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從Rowan Street Capital經曆10年風雨的成長故事,我們可以獲得什麽啟示

(2025-07-21 02:01:38) 下一個

在投資領域,十年說長不長,說短不短。它是投資路上的一個裏程碑,也是一場考驗。它考驗著耐心、信念,以及在周遭眾人意見相左時仍能堅持前行的能力。

與很多投資者一樣,Rowan Street Capital也是受到巴菲特和芒格影響,立誌成為優秀的價值投資者。因此,在一家頂級華爾街投資公司管理超過?10?億美元資產逾十年後,兩位創始人亞曆克斯和喬在2014年底的把酒論英雄後,在一張餐巾紙的背麵勾勒出Rowan Street Capital的藍圖,並在一周後,辭去工作,用自有資金開始,創立了這家以價值為目的的資產管理機構。經過10年的努力,他們如今管理著17億美元的規模,年化回報12.4%

與純粹關注它的成功相比,我更感興趣的是這家投資者成長的過程。與大多數機構,他們經曆了開始的成功,失敗以及反思。最明顯的,是他們從開始的“撿煙蒂”投資過程中,逐步認識到這種方法的局限。在錯失了一係列長期增長的機會後,他們誠實的看到自己的錯誤。他們認為拓展能力圈是工作的一部分。這需要一種微妙的平衡:既不能自欺欺人地認為自己懂了其實不懂的東西,也不該隻因某些優秀企業不符合舊有模型就將其拒之門外

正是這種持續學習,讓他們能夠站在原來的偶像巴菲特/芒格等人的肩膀上,獲得成功。在這個過程中,他們的策略不斷進化,並且他們在持續學習網絡效應等一係列新的社會經濟規律,幫助他們在之後能夠獲得持續的成功。同樣,麵對短線機會的誘惑,他們也能控製自己的貪欲,保持策略的穩定性和一致性。

以下是Rowan Street Capital成立10周年來的發展曆程(來源致投資者的信)。

早年:生存模式

在投資界,僅靠少量個人資金且無機構支持就創辦基金的情況極為罕見,而要在初創階段存活下來更是難上加難。我們沒有財力雄厚的靠山,沒有豪華的辦公室?——?隻有自己的錢,以及少數幾個信任我們的親友。

隻有兩個懷揣大膽願景的人,以及對一種簡單卻強大的投資方法不可動搖的信念:

  • 尋找由傑出人才領導的優秀企業。

  • 以合理的價格買入。

  • 讓時間和複利發揮其餘的作用。

?

我們必須極度自律。沒有辦公室,沒有彭博終端,沒有分析師,也沒有昂貴的研究訂閱服務。我在自己的公寓裏運營基金,如饑似渴地研讀年報,仿佛那些是暢銷書一般。熱情是驅動力,但對?“可能得搬回父母家”?的真切恐懼也是。每一分錢都至關重要,我們運營基金時秉持的節儉態度,與我們在投資中所遵循的如出一轍。

有時,感覺各種不利因素都堆積在我們麵前。但那些早期的掙紮奠定了Rowan Street Capital的根基。我們當時不隻是在創辦一隻基金,更是在塑造如今仍定義著我們的那些習慣:

像企業所有者一樣思考和行動。我們不炒作股票——我們擁有企業。

過濾噪音。優秀的公司不會因一個糟糕的季度或美聯儲的一項聲明就一蹶不振。

讓複利發揮作用。我們不執著於頻繁調整,而是專注於時間和耐心——這是投資領域最強大的兩種力量。

那時候,我們並未覺得是在構建一種投資理念,隻覺得是在為生存掙紮。但現在回望,我們一點也不想改變那段經曆。那些早年的困境根本不是挫折?——?而是曆練。它們教會了我們耐心、韌性,以及專注於真正重要之事的自律。

2015-2017?年:成長塑造期

在最初的幾年裏,我們專注於打下堅實的基礎?——?完善流程、測試投資框架、磨練自律性。我們的投資方法深思熟慮,但和所有投資者一樣,還有很多東西要學。

在此期間,我們投資了多家優質企業,其中許多後來都成了卓越的長期表現者:

  • 美國銀行(BAC)——自買入以來上漲?3?

