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兩頭“灰犀牛”來襲!350000億美元蒸發?

(2025-10-21 01:35:30) 下一個

最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一把手和二把手接連發聲警告灰犀牛

IMF總裁一把手格奧爾基耶娃表示,私募信貸市場規模已突破2.3萬億美元,遠超監管與數據監測能力,是她夜不能寐的風險之一。IMF報告指出,私募信貸基金的高杠杆、低透明度,可能成為下一輪信用緊縮的觸發點。

同時IMF的二把手第一副總裁、前首席經濟學家吉塔戈皮納特(Gita Gopinath)稱美國股市如果崩盤,將可能引發比2000年互聯網泡沫更嚴重、更全球化的經濟危機。並稱如果出現類似2000年的崩盤,美國家庭可能損失超20萬億美元,外國投資者損失約15萬億美元。

這兩個看似獨立的警告,實則指向同一條暗流:全球金融體係的脆弱性正在加深,而結果或是史詩級財富大重置

IMF對股票崩盤嚴重性的估算

IMF的二把手第一副總裁、前首席經濟學家吉塔戈皮納特(Gita Gopinath)公開表示:

若出現與互聯網泡沫相當幅度的回調,可能會抹去美國家庭超過20萬億美元的財富,約相當於2024年美國GDP的70%

全球層麵的後果同樣嚴峻。海外投資者可能麵臨超過15萬億美元的財富損失,約為世界其他地區GDP的20%。

相比之下,互聯網泡沫破裂時海外損失約2萬億美元,按今日價值約4萬億美元,占當時世界其他地區GDP的不到10%。

雖然上麵提到的數字非常嚇人,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吉塔戈皮納特(Gita Gopinath)的這段話不是一個預測,而是一個情景分析或更確切地說是壓力測試:

其核心邏輯是:今天的市場規模和全球對美國資產的敞口遠大於2000年,因此同等幅度的下跌將造成大得多的損失。

具體而言:

互聯網泡沫破裂時(2000年-2002年),市場經曆了巨幅下跌:以科技股為主的納斯達克指數(NASDAQ)從高點到低點下跌了約 78%;範圍更廣的標準普爾500指數(SP 500)下跌了約49%。

當然以上都是從高點的最大下跌幅度,為避免用極端值,很多情景分析會取35%作為互聯網泡沫量級的代表性回調幅度。

如果按照目前的美國家庭股票持有情況來看,61萬億美元的35%大概就是20萬億美元;相比之下,2024年美國GDP總量為29萬億多點。

那海外的15萬億美元損失是怎麽來的呢?

從上圖中可以看出,截至2024年6月30日,外資持有美股大約17萬億美元。(之所以用了這麽滯後的數據,是因為這已經是最新數據了。這個數據的發布時滯很長:截至2025年6月的數據,預計在2026年2月27日才能發布)

考慮到2024年6月30日標普隻有5500點,而現在已經接近6700點,所以按照比例來算:17*(6700/5500)=20.71。

如果市值回調35%,外資在美股的損失大概是7萬億美元;另外8萬億美元將來自於美國崩盤向海外股市外溢造成的損失

目前全球股市的總市值大概就是120萬億美元的水平,而美國自己就占了超過60萬億美元,在美國大跌的背景下,非美股市曆史上也會聯動下跌,但幅度通常低於美國本土。保守起見,即便外圍股市跌個15%,這就差不多八九萬億了。

從上圖中可以看出,截至2024年6月30日,外資持有美股大約17萬億美元。(之所以用了這麽滯後的數據,是因為這已經是最新數據了。這個數據的發布時滯很長:截至2025年6月的數據,預計在2026年2月27日才能發布)

考慮到2024年6月30日標普隻有5500點,而現在已經接近6700點,所以按照比例來算:17*(6700/5500)=20.71。

如果市值回調35%,外資在美股的損失大概是7萬億美元;另外8萬億美元將來自於美國崩盤向海外股市外溢造成的損失

目前全球股市的總市值大概就是120萬億美元的水平,而美國自己就占了超過60萬億美元,在美國大跌的背景下,非美股市曆史上也會聯動下跌,但幅度通常低於美國本土。保守起見,即便外圍股市跌個15%,這就差不多八九萬億了。

35%的幅度,實際上是正常熊市下跌的水平,但是這回真的跌不起。

因為這一次不僅僅是蒸發市值這麽簡單。

首先,這一次對消費的影響將非常嚴重。最近幾年(20232025),美國實際個人消費支出(Real PCE)同比大致在2.5%2.6%附近,但在互聯網泡沫前的90年代後期(19981999):美國實際個人消費支出常見增速在4%5%。

在目前牛市情況下已經非常疲弱的消費增速,是經不起熊市打擊的,特別是現在的美國消費對股市依賴也越來越高的情況下,更是如此:

2022年以來高收入群體支出領跑並托住了美國總消費:美國前10%人群的消費現在占比接近一半,而這群人持股與金融資產占比最高,因而對股市最敏感。

主流研究估計股市財富每變動1美元,年消費變動約2.85美分,但在目前結構下,影響比例肯定會更高:如果美國股市蒸發20萬億美元,對消費的影響將是上萬億級別。

由於美國約70%的GDP都是消費,這個衝擊量級足以把當年消費增速拉低數個百分點,從而把GDP增速壓低約至少2個百分點。

關鍵問題是,這次可能不太好恢複。

以往美國經濟危機會出現大量避險資金來抄底:曆史上,美元在危機時期往往走強,所謂避險買入有助於抵消以美元計價財富縮水的衝擊。即便危機來源自美國,投資者也常常湧向美元資產,使美元升值。

但現在有理由認為下一次危機時這種機製未必奏效。

首先,市場對美聯儲的看法在維持投資者信心方麵至關重要。然而,近期的特朗普對美聯儲的一係列操控和挑戰,讓人質疑美聯儲能否能繼續不受外部壓力幹擾地運作。若此類擔憂加深,可能進一步侵蝕對美元及更廣泛美國金融資產的信任。

第二,與2000年不同的是,如今美國增長麵臨的逆風更為強勁:美國加征關稅,以及全球經濟秩序走向的不確定性上升;同時,政府債務處於曆史高位,美國像2000年那樣通過財政刺激來托底經濟的空間也更有限。

第三、之前危機都是有全球力量在相互配合,共同走出危機;現在特朗普把人都給得罪了遍,下次危機更可能的範式是各人顧各人,甚至落井下石。

所以,如果這次美股市場崩盤,其後果不太可能像互聯網泡沫破裂後的那樣短暫且相對溫和。如今麵臨的財富風險更大,而用於緩衝回調衝擊的政策空間更小,結構性脆弱點與宏觀環境都更為凶險。

美股一旦崩潰,一個更加嚴峻、甚至是翻天地覆的全球性後果或將出現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