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 年,美國參議院財政委員會對一批私人美術館的 非營利稅收身份(501(c)(3)) 發起審查,其中包括由億萬富翁 Mitchell Rales 與妻子 Emily Wei Rales 創辦的 Glenstone。起因是《紐約時報》的一篇報道提出質疑:這些私人機構雖然在法律上是非營利組織,卻對公眾開放有限,卻享受著巨額稅收優惠。這引發了一個敏感的問題:它們到底是文化公益的載體,還是某種“合法的避稅工具”?
一、家族背景與慈善傳統
Mitchell Rales 出生於賓夕法尼亞的一個猶太家庭,是 Norman 和 Ruth Rales 的四個兒子之一。他的父親 Norman 曾在孤兒院長大,後來創業成功,並設立基金會支持教育和醫療慈善。這樣的背景,使“公益與責任”成為家族傳承的重要部分,也深刻影響了 Mitchell 的價值觀。
在這種傳統下,Mitchell 與妻子 Emily 延續了慈善路徑,不僅簽署了“捐贈誓言(Giving Pledge)”,還投入巨資建設和運營 Glenstone,把私人收藏轉化為一個對外開放的當代藝術機構。
二、Glenstone 的價值與質疑
Glenstone 以當代藝術與自然相結合的理念著稱,並且對公眾免費開放。但在早期,參觀人數非常有限,因此有人質疑:它的“公共性”是否充足,是否真正符合非營利組織的精神?
質疑並非空穴來風。2021 年,Mitchell Rales 將約 19 億美元的股票捐贈給 Glenstone 基金會,使其總資產接近 40 億美元,與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的水平相當。而巧合的是,Rales 個人淨資產同樣約 40 億美元。換句話說,他把大部分財富“轉移”進了自己掌控的非營利基金會。
表麵上看,這是一種高尚的公益行為;但從製度角度看,它也可能成為一種 合法的財富避稅與傳承方式。
三、美國富豪的避稅套路
像 Rales 這樣的案例,並不是個例,而是美國富豪慣用的“慈善式避稅”。常見方式包括:
1. 把財富捐進基金會
捐贈給 501(c)(3) 基金會可以獲得巨額稅收減免。
如果基金會是自己創辦的,就能在享受優惠的同時繼續保持控製權。
2. 避免資本利得稅
如果直接出售股票,需要繳納高額資本利得稅。
如果把股票捐給基金會,則可以完全免稅。
3. 財富“公益化”,實則“家族化”
基金會不能返還財富,但可以通過管理費、人員安排、藝術投入等方式繼續服務於家族利益。
例如 Glenstone 的藝術館既滿足了公共展覽,也實現了家族的文化聲望積累。
換句話說,美國富豪的避稅並不是“把錢藏起來”,而是把財富 轉化為公益符號:既合法、又能避稅,還能留下聲譽。
四、製度困境與未來啟示
非營利基金會享受稅收豁免,本意是鼓勵社會資源回饋大眾。然而,當基金會規模龐大、資產與世界頂級博物館相當時,如果開放不足、透明度不夠,就容易引發“避稅”的懷疑。
值得注意的是,隨著輿論和政策監督,Glenstone 逐漸擴大了對公眾的開放力度,逐步發展為美國當代藝術的重要機構。這說明 合理的監督與規範,可以讓私人財富更好地轉化為公共文化資源。
Glenstone 的故事,既是 Mitchell Rales 延續猶太家族慈善傳統的體現,也是對美國非營利製度的一次現實考驗。他的個人淨資產約 40 億美元,Glenstone 基金會的資產同樣接近 40 億美元——看似“捐成了窮人”,實則建立起一個以自己為核心的文化帝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