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全(慧融居士)
?
提要:首先概要闡述宗教的精髓內涵及其目的和功能作用,進而概述了老莊學說的宗教精神內涵,對老莊學說中一些重要的智慧思想言論進行了新的解讀和辨析,最後闡述了老莊學說中所包含的至高妙完備、博大精深、最根本的宗教哲學精神,這種精神是用極為簡練的語言進行綱領性、旨要性的方式表述的。要想很好的解讀老莊學說重要的智慧的精髓要義,必須通過老莊學說所倡導的修煉方法,它有一條主線,那就是通過清修(即通過少思寡欲的清心和“心斎”,通過“絕聖棄智、絕仁棄義、能達“無為而無不為”、隨心所欲合於“道”、即是“道”的得“道”至地。
?
??????????????? ???????????????????????引言??????????
?
??? 蓋一切優秀宗教學說之精髓要義在於提供人們一種至高妙完備的精神修煉學說,無不是在於用一切說教、啟迪之方法,教人通過靜心入定法門祛除執著和妄念,提升修行者的靈性正果,最終達到極至的空靈、無為的中道至地。其中包含了至高妙深湛完備的信念體係、認識論和方法論。這種至高妙完備的信念體係包括:信仰體係和觀念、意識體係的總和。其中包括人們對宇宙本體的信仰、人們的道德倫理體係及人生價值意義體係所決定的宇宙觀、社會曆史觀和人生觀。
??? 事實上,宗教乃是信念體係以及有關形而上學本體論的觀念意識體係的總和。真正優秀的宗教學說之精髓要義並非是神靈崇拜體係以及某種不可企及的超自然力量和社會力量在人意識中的歪曲、虛幻的反映。這隻不過是糟糕的宗教特征。宇宙是無限的,宇宙的真理是不可窮盡的,人類的心靈和精神世界也是無限的,人類的理性、科學以及經驗實證的方法在解決人類的心靈和精神世界的問題時往往是無能為力的。這就需要憑借更高層次的超凡靈性智慧才能真正構建起人類心靈和精神的家園。
??????????????? ????????????????
一、老莊學說的精髓內涵概要
?
??? 在信念體係方麵,老莊學說為我們提供了至為高妙完備的宇宙本體論的信仰、人世間的道德倫理體係及其人生價值意義體係所決定的宇宙觀、社會曆史觀和人生觀。在宇宙觀、自然本體論方麵,老莊學說提出了“道”這一深邃精湛的,難以為語言描述的、隻能通過玄覽、觀照、體悟的方式才能把握的宗教哲學的本體內涵。在社會曆史觀和人生論方麵,老莊學說倡導:“抱樸守拙”、“返樸歸真”、“與世無爭”、清心寡欲、清淨無為、“絕聖棄智、絕仁棄義、絕巧棄利、見素抱樸,少思寡欲”、“致虛極,守靜篤”,提出:失道而有德、失德而有法、“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進而倡導:“無法之法乃為至法、無德之德乃為大德”(張大千語)的社會曆史發展的至高治本的原則,安貧樂道、安時處順、逍遙自在、齊物我、齊萬物、物我兩忘、天人合一最終達到無為而無不為的尋求大解脫、大自在、大超然的大智慧和根本法。這是真正意義上的宗教精神,是至高妙完備的信念體係、形而上學本體論和至高妙的認識論、方法論。與佛學一樣,老莊學說之深湛精妙所在乃是一種向內深層次的開發智慧的一整套可操作性十分強的高深學說。它的向內深層次開發智慧的深度可達超越喚醒基因層次潛在的記憶、潛在的智能的程度,達到如佛家所說的轉化第八種子識為如來智慧藏識的次地。?
