快破產了。但他們賬上有20億美元現金,足夠撐三年,根本不會倒。
而結果你看,這成了我的最佳投資之一。
我常說,如果100個人去研究一家股票,有99個人最後說這比我想象的好,那它就值得買。
我在幫富達的基金經理喬爾提林哈斯特(Joel Tillinghast)的書寫序時,寫過一句話:誰能挖出最多真正的好石頭,誰就能贏。喬爾就是最好的地質學家。
你看10家公司,能找到1家被低估的;看20家,能找到2家;看40家,就能找到4家。
這就是我們做的事,不停地挖掘,廣泛地研究。
主持人所以你並不是否定經濟數據的價值?
彼得林奇當然不是。
經濟數據很好,但如果它不是來自未來,那市場早就知道了,價格中已經包含了所有已知的信息。
而真正賺錢的,永遠是那些別人還沒看到的事實的萌芽。
我是說,我隻想了解當下的事實。這一點很重要。
靠腳和眼睛獲得的信息,勝過分析模型
主持人你曾說過,每一隻股票背後都有一家公司,去弄清楚它在做什麽。
你的很多成功投資案例,都來自你在日常生活中的觀察:在超市、在商場,看人們買什麽、用什麽。
但這些年,這個理念被誤解了很多人以為你是在說:我喜歡某個產品,就該買它的股票。
但其實你從沒這麽講過。能不能解釋一下這兩者的區別?為什麽這個差別如此重要?
彼得林奇對,這真是個誤會。
今晚現場也有很多人和我聊天,他們都讀過我的書《戰勝華爾街》。
書裏提到過一個我非常成功的投資案例:Hanes公司。
他們有一款絲襪叫Leggs。這種絲襪不是特別薄,但非常合身。
當時大多數絲襪都隻在高檔百貨店銷售,而Leggs卻放在超市裏賣。
人們每周都會去一次超市,但去高檔百貨店可能幾個月才一次。我太太去得更頻繁一些(笑),我常陪她一起去。
這款產品大獲成功。
但後來另一家公司Kaiser Roth推出了競爭品牌No Nonsense,也放在超市貨架上。
於是我親自去調查跑了三家超市,買了大約65雙No Nonsense的絲襪。
主持人店員看你的表情是什麽樣的?(笑)
彼得林奇反正挺奇怪的目光(笑)。
我怕被當成變態,就分三家店買。然後我把這些樣品帶回富達,發給同事們試穿、打分。
結果反饋一致不行,這款不如Leggs。
這就是實地調研。靠腳和眼睛獲得的信息,勝過分析模型。
另一個例子是我在富達買的第一隻股票,塔可鍾(Taco Bell)。
那時候我已經是富達的研究員,我問:我自己持有這家公司,可以買嗎?
他們說:可以,但買了不能馬上賣,要長期持有。
當時塔可鍾隻在南加州開店,剛往中部擴張。
我打電話給交易室說:我要買塔可鍾。
他們問:那是什麽?
我還得解釋什麽是Taco(墨西哥卷餅),肉不多、蛋白質高、成本低,是平價快餐的好生意。
結果後來我就被打劫了(笑)。
因為百事可樂買下了塔可鍾、必勝客、肯德基,隻是為了多賣點可樂。
他們在30美元收購了塔可鍾,而我18美元就開始買,如果沒被收購,這股價後來可能漲到500、600。
主持人那當Chipotle(墨西哥燒烤快餐)出來的時候,你有抓住機會嗎?
彼得林奇有哇。
主持人那你怎麽錯過星巴克的呢?
彼得林奇我也不明白。我當時持有Dunkin Donuts(美國最著名的咖啡與甜甜圈連鎖品牌之一),也不知道自己怎麽就錯過了星巴克。
主持人你是說腦子短路了?
彼得林奇沒錯,就是腦子短路(笑)。我沒買它。
主持人你有一句關於投資組合管理的名言:從長期來看,一個由精心挑選的股票或基金組成的組合,往往能打敗最複雜的投資策略。
今天華爾街幾乎形成了一整個販賣複雜性的產業。到處有人在賣算法量化模型宏觀對衝邏輯。而你代表的富達,恰恰強調簡單+調研。
為什麽你覺得投資者今天更需要聽到這個信息?
