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觀費城藝術博物館(三)
Tu Xiang Zheng (塗向真)
走出印象派畫展,我拿起參觀路線圖徑直走向中國展廳。一踏入展廳,一股濃鬱的中國風撲麵而來,熟悉而親切,令人倍感溫馨。展廳中陳列著陶俑、畫像石、佛像雕刻、唐三彩、瓷器等珍貴文物,而最為醒目的要數北京智化寺的藻井、背屏和雕像了。我站在高台上,近距離凝視著天花板上的藻井。藻井中央浮雕著一條龍,四周分成八個麵,每個麵上各雕一條小龍,構成了獨特的“鬥八藻井”。其實,我來這兒早有準備,聽費城的華人朋友們說,費城藝術博物館裏有一座來自中國的廟堂藻井,這讓我心生好奇,迫不及待地想一探究竟。
藻井是中國傳統建築中室內頂棚的獨特裝飾,通常向上隆起,形成方形、多邊形或圓形的凹麵,四周飾以雕刻和彩繪圖案,廣泛用於宮殿和寺廟的寶座、佛壇之上。在中國古代,藻井最早源自穴居時期,人們常在穴頂開洞以采光通風。後來房屋出現後,這一設計理念仍被沿用。我站在藻井下,不禁想,若在頂部開洞處加裝一塊聚光鏡,不僅能收集陽光用於室內照明,還能為太陽能發電提供條件,這種設計真是節能環保的絕妙之舉。想到這裏,我對我們的祖先由衷敬佩,他們的設計不僅巧妙地解決了當時的生活難題,還為後世提供了啟迪,真是“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
據考證,智化寺大殿的藻井在上世紀30年代初被一位名叫史克門的美國人購得。史克門畢業於哈佛大學,1930年抵達中國,在燕京學社從事中文與藝術研究。受美國博物館委托,他開始在中國廣泛收購文物,其中便包括了智化寺的藻井。
為何智化寺的藻井會被輕易收購?智化寺究竟是一座怎樣的寺廟?沒有藻井的大殿又會呈現出怎樣的景象?帶著這些疑問,我重返闊別多年的北京。智化寺坐落在東城區祿米倉胡同,距離我居住十多年的北河胡同不遠。於是,我騎車前往,不到半小時便抵達。與我多次參拜的雍和宮相比,智化寺顯得低調而小巧,其山門略低於路麵,隻有兩尊石獅守護,氣派並不張揚。然而,跨入山門,映入眼簾的黑琉璃瓦頂建築莊重典雅,殿堂上彩畫裝飾清新素雅,仍透出幾分名刹風韻。
智化寺如今已無萬佛閣及其楠木藻井,唯有一張舊照片留作記憶,照片下方寫道:“萬佛閣藻井經數百年風霜未損,卻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被寺中僧人私賣予美國人。”讀罷此文,我心中憤然且悲愴。佛門弟子本應專注修行,心懷善念,然而竟有敗類監守自盜。然而,雖幾經劫難,萬佛閣的藻井終得善人相助,得以安身於美國博物館,成為弘揚中國古老文化的佛教藝術瑰寶。
細讀智化寺的介紹後,我對這座古寺有了更為全麵的了解。智化寺由明代宦官王振於正統八年(1443年)仿唐宋“伽藍七堂”布局所建,最初作為家廟,後賜名“報恩智化寺”。曆經五百餘年,寺內基本風格仍然保存完好,尤其是藏殿內的轉輪藏,至今仍是北京唯一的明代原木結構轉輪藏,雕刻精美,線條粗獷有力。此外,智化寺還保留了古老的京音樂,以工尺譜記錄,並分為禪門、音樂門與法器三部分,用於佛教儀式,曆經五百年依然保存完整,堪稱中國音樂文化的瑰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