  • 繽客集團(當時名為?Priceline)——上漲?4.2?

  • 迪克體育用品(DKS)——上漲?6.3?

  • 麥克森公司(MCK)——上漲?4.2?

  • 諾和諾德(NVO)——上漲?3?

雖然我們善於發現優質企業,但這一時期的一個關鍵教訓重塑了我們的投資方式:我們學會了屏蔽宏觀經濟噪音,專注於真正驅動長期複利的因素。

教訓一:忽略噪音?——?專注於你能掌控的事

Rowan Street Capital剛起步時,我們犯了一個常見卻代價高昂的錯誤?——?幾乎每個投資者都會在某個階段犯這樣的錯。我們太擔心市場可能的走向,而不是專注於自己能掌控的事。

2015?年,華爾街充斥著牛市已近尾聲的警告。專家們聽起來頭頭是道,他們的論點頗具說服力,穩妥行事”?的本能也十分強烈。我們中招了。一個典型例子就是我們早期對繽客集團(當時名為?Priceline)的投資。這是一家優質、輕資產、能產生大量現金流且具有強大網絡效應的企業?——?正是我們樂於持有的那種公司。但在它上漲約?40%?後,我們因為擔心經濟放緩會影響旅遊需求而賣掉了它。如果我們當時堅持持有,這筆投資大約會增長?4.2?倍(年化回報率約?17%)。

那次經曆讓我們深刻領悟了彼得.林奇的一句名言:
投資者在為回調做準備或試圖預測回調時損失的錢,比在回調本身中損失的要多得多。

創辦Rowan Street Capital之前,我們就讀過這句話,但投資並非從書本中就能真正學會?——?實踐才是最好的老師。從理智上理解一個教訓是一回事,親身經曆則是另一回事。過早賣掉一家優秀的企業,卻眼睜睜看著它不斷複利增長,這樣的錯誤讓人刻骨銘心。

從那時起,我們確立了一個指導原則:忽略市場預測,專注於企業本身。我們不敢說知道市場下個月或明年會怎樣。但我們知道如何識別那些優質、管理出色、能在長期實現兩位數資本複利增長的企業。這才是我們關注的重點,至於市場如何波動,就任其發展吧。

教訓二:複利的首要原則:不要無故打斷它

起初,我們仍秉持著經典的價值投資理念:花?50?美分買?1?美元的東西,待其接近內在價值時便賣出。一旦某隻股票達到我們所認為的?“公允價值,我們就會清倉,轉而尋找下一個被低估的標的。這種做法導致投資組合換手率居高不下,我們也一直在不知疲倦地追逐新的便宜貨。偶爾,這種方式能帶來不錯的交易收益,但久而久之,我們意識到自己優化錯了方向。

查理.芒格對此有過精辟的論述:
如果你因為某樣東西被低估而買入,那你就得在它接近你所計算的內在價值時考慮賣出。這很難。但如果你買入幾家偉大的公司,那你就可以坐享其成。這是件好事。
?

這話聽著簡單,但我們花了數年時間才真正領悟其中的智慧。回望?2015??2017?年的投資記錄,不難發現我們曾耗費大量時間和精力去追逐下一隻?“廉價股票”——?在各種機會之間頻繁切換。

事後看來,這種方式其實並不適合我們。我們發現,當估值成為首要關注點時,我們很容易涉足那些經營困難的企業或陷入複雜的投資邏輯,還可能把統計意義上的低價與安全邊際混為一談。我們本該把時間用在研究由傑出企業家領導的優秀企業上,而不是執著於估值和搜尋便宜貨。這才是我們理應具備的優勢!