彼得林奇(笑)我剛才在活動上見了上百個人。
其中有個來自新澤西的觀眾舉手說:我以前在鏟雞糞。
全場都笑了。
他接著說自己決定認真研究投資,靠努力成為了一名嚴肅的投資者,現在做得非常好。
這正是我要說的:投資不是智商遊戲,而是靠勤奮、常識和實地觀察。
主持人但現在的市場,專業投資人全副武裝:數據、算法、高頻交易、AI分析普通人還能靠勤奮戰勝他們嗎?
現在還有可能成為那種下班回家,業餘時間讀點公司財報、研究下股票、自己做投資決策的人嗎?你還相信這樣的投資方式嗎?
彼得林奇當然。讓我講個親身經曆吧。
有一次我女兒送了我一個iPod,那還是iPhone誕生之前的事。
那時候的PC行業很慘,一台電腦賣800美元,卻隻賺20塊錢。但Apple的財務狀況還不錯。
而iPod賣200美元,他們每台能賺150美元幾乎純利潤。
可以說,是iPod幫蘋果撐起了iPhone的開發資金。
你不需要多複雜的分析隻要願意花點時間研究,就能發現:這家公司賬上有3億美元現金,基本麵健康。
(主持人插話:這是大概2001年的Apple?)
我記不清具體年份了,差不多吧。
但你看事情是怎麽變化的公司會變化,有些時候你看到的明明是爛攤子,結果它慢慢變成半爛,然後變得還行,再變不錯,最後是驚豔。
Apple就是那樣一步步好起來的。後來他們賺了大錢。
我現在口袋裏還有個iPhone呢,當時我真沒預料到它會變成這樣。但就憑iPod的表現,當時買Apple,這股至少能漲三倍。
主持人你有一句特別有名的話,後來被巴菲特引用得更廣了,賣出賺錢的股票,死守賠錢的股票,就像剪掉盛開的花朵,卻去澆灌雜草。
你過去是出了名的持股派,優秀的公司你願意拿很多年。而很多人一有盈利就立刻落袋為安,好像隻為了說一句我贏了。
你能講講你和巴菲特之間的這個故事嗎?
彼得林奇當然。我還記得那次我們家座機響了,我二女兒接的,說:爸,有個叫沃倫巴菲特的來電。
你問是哪一年?哪個年代?我也記不清了,反正是很久以前了(笑)。
我接起電話,對麵說:我是內布拉斯加州奧馬哈的沃倫巴菲特。我的年報兩周後要交了,我想引用你一句話,可以嗎?
這整個對話大概三秒鍾就說完了。
我問他:你想引用哪句?
他說:那句賣出贏家、死守輸家,就像剪掉花朵、澆灌雜草。
我說:拿去用,沒問題。
我還半開玩笑地說:但你要是不來奧馬哈請我吃頓飯,你在內布拉斯加的名聲就臭了。
主持人那你真的去了嗎?
彼得林奇當然去過很多次。
我和沃倫關係很好,我們還一起打過橋牌。他是最棒的。你看他買了蘋果比我買的晚了整整8年。我那次投資蘋果賺了5倍。
當時他重倉IBM,股價在跌,他還說:我就喜歡跌的股票,我覺得IBM很棒。
但後來他徹底改變了看法,果斷清倉了IBM。他真的很厲害。(現場掌聲)
主持人在你幾十年的投資經驗中,有沒有什麽理念,是你曾經深信不疑、甚至奉為圭臬的,但後來改變了看法?或者說,你至今依然相信你在70、80年代所堅守的一切?
彼得林奇基本沒變。
比如亞馬遜、開市客、沃爾瑪這些公司就很好,當然還有很多科技股,比如甲骨文。這些都幫普通投資者賺了很多錢,而富達當年也重倉了這些公司。
我們隻是用公開信息分析公司,發現哪些企業正在從低穀中走出來。比如我們在大家都不看好黃金時,買了一些黃金股。
所以我覺得這個行業其實沒什麽本質變化。變的隻是公司的名字、管理層的風格,但本質沒變。
當然,也有一個重大變化:15年前,美國還有8000家上市公司,現在隻有3000多家了,也就三四千家。
這就意味著什麽?