在認識論和方法論方麵,老莊學說為我們提供了至為高妙完備的“無為而無不為”的方法論。老子提出的“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這一論斷中包含了至高妙的活的辯證法。並非消極退守的辯證法,這是一種建立在類似於佛家性空緣起的至高妙的宇宙本體論(這裏的“無”相當於性空的含義 ,這裏的“有”相當於緣起的含義)上的大智慧,大方法。一切事物運化無不走向其反麵,日中而移、月盈而虧、物極必反、樂極生悲、否極泰來,...總之,天下事,是無常是、理無常非,宇宙中沒有常住不變的物和事,一切都在運動變化之中並朝向其反麵轉化。這正是宇宙大道運化在用的方麵所表現出的至理妙機。而宇宙大道運化的本質特征正好比水的運化,是以小製大、以弱勝強、以靜製動、以柔克剛、以不變應萬變、無為而無不為的。
??? 老莊學說雖然包含了至高妙的宗教精神,但是老子(約BC571-BC471)、莊子(約BC369-BC275)本人並沒有刻意去創立什麽教派,更沒有去建立教會製度。有些學者就此認為:沒有神靈崇拜體係、沒有完整的教會製度就意味著沒有宗教。這實在是對宗教精髓的極大的誤解。真正高妙的宗教精髓並非主張建立迷信崇拜體係、也不主張一定要建立某種教會製度才能弘揚教義的精髓和主旨,更不主張建立排他性極強、具有強烈的門派觀念的教會製度,在這裏老莊學說和佛家的思想一樣都是至為博大精深的。
莊子所倡導的修煉與養生的學說,比如“斎心”、“坐忘”之說是已經拔高到至高妙完備的宗教哲學的高度。已經不是普通人文學說層次的修煉與養生,這是莊子對老子學說的絕妙的補充。如果說《老子》一書是經典的經典,句句是綱領、字字是真經,那麽《莊子》一書則是對其最好的詮釋、發展和補充。
老莊留下的文字十分少,特別是老子僅留下了五千言,莊子也隻留下了三十三篇大約四萬五千言,《莊子》一書中有些篇章,因見解層次與思想高度與莊子有較大差距,所以還並非莊子本人所住所著述。而是有人冒莊子之名所發表的文字。與汗牛充棟的佛經相比可稱是少之又少,因而不能夠在如此少的文字中涉及詳盡的教義教條的內容,隻能是簡練精辟,以大道至簡的方式綱領性和要旨性的加以表述。
??? 偉大的宗教教法及其智慧思想學說中包含著能夠提供人們完備的信心體係以及心靈的自我慰籍、自我調節、自我激勵的機製和智慧,不但包含了至高妙的,能在精神上超然於不可企及的無限和生發出高妙的超脫精神,能使人們產生深深的敬畏感和讚歎之心,不再自大和狂妄,深深地知道自身的渺小和有限,未知世界的博大無垠,以及能給予人們化解煩惱、苦難的智慧和方法,更包含了宇宙的終極智慧和方法,包含了人類如何超越自身局限,充分開發自身潛能、完善自我、提升自我進入至高妙的大解脫、大自在境地的切實可行、可操作的大智慧和至妙法門。老莊學說和佛家的思想的精髓正具備了這樣的功能。
從更深層的意義來說,老子的“道”是超越了哲學思辨和形而上學本體論層次意義上的道,是宇宙萬物自然的本原及其運化的根本智和根本法,是不能被人智(關於人智的有偏和殘缺有限在後麵將會有所論述)的思維和語言符號係統、邏輯概念所把握的,更不是往常學者們所認為的那樣是某種哲學意義上的、被劃定為是客觀唯心主義的或者是別的什麽主義意義上的“道”。用人智的思維和語言符號係統、邏輯概念去認識、解讀“道”,永遠隻能得到毛皮,甚至是誤解的“道”。所以老子在《老子》開篇第一句話就是:“道可道、非常道”。“道”是不可思議,不可言說的。“道”隻能通過極致高妙的“玄覽”、“玄通”、“禪觀”、“妙覺”這一類的方式去領悟。而要想獲得高妙的領悟能力,就必須通過修煉。以人智來說,佛、道是不可思議、不可言說的,正所謂:言語道斷,心行處滅,言道非道,言禪非禪,出言即錯,言之越多,錯的越多。佛之深邃妙義是離四句,絕百非的。在人的智慧層次上一說,或是用語言文字來說,不可避免地就落入四句百非之窠臼,就有漏、有偏、有邊見。若勉強要用語言道出,首先必須從佛經中尋找根據,以及參考古往今來,實修親證的大成就者、大善知識、大德所留下的解說言論,更為重要的是要有自身足夠好的實修親證所獲得的高維領悟力才能來加以領會和參悟的。所以,我們隻能依據佛藏的經、論及一些佛家、道家大善知識的有關解說,勉強用語言文字道出關於佛、道的一些最重要特征:佛與道同,所謂成佛得道是正修行者達到至完善圓滿,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證得三身四智,了斷一切執著妄念、無明思惑,永超三界六道輪回,天堂地獄,消盡一切壞業,功德至圓滿至完善,證得無上正等正覺、究竟涅槃的成就者。何為佛性、道性法身?