這一時期的另一個慘痛教訓是過度優化預期收益。我們會賣掉那些已經?“充分估值”?的股票,轉而買入其他我們認為上漲空間更大的股票。當時覺得這種操作很明智,但實際上,我們常常因此錯失了所賣出企業未來?3??5?倍的長期收益。

?ChipotleCMG)為例。我們持有?6?個月、獲利?80%?後就賣掉了其股票,還為這筆漂亮的交易沾沾自喜?——?結果卻眼睜睜看著?Chipotle?在隨後幾年裏實現了?9?倍的複利增長。太令人懊惱了。

複利的作用隻有在不受幹擾時才能發揮。我們最終意識到,自己真正的工作是正確買入,然後堅定持有。這話聽著容易,但實際上需要極大的耐心、自律,以及對所投資企業毫不動搖的信念。複利的力量唯有在持續不間斷的情況下才能充分展現

要是我們當時什麽都不做?——?一直持有?Chipotle、繽客集團以及其他一些企業的股票?——?業績會遠遠超過我們這種更為活躍的投資策略。過早賣出、頻繁交易、過於關注估值而忽視質量,這些經曆都強化了一個核心信念,而這一信念如今已成為我們投資方法的核心:

找到真正優秀的企業,以合理價格買入,然後讓時間見證它們的成長

2018-2021?年:突破期?——?找準節奏

?2018?年,Rowan Street Capital迎來了轉折點。在那之前的幾年裏,我們不斷完善投資方法,從早期錯誤中吸取教訓,對驅動長期複利的真正因素有了更清晰的認識。正是在這一時期,我們不僅在理論上,更在實踐中全麵踐行了自己的投資理念。

回望過去,2018??2021?年是一段取得巨大進步並收獲關鍵教訓的時期。2017??12?月至?2021??6?月期間,我們實現了?27.5%?的年化回報率(扣除費用後為?21%),這充分證明了持有一籃子優質企業股票的威力。但比數字更重要的是我們思維方式的轉變。

教訓三:堅守能力圈?——?但保持好奇心

Rowan Street Capital創立初期,我們犯過一個代價高昂的錯誤:凡是不符合我們?“優質投資”?心理模型的公司,都被我們不假思索地排除在外。正因如此,我們錯失了亞馬遜、穀歌、奈飛、蘋果等一眾時代頂尖的複利增長企業?——?甚至沒給它們一個公平的評估機會。

我們為何會忽視這些公司?因為巴菲特曆來對科技企業的回避態度深深影響了我們。我們的投資手冊建立在格雷厄姆和巴菲特的原則之上,便想當然地認為這些科技巨頭過於難以預測、過度依賴持續創新、且估值難度極大。我們沒有嚐試去理解它們,而是將其歸入?“太難搞”?的類別,然後轉身離開。

頗具諷刺意味的是,這些公司早已滲透到我日常生活的方方麵麵:

  • 2004?年穀歌上市前後,我每天都在用穀歌搜索;

  • 2006?年注冊了?YouTube(在舊金山一家咖啡店工作時,甚至見過聯合創始人陳士駿);

  • 2007?年購入了第一代?iPhone

  • 2011?年開始用奈飛流媒體看電影;

  • 2010?年注冊臉書,還是?Instagram?的早期用戶;

  • 住在舊金山時,出門全靠優步和來福車;

  • 後來在西雅圖,亞馬遜的包裹堆滿了我公寓的收發室,他們的總部大樓就在街對麵拔地而起。

這些並非我們無法理解的抽象企業?——?我們其實就生活在它們構建的生態係統中。但隻因它們不符合我們傳統的價值框架,就被我們排除在投資清單之外。

直到?2017?年夏天,我們讀了亞曆克斯莫阿澤德的《現代壟斷》,才意識到自己錯失了多少機會。我們未經任何嚐試去理解,就否定了一整個能改變世界的企業類別。我們由此明白:最大的錯誤並非錯失機會,而是從一開始就懶得去理解它。如今我們遵循一條簡單的規則:不一定要投資某個標的,但在說?“”?之前,必須努力搞懂它成功的背後邏輯。你當然可以把某些東西歸入?“太難搞”?的類別?——?但前提是你已經做足了功課。

我們依然堅信要堅守能力圈,但也逐漸明白:作為投資者,拓展能力圈是我們工作的一部分。這需要一種微妙的平衡:既不能自欺欺人地認為自己懂了其實不懂的東西(投資領域最重要的三個字或許是“我不知道”),也不該隻因某些優秀企業不符合舊有模型就將其拒之門外