如果你找到一家未來有潛力漲10倍的公司,原本你可以一直持有它,讓它慢慢漲到30塊。
但現在你剛等到它漲到6塊,私募基金就來整家公司全買了,退市了,整個機會就沒了。
這很讓人沮喪。
主持人我想請教你一個關於當今市場的問題,特別是過去三年來的AI熱潮。它幾乎成了企業盈利和營收增長的最大推動力,也點燃了市場情緒。
你怎麽看這股風潮?你個人有沒有投一些AI股票?
彼得林奇說實話,我現在一隻AI股票都沒買。
還有個小笑話,我大概八個月前才終於會念Nvidia這個詞。
我們富達有些人很懂科技,但我不是。我大概是科技感最差的基金經理了(笑)。
我太太是工程背景,我女兒也是工程師,隻有我,電腦一點都不懂。
我就靠幾張黃紙和一部電話過日子。
主持人站在一個旁觀者的角度來看,你覺得投資者現在是不是對AI概念追得太瘋?你會聯想到1999、2000年互聯網泡沫那會兒嗎?還是說,你對這波熱潮持開放態度?
彼得林奇說實話,我真不知道。我現在手上的股票都不在那個方向。
主持人那我們聊聊你的當前持倉吧。你現在喜歡的股票是哪些?
彼得林奇我現在已經不能再說這個了。富達不允許我們說。其實他們現在不讓任何員工公開說自己持有什麽。
之前我上電視節目,還講過:可口可樂是家偉大的公司,但我也說:按他們目前的節奏,10年後股價可能還在同一個地方。
因為現在這股價已經把未來10年的增長都給計入了。
我們剛好管理了Coke的退休賬戶(IRA),這話講出來後嗯,不太受歡迎(笑)。公司上下都不太開心。
主持人你書裏曾講過一件事,對我印象很深。你說過,真正值得買的公司,往往是那些出了點問題、但還不至於完蛋的公司。你當年舉的例子是
彼得林奇Waste Management(廢品處理公司)。
主持人對。沒人願意碰這家公司。第一,處理垃圾,形象不好;第二,大家都懷疑他們背後有黑手黨勢力。但你在這家公司賺了很多。
彼得林奇是的,賺了很多。
主持人你覺得這類走下坡路但還有希望的公司,今天還能賺到錢嗎?
彼得林奇我一直有個觀點,如果有10個人去研究一家公司,其中9個都會說:還有更好的選擇。
像廢品管理這種公司,大多數人根本不會看。
有很多股票價格不合理,原因就是沒人認真去看。
在我們這行,有很多非常優秀的同行大家都在做類似的研究工作。但有時候,他們也會忽略某些公司、某些行業。(而正是那些沒人看的地方,才最容易出現錯定價。)
我還發現一個規律:我曾買過一些公司,當時每股虧6美元,行業也一塌糊塗。但公司自己做了一些調整,開始好轉,虧損變成2美元。
後來再從虧2變成賺2,股價就翻了4倍。
那4美元的改善,為什麽前一階段沒人關注?從虧6到虧2,說明公司已經在進步,環境沒變,他們一定做對了什麽。
主持人你當年還講過一個華爾街悖論的段子,我記得很清楚。你好像在鼓勵讀者別被專業人士嚇住,別以為他們知道得比你多、一定能做得更好。
彼得林奇對。
主持人巴菲特也有句名言:華爾街是個奇怪的地方,人們坐著勞斯萊斯去找那些坐地鐵的人要建議。
彼得林奇沒錯,我第一份華爾街工作,也是天天坐地鐵上班。(笑)
主持人你寫書的時候就說過,別以為離交易所近、穿得專業,就代表他知道得多。你是想鼓勵普通投資者,對嗎?
彼得林奇當然是。我一直都相信,普通人隻要肯下功夫、用點常識,也完全可以在市場上做得不錯。
我有個比喻,來自撲克遊戲叫下一張牌。你不知道翻出來的是好是壞,也許是紅桃A,也許是黑桃3。
但如果你相信兩三年後這家公司會變好,那你就該考慮現在買點。
當然,可能下一季度的財報還是不怎麽樣,誰知道呢?尤其是那些安靜期,公司什麽也不說,你隻能盡力去判斷。
但如果你能找到三條理由,說明這家公司未來兩三年盈利會更高,那就值得現在就持有。
主持人你覺得今天的投資者,是不是也應該這麽看問題?不要老想著別人知道得比我多。
彼得林奇對。現在很多人隻關注新高榜,就是最近股價創下新高的那些公司。
當然,那些也值得研究。比如有一陣子BJs在新高榜上,Ross Stores也上過,Carvana也上過。
它們能漲到新高,也許是有原因的。
但我也會看新低榜,有些公司確實是一團糟,但有些其實是被錯殺的。
主持人這種反向撿漏的投資風格,這些年好像不那麽流行了。你覺得它會回歸嗎?
