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特斯拉加速世界轉型?

(2025-10-25 01:20:12) 下一個

今年 3 月至 4 月,市場對特斯拉及其 CEO 的情緒跌至穀底。彼時,新聞頭條滿是關於特斯拉的爭議報道,投資者紛紛逃離他們眼中 混亂不堪 的特斯拉。在分析師看來,這正是一次絕佳的機會。

一個優秀的投資者最應該擅長的,就是耐心等待市場出現 錯位時刻, 在他人猶豫觀望時,果斷出手布局。

分析師的多筆成功投資均遵循這一邏輯:耐心等待優質資產被錯估,一旦出現機會便大膽行動。

如今再看,特斯拉已成長為全球最具競爭力和戰略優勢的企業之一, 它將卓越的製造能力、數據主導地位和現實場景中的人工智能領先優勢融為一體,這是其他任何企業都無法企及的。

曾經的 車企,如今已蛻變為垂直整合的科技與能源平台,擁有多個相互強化的 護城河。

1. 製造規模與整合能力 護城河的基石

特斯拉的製造優勢是其一切競爭力的基礎。工廠本身就是一件 產品 垂直整合與工程效率的典範。

從 巨型鑄造 技術、結構性電池組,到 Dojo(特斯拉超級計算機)實時聯動 的製造優化係統,特斯拉打造的技術體係,是其他企業無法大規模複製的。

多數競爭對手仍深陷特斯拉多年前就已度過的 產能地獄。這使得特斯拉擁有傳統車企無法比擬的成本結構和創新速度。

它早已不隻是一家車企,更是一個 製造飛輪 每一季度都在積累技術經驗、提升生產效率。

2. 數據飛輪(全自動駕駛與人工智能) 特斯拉的 大腦

目前,特斯拉全球道路行駛車輛已超 600 萬輛,這些車輛每天向特斯拉的神經網絡傳輸數十億英裏的真實駕駛數據。

由此,特斯拉構建了全球最大的自動駕駛數據集 這一優勢正日益增強,形成複利效應

車輛每行駛一英裏,就能優化特斯拉的全自動駕駛(FSD)係統,讓車輛更安全、功能更強大;而更優質的係統會吸引更多用戶,進而產生更多數據 這正是 飛輪效應 的核心邏輯。

依托 Dojo 超級計算機,特斯拉專屬的人工智能體係能處理海量視頻數據,訓練神經網絡應對人類駕駛員日常遇到的各類突發情況。與依賴合成數據或限定區域測試的競爭對手不同,特斯拉的技術學習源於真實場景,服務於真實駕駛。

從經濟角度看,車輛利用率是關鍵。普通汽車每周 168 小時中,僅約 10 小時處於使用狀態,利用率僅為 6% 左右。

一旦實現完全自動駕駛,同一輛車每周可運營 50 至 60 小時 白天接送乘客,夜間運輸貨物。

正如馬斯克所言:過去 90% 時間都閑置的汽車,如今即便你在睡覺,它也能為你工作。這種利用率的提升,可能是人類曆史上最大規模的資產價值增長。

特斯拉的優勢不止於數據,更在於技術路徑。Waymo(穀歌旗下自動駕駛公司)等競爭對手依賴昂貴的傳感器套件和小批量生產,導致其係統在經濟層麵無法規模化。

馬斯克曾指出:Waymo 的車輛製造成本是特斯拉的 4 到 5 倍,且產量極低;而特斯拉車輛的成本僅為 Waymo 的 20% 至 25%,年產量卻能達到數百萬輛。

這就是特斯拉人工智能技術能以指數級速度迭代的原因 每一輛行駛在路上的特斯拉,都是一個數據采集節點,持續讓係統變得更智能。

特斯拉甚至通過 直接光子計數 技術,繞過傳統圖像處理流程,解決了最棘手的極端場景問題 比如正對陽光行駛、霧天行駛或夜間行駛。正如馬斯克所說:即便在看似伸手不見五指的黑夜,或是大霧天氣中,我們的係統也能看清路況,可能比普通人的視覺還要敏銳。