這次警醒之後,我們開始深入研究平台型企業、網絡效應,以及現代“科技壟斷者”的競爭優勢。我們廣泛研讀臉書、亞馬遜、穀歌、阿裏巴巴、騰訊、奈飛、愛彼迎、優步和特斯拉等公司的資料,發現其中許多企業其實完全符合我們一直以來的選股標準:

l?競爭護城河不斷拓寬,增長空間長期存在;

l?由充滿激情的創始人領導,管理團隊持有大量股份;

l?被證實具備以高回報率進行資本再投資的能力。

?2018?年,我們終於采取了行動。我們投資了臉書和?Spotify(至今仍持有),還建倉了阿裏巴巴、騰訊、DocuSign??Zillow。事後看來,一次性投入這麽多“新經濟”企業確實有些激進,循序漸進或許更明智。但這標誌著我們投資理念的關鍵轉折。

這些投資中,許多並非單純的高增長科技標的,而是巴菲特式傳統壟斷企業在當代的等價物——隻不過它們建立在數字平台之上,而非實體基礎設施。這一認知徹底改變了我們的投資方式。世界在變,行業在演進,投資框架也必須隨之調整。持續學習、不斷質疑自身假設的能力,已成為我們最重要的競爭優勢之一。

教訓四:建倉的藝術?——?在信念與審慎間找到平衡

這一時期,我們還通過慘痛經曆學到了如何正確建倉——在堅定信念與保持審慎之間找到平衡。職業生涯早期,我們在兩個極端都犯過錯:有時,我們識別出優質企業,做了大量研究,建立了強烈的投資信念……最終卻隻建了?1%-3%?的倉位,即便判斷正確,也難以對整體收益產生實質影響;有時,我們又過早地將過多資金投入單一標的——遠早於企業真正贏得這份信任之前。

經驗告訴我們:即便一家企業在紙麵上看起來完美無缺,其投資邏輯也需要時間來驗證。真正優秀的企業,會在歲月中證明自己的價值。根本不必急於求成。最審慎的做法是:先建立一個有意義但規模適度的倉位,讓企業通過時間的考驗,逐步在組合中贏得更大權重。如果企業運營出色,隨著股價上漲,初始倉位自然會成長為核心持倉;如果事與願違,較小的倉位也能將損失控製在可承受範圍內。

這種方法還幫我們克服了一個心理障礙:“為優質企業支付溢價”的恐懼。我們錯失的一些最佳投資,並非因為沒發現優秀企業,而是因為一直等待一個“完美價格”,卻始終沒等到。通過先建立適度倉位,我們至少能確保自己“上車”。若後續股價回調,還能加倉;若股價直接上漲,我們也已身在局中,而非在場外觀望。

另一個重要認知是:優質組合往往會隨著時間自然集中。贏家會因持續增長而占據更大權重,輸家則會逐漸淡出。早期,我們總覺得有必要主動管理倉位?——?減持贏家以?“鎖定收益,為表現不佳的標的補倉攤薄成本。如今我們明白,要讓優秀企業憑實力贏得倉位。如果一家企業能以超高速度複利增值,為何要人為限製其在組合中的占比?這就好比讓邁克爾.喬丹因為太重要而換下場,簡直荒謬

教訓五:說?“”?的力量?——?找到卓越,任其複利增長

這一時期我們學到的最寶貴教訓之一,是長期持有的真正力量。複利的威力固然巨大,但前提是你不能無故打斷它。追逐下一個機會的誘惑永遠存在——總有看似“便宜”的股票或令人興奮的新標的出現。但多數時候,最佳選擇是堅守現有持倉,按兵不動。

早期,我們並未充分意識到這一點。那時的心態是:必須不斷優化組合,持續將資金轉向下一個“更好”的標的。慘痛的教訓讓我們明白:優秀企業不需要頻繁交易,而需要長期持有。