彼得林奇希望會吧。
有人叫它價值投資,有人叫撿煙蒂,不管叫什麽,我覺得這方法還是有用的。
我們有一位傳奇基金經理布魯斯約翰遜(Bruce Johnson,彼得林奇在富達基金的老戰友之一),他今晚就在台下。
他專門投資那些股價跌很多、但還有分紅、有希望翻身的公司。
他真的非常努力,做這行的時間比我還久。很細致,也很謹慎,是個超級厲害的人。
當然,他也會犯錯,大概每10次裏有4次看錯方向(他自己說隻有3次啦,哈哈)。
主持人我知道你自己沒買七巨頭的股票,但你一向很欣賞偉大的公司。
這幾家:Meta、微軟、穀歌、亞馬遜市值都上萬億,利潤率30%~40%,營收增長20%一年接一年地跑。
你肯定也很佩服它們吧?
彼得林奇當然佩服。Meta非常厲害,微軟、穀歌也很強,亞馬遜簡直驚人。
特斯拉我有點看不太懂。現在比亞迪都在做電動車了,價格還隻有特斯拉三分之一,質量還不錯。
我對什麽仿生機器人啊這些就不太理解了(笑)。
不過,說回來,我們在富達每個員工都有個規定。比如你打電話到交易室說:我想買這三隻、賣那三隻。他們會查一下係統,然後說:對不起,不能交易。富達現在在買/賣這些股票。
這是公司對所有員工的限製。
所以我自己也沒辦法買Meta或亞馬遜這些個股了。
但這也公平。你想買,可以去買指數基金,比如Spartan Index Fund。我自己也持有不少富達的基金。
主持人台下很多人可能會擔心:現在的大盤股估值太高了。你怎麽看?
就拿標普500來說,現在的市盈率已經到了曆史前10%的水平了。
彼得林奇現在是22倍市盈率,確實是曆史上很高的水平之一。
當然,也不是說沒有理由企業盈利在增長,利率在下降,資本支出在擴張,失業率又低,環境確實挺特殊的。
主持人你覺得,如果現在把錢投進市場,未來的回報會不會不如從前?
彼得林奇這個嘛,我想問問在座的我們有沒有管開市客(Costco)或沃爾瑪的退休賬戶?
開市客的市盈率已經到55倍了,快趕上AI概念股了,但人家賣的是紙巾(笑)。
開市客是好公司,這點毫無疑問,但現在的估值確實挺貴的。
還有沃爾瑪,一家快70年的公司。山姆沃爾頓(Sam Walton)當初在JC Penney百貨工作,然後他想出了一套了不起的模式:把商店開到小鎮去。
有時候你不需要在第一局就上場。
比如沃爾瑪剛上市的時候,你可能會想:它隻在美國南部和東南部有點名氣,我不太確定。
可上市十年後,它的股價漲了10倍。
你想,我錯過了。但從那以後它又漲了80倍。
當時公司已經成立25年。他們借鑒了Kmart的模式,但成本更低;他們開始進軍大城市,最終把Kmart和西爾斯都打垮了。
所以說,它在上市十年後股價漲了10倍,然後又漲了80倍。
這就是沃爾瑪,從最開始隻覆蓋美國18%的地區,逐漸擴展到19%、20%,再到23%
後來他們還推出了山姆會員店(Sams Club)。
我在麥當勞也見過類似的情況。那時候麥當勞是我最大的持倉。
很多人跟我說:麥當勞已經沒戲了。
我說:等一下,為什麽?
他們說:還能再開幾家麥當勞?
我說:你看看歐洲。法國才開了450家,德國380家,英國300家,西班牙也才剛開始。全世界範圍來看,美國以外的麥當勞其實還有很大空間。
結果後來麥當勞股價又漲了10倍。
當時大家覺得麥當勞完了,其實他們隻是沒看清現實。
主持人所以這個故事的核心是,一家公司過去已經很成功,並不代表它未來就沒潛力了?
