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傑明·格雷厄姆(Benjamin Graham,1894—1976)被譽為“價值投資之父”,是現代證券分析與投資理論的奠基人之一。他出生於英國倫敦,童年隨家人移民美國。早年家境清貧,卻憑借出色的學業成績考入哥倫比亞大學,畢業後留校任教,並進入華爾街從事證券分析工作。
20世紀初的美國資本市場波動劇烈。格雷厄姆親曆了1929年的股市大崩盤,這段經曆讓他深刻意識到:市場並不總是理性的,價格常常被情緒和貪婪推高。於是他提出了“價值投資”(Value Investing)理念—投資的關鍵,不是預測市場漲跌,而是評估企業的內在價值,並在價格低於價值、且具備足夠“安全邊際”(Margin of Safety)時買入。
1934年,格雷厄姆與戴維·多德(David Dodd)合著《證券分析》(Security Analysis),奠定了現代投資分析的基礎。1949年,他出版了《聰明的投資者》(The Intelligent Investor),將專業的投資理論轉化為普通人可理解與實踐的原則。沃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t)曾稱這本書是“有史以來關於投資最好的書”。
格雷厄姆不僅是一位思想家,也是一位教育家。他提出的“市場先生”(Mr. Market)比喻至今仍是投資界的經典:市場每天情緒化地報出不同價格,聰明的投資者要學會利用它,而不是被它操控。
牛市的陷阱:為什麽格雷厄姆認為“牛市讓普通人虧錢”
在《聰明的投資者》中,格雷厄姆提出了一個令人警醒的觀點:
“牛市是普通投資者虧損的主要原因。”
這句話看似悖論。股價上漲、市場繁榮,本應是賺錢的階段,為什麽卻成了虧損的起點?格雷厄姆的答案揭示了人性的弱點。
一、牛市讓人失去理性。
在熊市中,人們謹慎、保守,反而會認真研究企業;
但在牛市中,賺錢太容易,理性被樂觀吞沒。
投資者開始盲目自信:“我選的股不會錯”“這次不一樣”。
最終,價格被情緒推上高點,而普通人往往在泡沫頂端接盤。
二、賬麵浮盈不等於財富。
格雷厄姆提醒我們:“你的收益不屬於你,直到你真正兌現它。”
牛市中的賬麵利潤隻是暫時的幻象。
一旦市場回調,這些“虛擬收益”可能瞬間蒸發。
許多投資者將上漲當趨勢,把浮盈當財富,等到下跌時才發現,連本金都不再安全。
三、最好的股票,買得太貴也是危險的。
格雷厄姆一再強調,價格決定風險。
一家企業再優秀,如果買入價過高,同樣會帶來損失。
“沒有糟糕的投資,隻有糟糕的價格。”
投資的安全感不取決於企業質量,而取決於買入時的價格與價值差距。
在牛市中,估值普遍偏高,連最穩健的公司也可能被過度追捧。
因此,即便是“好股票”,若買得太貴,仍然極為危險。
麵對牛市,我們該怎麽做?
格雷厄姆的核心思想可以歸納為四個字:理性、克製。
一、保持清醒的心態
牛市並不意味著風險消失,而是風險積聚的開始。
當市場充滿樂觀與狂熱時,聰明的投資者反而該收起興奮、審視估值。
正如巴菲特所說:“別人貪婪時我恐懼,別人恐懼時我貪婪。”
這並非口號,而是一種逆向思維的訓練。
二、是否要止盈?分批兌現利潤
格雷厄姆主張投資要保留安全邊際。當價格遠超內在價值時,
繼續持有的風險已大於潛在收益。
此時不需要“逃頂”,但要逐步止盈:
對漲幅過高、估值偏離基本麵的股票,分批賣出部分;
對基本麵穩健、長期具備價值的股票,可保留核心倉位;
提高現金比例,等待市場調整帶來的新機會。
分批止盈的目的不是逃跑,而是保護成果。
你不必賣在最高點,隻需確保不在最低點被動割肉。
三、防守勝於進攻
牛市中最大的風險是盲目擴張。
格雷厄姆提醒投資者:
“投資者的首要目標不是賺更多,而是虧得更少。”
因此,在牛市中:
檢查倉位結構,降低高風險資產;
保留現金,提高靈活性;
持續評估持倉企業的真實價值,避免陷入高估陷阱。
牛市不是考驗誰賺得多,而是考驗誰能守得住。
四、理性,是最稀缺的投資能力
格雷厄姆一生的投資哲學可以用一句話總結:
“市場短期是投票機,長期是稱重機。”
短期價格由情緒決定,長期價值由業績支撐。
牛市不是盛宴,而是一場理性與貪婪的較量。
多數人輸在衝動與幻想,少數人贏在耐心與自律。
最好的公司,如果買得太貴,也會變成糟糕的投資。
這一次回調,我在 Robinhood、ARKK、Oklo、Amazon、特斯拉(Tesla)、Google 上都賺得不錯,也都在高位止盈過;
但也有教訓: 在Coin和Circle上,因為看好未來而沒能及時兌現,結果原本的大幅盈利變成了浮虧。
這一輪經曆再次讓我體會到格雷厄姆的那句話:
“市場最終總會回到理性,而你的紀律,決定你能否留住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