例如,多年前我們曾持有?ChipotleCMG)和?Tractor Supply Co.TSCO)等傑出企業——它們擁有持久優勢、優秀管理團隊和長期增長空間。如今看來,這些正是我們希望持有數十年的公司。但當時,我們說服自己找到了“估值更具吸引力”的更好標的,於是賣掉了它們。

這是個錯誤。查理.芒格說得好:複利的首要原則是,永遠不要無故打斷它。”?賣出這些企業,就是打斷了它們的複利進程,與如今定義Rowan Street Capital的長期持有理念背道而馳。和多數寶貴教訓一樣,我們必須親身體驗,才能真正內化於心。

多年來我們逐漸意識到:我們的優勢不在於頻繁決策,而在於少而精的決策——通過極度挑剔的態度,做出質量更高的選擇。2023?年,我們隻做了一筆新投資(Adyen);2024?年,同樣隻有一筆。這兩筆投資至今都顯著跑贏市場。這並非巧合,而是耐心等待、對絕大多數機會說“不”的結果。

華爾街文化崇尚持續行動,但事實是:卓越企業本就罕見,能以合理價格買入的機會更罕見。我們的核心策略很簡單:買對,然後持有。說起來容易,實踐中卻需要極致的耐心、紀律和信念。

從這些經曆中,我們提煉出一條指導原則:發現卓越,買入卓越,適時增持卓越;賣出平庸。在一生的投資中,少數幾家被耐心持有的卓越企業,將貢獻絕大多數收益。關鍵不在於追逐下一個標的,而在於堅守你已找到的卓越者。

2021??7?月–2022??12?月:鑄就我們的嚴峻考驗

2021?年年中至?2022?年底的這?18?個月,無疑是我們投資生涯中最殘酷的一段時光,也因此成為Rowan Street Capital發展曆程中極具挑戰的一章。

那些構成我們投資組合核心的成長型股票——那些我們經過深思熟慮挑選並堅信不疑的公司,股價遭受了沉重打擊。這並非短暫的下跌,而是一場持續一年的無情暴跌。

市場總有一種殘酷的能力,能讓即便是經驗豐富的投資者在短期內也感到自己像個傻瓜,這段時期也不例外。我們的投資組合中滿是基本麵強勁的公司,但它們的股價卻呈現出截然不同的走勢。

隨著悲觀情緒如野火般蔓延,成長型股票在市場眼中變得聲名狼藉。估值一落千丈,市場情緒變得極為惡劣。我們仿佛在與一股勢不可擋的洪流對抗?——?這股洪流此前已經淹沒了許多人,如今正威脅著要將我們也吞噬。

隨之而來的還有巨大的心理壓力。與那些無論業績如何都能收取高額費用的大型基金經理不同,我們的報酬完全基於業績。如果我們無法實現複蘇,可能多年都拿不到薪水——甚至永遠拿不到。這種不確定性令人窒息。但放棄從來都不是我們的選項。

當周遭的一切都在叫囂著?“認輸吧,信念便顯得尤為重要。在那段時期,我們的目標變得無比清晰:為投資者挽回損失的資本。我們加倍堅守自己的投資流程,直麵風暴,絕不退縮。

市場放棄了?Meta??Spotify——?但我們沒有。在拋售潮最嚴重的時候,我們一些最有信心持有的股票被市場徹底拋棄。Meta(前身Facebook)的交易情況仿佛它是一家瀕臨倒閉的企業。到?2022??11?月,Meta?的市值暴跌超過?7500?億美元——蒸發了其峰值時四分之三的價值。市場對它的評價糟糕到了極點:人們堅信紮克伯格的元宇宙願景是一項耗資數十億美元的愚蠢之舉。廣告商紛紛撤資,來自?TikTok?的競爭愈演愈烈,Meta?的股價被如此定價,仿佛這家企業已步入終端衰退。

但基本麵卻講述著不同的故事。Meta?在其旗下平台(FacebookInstagramWhatsApp)上仍擁有?37?億用戶,能產生數百億美元的自由現金流。更重要的是,紮克伯格對這場危機做出了回應,他大力削減成本,並重新聚焦於核心業務的效率提升。