彼得林奇沒錯。當時麥當勞在法國才20家,目標是開到400家;德國和西班牙也才開了20家。
這不是在空想,而是在執行。到處都有人在排隊買巨無霸。
主持人還有幾個關於當前市場的熱點,想請你點評一下。
比如上周,SEC(美國證監會)表示正在研究特朗普總統提出的一個建議:是否可以放寬上市公司季報披露要求,改為每半年披露一次財報(像英國那樣)。
你怎麽看?不是從政治角度,而是從投資者角度。你覺得這是好事,還是應該擔心?
彼得林奇說實話我沒太多研究這個話題。但我覺得三個月確實是個很短的周期。
比如你現在公布一季度財報,去年同期如果表現特別好,那你現在就顯得差。
這時候如果看半年或更長周期,可能更能反映真實的經營變化。
所以我傾向認為,拉長財報披露周期有一定道理。但我沒有一個明確結論。
主持人我還想問問你對疫情期間爆發的迷因股現象(meme stocks,原本默默無聞或基本麵較弱的股票,在社交媒體上因被網友熱炒而突然暴漲)怎麽看。
我自己覺得,雖然裏麵確實有些瘋狂的行為,但好的一麵是:有兩三千萬人,大多是30歲以下的年輕人,第一次開設了證券賬戶,進入了市場。
相比之下,上一個世代對股票一直很排斥。所以我覺得這未嚐不是一件好事。你怎麽看?
彼得林奇你知道嗎,1982年市場觸底時,道瓊斯指數隻有777點。
自那之後我們經曆了一輪長達數十年的超級牛市。當然也有10到12次下跌,可能還更多。
但現在的年輕人根本沒經曆過真正的大崩盤。
我這代人從小就被告誡:大崩盤總會來的。可是從1982年到現在,美國經曆了11次經濟衰退,沒有一次像1929年那樣。
你想想,當年的大蕭條,我們沒有社會保障。沒有社保,人退休了怎麽辦?隻能和孩子住在一起,一家人都得勒緊褲腰帶。
當時也沒有失業救濟金,甚至連SEC都還沒成立。
對了,美聯儲當時也毫無作為,根本不懂得如何應對。
現在就不一樣了我們有更多的金融緩衝機製、監管製度,還有很多防跳樓的措施。
別老拿1929嚇自己,那些跳窗的說法本來就被誇大了。
主持人1929年隻有1%的美國人持有股票,我覺得很多人其實不了解這一點。
彼得林奇是的。
當時的損失其實隻局限在一小部分人身上,但我們卻經曆了一場極其嚴重的大蕭條。
失業率高達30%,食品短缺、交通困難、農業崩潰那真是糟透了。
我讀過很多那個年代的故事,人們的處境非常慘淡。
主持人你覺得,如今的經濟和市場結構,是否已經進化到,幾乎不可能再重演那種所謂的大崩盤?
彼得林奇我們經曆了11次測試,11次經濟衰退,但從來沒有哪一次,GDP下滑超過5%或6%。
現在有很多緩衝機製。
如今63%的美國人擁有自己的住房。1920年代可不是這樣。
人們還有退休賬戶(IRA),把錢放在富達或其他機構,他們不會輕易恐慌。
人們現在儲蓄也更謹慎。
退伍軍人法案(GI Bill)讓人們可以隻付5%首付買房,造就了龐大的中產階層。
如今美國人的主要財富就在自己的房子裏,而這在1920年代完全不是這樣那時大多數人都在租房,租金不斷上漲。
現在我們有太多的安全墊。
我們已經經曆了那麽多次考驗包括一些非常糟糕的總統和國會(笑),還有糟糕的經濟學家,但我們都挺了過來。
這個體係其實相當不錯。
主持人我太喜歡你剛才的總結了。特別適合那些天天在社交媒體上沉迷下一次大蕭條的人,他們老是刷到各種末日將至的內容。(笑)
彼得林奇沒錯。(笑)
主持人作為幾十年來始終站在個人投資者這邊的堅定支持者,你有沒有什麽臨別贈言,想對這些人說的?