這種規模、成本效率與技術實力的結合,讓特斯拉擁有了曆史上少有的企業 護城河。

3. 分銷模式與生態鎖定 特斯拉的 網絡

特斯拉采用 直接麵向消費者 的銷售模式,無需經銷商中介,直接掌控品牌與客戶關係。其全球超級充電網絡如今甚至已成為競爭對手也認可的行業標準,進一步強化了用戶鎖定效應。

每一輛行駛的特斯拉都是聯網設備,能接收空中軟件更新、全自動駕駛係統升級和基於應用程序的功能整合。這一生態體係產生的網絡效應和用戶轉換成本,會隨著時間不斷疊加。

4. 品牌與願景 特斯拉的 情感紐帶

特斯拉不隻是一家汽車製造商,更是進步與創新的文化符號。與蘋果(Apple,代碼:AAPL)類似,它能喚起用戶的身份認同與情感共鳴, 消費者購買的不隻是一輛特斯拉,更是加入一場 創新運動。這種品牌影響力極為罕見,且具有極強的持久性。

5. 平台延展性 特斯拉的 未來潛力

特斯拉最後一層競爭優勢,在於其不斷拓展的平台能力。全自動駕駛技術與未來的自動駕駛出租車網絡,可能將每一輛特斯拉從 貶值資產 轉變為 創收資產。

儲能業務與Megapack(特斯拉大型儲能電池)將其業務範圍延伸至全球電網領域;而 Optimus(特斯拉人形機器人)則將其人工智能與製造能力推向了全新行業。

馬斯克曾表示,特斯拉約 80% 的價值將來自 Optimus 人形機器人,且他認為 Optimus 將成為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產品。

至關重要的是,特斯拉選擇自主運營自動駕駛出租車網絡,而非與優步(Uber,代碼:UBER)等平台合作,這進一步加固了其 護城河。

這正是典型的馬斯克風格:對關鍵環節進行垂直整合。優步的商業模式依賴支付司機薪酬 司機拿走了約 75% 的車費收入;而特斯拉的自動駕駛出租車則完全省去了這一成本。無需支付司機薪酬,特斯拉的每英裏運營成本大幅下降,這使其既能提供更低價格的出行服務,又能獲得更高利潤率。

具體來看,目前優步在全球擁有約 600 萬名活躍司機和配送員,這意味著任何時刻在路上行駛的優步車輛僅數百萬輛,且多數車輛每周約 90% 的時間處於閑置狀態。

一旦實現完全自動駕駛,特斯拉車輛的每周運營時長可提升 5 至 10 倍 從 10 小時增至 50 至 60 小時。這意味著 40 萬輛特斯拉自動駕駛出租車的運力,相當於 200 萬輛傳統出租車。再加上零司機成本,且無需向優步支付 25% 至 30% 的平台傭金,特斯拉在經濟層麵的優勢顯而易見。

通過掌控全產業鏈, 製造、軟件與網絡,特斯拉將經濟效益、定價權和客戶關係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這種垂直整合讓馬斯克有底氣嚐試極低的定價策略,甚至可能讓 擁有汽車 變得不再必要。他的目標不是融入優步的模式,而是讓優步的模式被淘汰。

若特斯拉能實現這一願景,它有望成為曆史上最具價值的企業之一, 正如馬斯克所言,市值可能超過接下來五家最大企業的總和。這聽起來或許大膽,但回想一下,可回收火箭、大眾市場電動汽車、無人機船回收火箭助推器,這些想法在實現之前,同樣被認為不切實際 ,直到馬斯克將它們變為現實。

多數優秀企業僅有一條核心 護城河,而特斯拉正在構建至少五條,且這些 護城河 還在相互強化。正因如此,它可能成為我們這個時代 最寬、最持久 的競爭壁壘, 更接近當代的標準石油或蘋果,而非傳統車企。

在特斯拉身上,我們看到了罕見的組合:遠見卓識的領導力、結構性競爭優勢與複利增長潛力。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