Meta?並沒有垮掉,是市場對它的認知出現了偏差。所以我們堅持持有。

Spotify?是另一個“戰場”。到?2022?年年中,Spotify?的股價較其高點暴跌了?80%,其交易價格意味著投資者認為這家公司沒有盈利的未來。批評者認為,Spotify?沒有定價權,受製於唱片公司。它在播客領域的巨額投資被嘲諷為一項耗資超過?10?億美元的錯誤決策。簡而言之,市場將?Spotify?僅僅視為又一家陷入困境的科技公司,而沒有看到它實際上是占據主導地位的音頻平台。

但我們做過充分的研究。Spotify?在數字媒體領域擁有最強大的網絡效應之一。當時,它擁有超過?2?億付費訂閱用戶和近?5?億月活躍用戶。隨著對內容成本的優化,其利潤率即將得到改善。而且,它在尚處於萌芽階段的音頻廣告領域已經建立了巨大的領先優勢。當時我們也寫了一篇評論,標題是:《SpotifySPOT)目前市值約?150?億美元,這合理嗎?》同樣,市場看到的是衰退,而我們看到的是機遇。我們選擇了堅守。

最艱難的決定:按兵不動

當整個世界都放棄一家優秀企業時,人很容易隨波逐流。但複利的作用並非如此。如果我們當時聽信了市場的噪音,向恐懼屈服,試圖擇時賣出,在底部拋售了?Meta??Spotify,我們堅信現在就不會在這裏講述這個故事了。相反,我們堅守自己的投資流程,繼續持有我們最看好的標的。

?2023?年底,Meta??Spotify?的股價均較其低點反彈了超過?6?倍。這並非運氣,而是耐心與信念發揮了作用。

為什麽我們能堅持下來?

人們經常問我們:你們為什麽能堅持下來?為什麽能忍受三年幾乎沒有薪水的日子?答案很簡單:

這是我唯一想做的事情

自從?22?歲讀了《巴菲特之道》,我就知道這是我的人生道路。Rowan Street Capital不僅僅是一項商業投資?——?它是我畢生的事業。那份熱情,那份對我們所打造事業的堅定信念,是我們能走到今天的原因。如今,在我們迎來十周年裏程碑之際,我可以滿懷信心地說:那場嚴峻的考驗不僅考驗了我們,更鑄就了我們。

2023-2024?年:複蘇?——?堅守的力量

如果說?2021-2022?年是我們最嚴峻的考驗,那麽?2023-2024?年則證明了耐心終有回報。我們的原則並非紙上談兵?——?它們曆經實戰檢驗,並取得了勝利。

複蘇從來都不是一帆風順的,2023?年也不例外。那一年的大部分時間裏,不確定性依然很高。許多在下跌時恐慌拋售的投資者,對反彈也持懷疑態度。悲觀的新聞標題層出不窮,不少質疑者堅稱成長型投資的黃金時代已經結束。

但我們始終堅信一點:我們所持有的企業基本麵依然穩健。Meta?削減了開支,重新聚焦於提升效率;Spotify?證明了自己不僅是一款受歡迎的產品,還能成為盈利能力強勁的企業。

盡管市場情緒遲遲未能跟上,但這些公司的基本麵正在不斷改善。最終,市場注意到了這一點。到?2023?年底,我們的耐心獲得了豐厚回報:

  • Rowan Street Capital:全年淨回報率?+ 102.6%

  • MetaMETA):2023?年漲幅?+ 194%

  • SpotifySPOT):漲幅?+ 138%

  • The Trade DeskTTD):漲幅?+ 60%

  • ShopifySHOP):漲幅?+ 124%

這一勢頭延續到了?2024?年,我們繼續實現複利增長,淨回報率達?+ 56.6%。我們的核心持倉不斷鞏固其競爭地位,業績表現出色。

但需要明確的是?——?這是否源於精準的宏觀判斷?我們是否完美把握了市場時機?我們是否對美聯儲的下一步行動或經濟走向有特殊洞察力?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我們的成功不在於預測,而在於紀律。我們隻是踐行了自己的承諾:

l?堅守我們看好的企業

l?屏蔽市場噪音

l?讓複利發揮主導作用

僅此而已。沒有神奇公式,沒有市場預測?——?隻有耐心、信念和時間的沉澱

事實證明,投資中最難做到的事?——?在周遭恐慌時保持不動?——?也是最能帶來收益的事。

2022?年,當整個世界都在止損離場時,我們選擇了堅守。這並不容易(從來都不容易),但事後看來,最大的回報往往出現在最令人懷疑的時刻。真正的機遇在當下往往讓人不安,但回望時卻一目了然。這也是我們保持基金持倉集中的原因,是我們對絕大多數機會說“不”的原因,是我們不讓宏觀預測左右決策的原因,也是未來下一輪熊市不可避免地來臨時,我們依然不會退縮的原因。

我們如今持有的企業,比三年前更強大、更盈利。它們依然由卓越的管理團隊領導,依然擁有巨大的發展機遇,依然在以可觀的速度複利增值?——?短期股價下跌在它們的長期發展曆程中,不過是微不足道的注腳。

展望未來:新篇章

回望這十年,有一點無比清晰:投資是一場終身旅程。它無關某一年的輝煌,甚至無關某十年的出色表現?——?而在於終身學習、適應和進化的能力。最優秀的企業會曆經數十年複利增長,最優秀的投資者亦是如此。

這段旅程更加堅定了我們一直以來的信念:耐心、紀律和長期持有是投資領域真正的製勝關鍵。我們曆經市場的狂歡與絕望,從失誤中學習,不斷完善投資流程。始終不變的是,我們堅守與投資者共同複利增值的承諾。我們永遠風雨同舟。

投資者對我們的期待

在各種市場環境中管理資本十年後,我們深知自己的優勢與短板。不怕贅述,以下幾點清晰可見:

l?我們不擅長預測經濟走勢、美聯儲政策或股市短期方向

l?我們不擅長精準判斷市場頂部或底部

l?我們不頻繁交易,不使用杠杆、期權、做空或複雜對衝工具進行擇時

l?我們不進行行業輪動,不追逐當下的“熱點”

我們的優勢在於識別卓越。我們擅長發現由卓越經營者領導的傑出企業,以合理價格買入,並放手讓時間與複利施展魔力。我們善於保持耐心、堅守紀律,對不符合嚴格投資標準的機會堅決說“不”。

華爾街分析師極為聰明——許多人能構建更複雜的模型,或對細節有更深入的了解。但我們懂得他們有時會忽視的一點:人性。投資不僅關乎數字,更關乎性情——在他人恐慌拋售時,有紀律堅守優質企業;在貪婪泛濫時,有克製抵禦炒作。正如巴菲特所言:

一生投資成功,不需要超高智商、非凡商業洞察力或內幕消息,需要的是一個可靠的決策框架,以及防止情緒侵蝕這一框架的能力。

我們從不認為自己是圈子裏最聰明的投資者,隻努力做到始終不犯愚蠢的錯誤。我們花了數年時間完善決策框架,並堅信這一框架的力量。這也是為什麽我們能在他人恐懼時保持貪婪,在他人貪婪時保持警惕——畢竟,這是我們與生俱來的特質。

未來十年

我們的目標始終如一:與你們攜手,通過長期複利增值創造持久財富。我們會繼續做一直以來在做的事——尋找優秀企業,以合理價格買入,讓時間證明一切。這種方法不花哨,不容易,有時甚至會顯得異常緩慢,但它行之有效。

我們即將開啟下一個十年,我們相信未來可能會迎來多年來最具吸引力的投資機遇。隨著市場再次被恐懼籠罩,許多卓越企業的股價在我們看來,已顯著低估了其長期潛力。這正是我們的投資理念大放異彩的時刻——耐心、紀律與逆向而行的勇氣,終將獲得豐厚回報。

對於那些與我們一樣秉持長期理念、相信複利力量的人,我們邀請你繼續堅守,或考慮加入我們的旅程。

最美好的尚未到來。

誠摯問候,

亞曆克斯??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