有沒有什麽話是他們可能從來沒聽過,或者很久沒有聽到的建議?有沒有什麽鼓勵,是你覺得他們此刻最該聽的?
彼得林奇我覺得,在場的這群人,真的非常特別。他們肯下功夫,也很謹慎、很審慎。他們會買股票,也真的了解自己在買什麽。
這一點,你知道嗎?大多數人其實做不到。
像我們那一代人,如果你在電話公司、電力公司、煤氣公司上班,基本都會有養老金,根本不需要自己操心投資的事。
但現在不同了,現在大家靠的是IRA(個人退休賬戶),公司也許會幫你配一些錢,但最終的投資決策要你自己來做。
現在的你,要為自己的退休負責,這是以前的世代根本不需要考慮的問題。
你必須做對,得自己拿主意。
我記得我女婿曾經對我說,他不喜歡自己所在的公司。
那家公司給他提供一個選擇:自己投入5000美元,公司就匹配5000美元。
他說:我不想投。
我說:等一下我能不能替你投?你這不是每年白拿一次翻倍的機會嗎?我能不能加入你的IRA計劃?(笑)
另外,我特別想講一個關於AI恐慌的故事。
那天我聽一家半導體設備公司的電話會,真的覺得又好笑又難過。
CEO在講AI,結果他一直說的是A-one你知道吧,就是牛排醬(A.1 steak sauce)的那個發音(笑)
但他其實是想說AI(人工智能)。
我11歲的孫子都知道什麽是AI,可這個CEO居然還搞不清楚,台下都有人糾正他:不是A-one,是AI!
這說明什麽?人們現在對AI的恐懼真的太多了,很多人擔心AI會把所有工作都搶走。
但我想給你一個現實的例子。
1984年,ATT被拆成了九家Baby Bells(子公司)。
我還開玩笑說,我還加了第十家Taco Bell(林奇是用Bell這個共同的詞尾來打趣,一種典型的彼得林奇式的輕鬆幽默),什麽Southern Bell、Taco Bell,全都來了。
當時ATT雇了100萬人。
全美的工作崗位總數是1億,也就是說每100個工作者裏,就有1個人在ATT。
那是1984年,現在差不多過去40年了後來這個行業發展得不可思議。
你想想,當年還沒有手機,大家用的是投幣電話。然後有了短信、視頻,現在手機可以做的事多到不可思議。
這是過去幾十年裏,增長最驚人的行業之一。
如果你把Verizon、T-Mobile和ATT的員工數加起來,現在總共也就40萬人。
我們從當年100萬員工,減少到了40萬。而與此同時,美國整體就業人數從1億增長到了1.53億人。
主持人所以在你看來,未來那些被AI或其他技術替代的人,其實不會坐在那裏歎氣說哎呀,我真希望還能做那份被AI搶走的工作,他們會去做別的事,對嗎?
彼得林奇我就是這麽看的。
更重要的是,有些工作本來就該被取代。比如那些從工廠開卡車把貨物運到倉庫的司機。他們跑的是高速路,不穿城而過,晚上還能回家吃飯。
這些崗位,將來應該自動化,也很可能會被自動化。
我估計,再過20年,這類崗位可能會減少50萬個。
但這樣會更安全,成本也更低。這比AI會怎樣更重要。
而這些工作的人,都是辛苦付出的人,
但時代在變,技術也在進步。
主持人所以你是說,相比AI,本質上自動化對就業的影響更大?
彼得林奇沒錯,自動化一直是積極的力量。
過去50年,它給經濟帶來了巨大變化。我們從1億就業崗位增加到1.53億,
雖然中間有些行業消失了,比如伊士曼柯達(Eastman Kodak)、輪胎製造業、百貨巨頭西爾斯(Sears),但新公司不斷湧現,
很多都是員工少於100或200人的小公司。現在美國前五大公司(按市值)加起來的員工數,比50年前還少;前500大公司也是如此。
而美國所有的就業增長,幾乎都來自那些小企業家自己開小店,做點新東西,這才是美國真正的活力所在。
最關鍵的是:銀行願意借錢給這些創業者。
有本書特別棒,叫《鞋狗》(Shoe Dog),有人讀過嗎?
主持人當然,菲爾奈特(Phil Knight)的那本!
彼得林奇對,非常精彩,特別值得一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