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從創業到傳承

(2025-11-08 09:46:08) 下一個

每次參加企業家交流論壇,我都會聽到一些讓人重新思考人生節奏的故事。
那不是關於財富的數字,而是關於時間、選擇和結構。

這次,一位七十多歲的成員分享了他的一生。
他從一個普通家庭走出,一路經曆專業、創業、投資和傳承的四十年。
語氣平靜,沒有一句誇張,卻讓所有人都靜下來聽。

他出生在美國東北部的一個教師家庭,從小被教育要勤奮、誠實、有責任感。
年輕時學的是經濟與法律,後來又攻讀了工商管理與社會製度方麵的研究生學位。
畢業後進入一家國際律所,從最基層的法律助理做起。
那是金融監管變化劇烈的年代,他每天都在處理複雜的調查與訴訟案件。

憑著勤奮和判斷力,他成為律所合夥人,帶領團隊服務全國的金融機構。
可他沒有停留在成功的舒適區。
四十歲那年,他選擇離開律所,創立自己的事務所和谘詢公司。
那時公司隻有十五個人,租一間小辦公室,前兩年幾乎沒利潤。
幾年後,公司從十幾人發展到上百人,又在多個城市設立辦公室,進入全國前列。

後來,他又創辦了一家金融谘詢與風險管理顧問公司。
最初隻有一個顧問,十年後發展到年營收上億美元的規模,並成功引入私募資本。
與此同時,他開始涉足科技投資,收購了一家小型合規與數據分析公司,將專業知識產品化。
幾年後,這家公司營收增長數十倍,並吸引大型機構入股。
之後,他成立了家族辦公室,專注於長期資本與結構化投資。
家族辦公室的布局非常係統:
既投金融科技,也投創新企業;
既做早期股權,也布局穩健的實業與房地產。

除了科技與金融,他還進入了體育產業。
他收購並重塑了幾支職業體育隊伍,從場館改造到品牌重建,再到社區項目,
他把體育當作一種長期的文化投資: 不僅帶來商業回報,也成為連接家庭與社區的方式。
後來,他參與了更大規模的體育投資項目,
既做股東,也負責與地方政府合作開發周邊地產。
在地產方麵,他不僅投資商業物業,也親自參與社區綜合體的開發。
圍繞體育場館,他規劃了住宅、餐飲、零售與文旅項目,讓每個項目既有收益,也有意義。
從律師到創業者,從企業家到資本設計者。
他在三十多歲時設立了第一個可撤銷信托。
那時資產並不多,他隻是想讓一切更有秩序。
“我想先有個係統,無論未來怎樣,家人都能有安全感。”
後來,隨著事業擴張,他又建立了不可撤銷信托,把核心股權、房地產與體育投資納入其中,用於風險隔離與長期傳承。

他的信托體係如今層次清晰:

  • 長期股權與不動產由不可撤銷信托持有,
  • 現金與短期投資由可撤銷信托管理,
  • 家族辦公室負責運營與再投資,
  • 慈善信托用於教育與社會項目。

不可撤銷信托資產占比已接近 40%,而且包含了他事業中增長最快、最具潛力的部分。

但在這次分享中,他提出了一個讓全場都沉默的問題。

他的兒子,多年來是家族辦公室的重要合夥人,負責投資分析與運營。
他們一起建立了家族體係,也一起經曆過起伏。
但最近,兒子告訴他: 想離開家族辦公室,去追求自己的夢想。
不是叛逆,而是想自己去創業,建立獨立的事業。

他說:“我當然希望他留下,他是最懂我們結構的人。
但我也知道,我當年選擇離開律所創業,他現在做的,其實就是當年的我。”

那一刻,全場都安靜了。
每個人都知道,這不隻是他的困惑,而是許多家族企業共同的課題。

大家開始討論。
有人說,也許他可以重新定義自己的角色: 從經營者變成引導者。
也有人說,也許讓兒子離開,正是下一代構建新體係的開始。
最後,我們共同的建議是:
少一些運營,多一些引導 (Be more of a mentor,less operational)。

他聽完後沉默片刻,然後微笑。
“也許這正是我這個年紀該學的功課: 如何放手,還能參與。”

他的一生是一個從專業到資本、從掌控到放手、從秩序到傳承的過程。
他用幾十年建立體係,如今學習讓體係繼續成長。真正的傳承,不是讓結構永遠不變,而是讓下一代有權力重新定義結構。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雲起千百度 回複 悄悄話 感謝分享,資產規劃與傳承太重要了,也是一個不斷變化和需要學習的領域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