因為成佛得道者具足三身、四智、五眼、六通、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等法智,佛性的法身種子遍含三界一切眾生,具無量化身,不可思議。就是本自原來具足、能生萬法、能現萬有;無始無終、不生不滅;所以,佛性法身即本自具足的真如自性、真如本性,佛性法身具足如來藏性、涅槃妙心,是非空非有,非有非非有,如如不動,不生不滅,不增不減的,在至清淨、無執染的寂靜涅槃中妙知妙覺一切,自在圓滿的隨緣妙應一切,顯化一切。緣來則圓滿妙應、妙化,緣去則歸於如如不動的空寂;佛能主宰、運化一切,非自然,即自然;能主宰,但不執於主宰;能隨緣清淨妙現、妙化一切有,不執一切有。何為報身?圓滿無漏,不生不滅,不增不減,智慧無邊,法力無邊。何為化身?能以無邊的智慧和法力以無量化身、無量方式隨緣清淨妙應一切、妙化一切。能妙現一切有,不執一切有。能以任何形式顯法,包括人格肉身實體形態,但常以非人格肉身實體的形式顯化,如法則、原理、規律等等方式。
老子的道如果要免強用現在的語言來表述即是:符合佛家關於“緣起性空”、“因緣合和”、“色空”運化、宇宙大道運化的最根本的原理和法則的說法。“道”的本性是“空”“無”,而“有”是道的“用”的顯現。“道”在本原上是無形、無象的,但又充斥於宇宙之間,能生萬物,無所不在。“道”就是佛,就是如來。“道”是不生不滅,如如不動,無始無終的。“道”的本性 雖然是“空”“無”,但其顯現、運化的“用”的方式,則既可以是空相,也可以是實相。道是心的究竟源場(涅槃妙心),是全知全能的,是能隨緣妙應一切、妙化一切的,是宇宙萬物性空緣起、成-住-壞-空循環往複運化的根本因。道是遍滿虛空、法力無邊、不可思議的,道最終極的存在方式是涅磐寂靜如如不動,非空非有,不生不滅、不增不減、非相即相、非形即形之究竟空性方式,但道在顯現其全能智慧自由意誌的方式上是無量多樣的,既可以是有形有象的人格實體,又可以是無形無象的非人格實體,如人們所說的自然規律和自然法則等,還可以用人所不能想象的任何方式顯現。(關於對佛道不可思議深邃內涵的領悟與解讀可參見在下拙作《佛陀的宇宙時空觀及其緣起因果業力運化之說初探》一文,其中有較為詳盡一些的領悟與探討。)
??? 總之,既不能執著於其空相的“無”,也不能執著於其實相的“有”,即,既不能執著於是某種物質實體的實相,也不能執著於“既不能執著於其空相的‘無’,也不能執著於其實相的‘有’”,……,可見,語言的表述在這裏已到了極限,陷入了不能表義的無謂循環。
??? 莊子的哲學也並非絕對的相對主義,莊子之所以提出一些看似偏頗、有些極端的例子,並引發出一些看似偏頗、有些極端的見解,這實在是為了啟迪人心、開發心智,教會人們不要執相、不要我執,這種啟迪心智的方法正類似於禪宗的參話頭、悟禪機的妙法。但最根本的目的是要啟迪人們不要執著,應當始終本著“物我兩忘”、“齊物我、齊萬物”的“明心見性”、不住色空、不落“有”“無”、圓融無礙的大智、妙覺去應物、處事和待己。
?
??二、老莊學說的深邃人生智慧解讀和辨析??????
?
有關“安時處順”、“安貧樂道”、“隨遇而安”思想的辨析:一些人誤解了宗教精神中的一些精粹,比如將“清心寡欲”、“心斎”、持戒、禁欲等思想簡單化的視為不過是一種“存天理滅人欲”的理念。並認為是反人性反進步的糟粕。一些人誤解宗教精粹的另一個要義:人們應當安貧樂道、隨遇而安,應當尋求無為之境。將其視為是不鼓勵奮進、阻礙社會進步,特別是阻礙生產力發展和物質文明發展的糟粕,消極保守厭世的精神麻藥和鴉片。事實上這是極大的誤解。如果簡單化地去理解安平樂道、隨遇而安,當然會陷入上述負麵後果,如果被曲解或誤讀,就會成為統治者用來對被統治者施予的麻醉湯、迷魂散和偽心靈雞湯。就會落入不思進取,懶滯懈怠,止步不前,淺層次的安於現狀,滿足於現狀,固步自封的下品而掉入陷阱和泥潭。而“無為”會陷入懶散、缺乏創造和奮進精神……事實上真正的宗教精髓是極反對懶墮、反對不求上進的,老莊、佛學都十分強調從事精進勤奮的修為實踐,特別是佛學還將正精進和勤勉列入八正道之中。老莊倡導的“致虛極,守靜篤”、“安平樂道、安時處順、隨遇而安”、清心寡欲、 “滌除玄覽”、“見素抱樸”、“虛室生白”正是積極精進修行求道的體現。
老莊學說中雖然沒有神靈崇拜信仰,但有宗教信仰體係的至妙精髓、至完備的入靜方法論。而虔誠的神靈信仰不過是一種有助於正修行的至妙法門,老莊學說中雖然無教會製度,但是更看重類似於參禪悟道的修煉方式,即暗合了“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修煉方法,倡導通過“致虛極,守靜篤”、“坐忘”的高度的正靜定修煉而獲得“玄覽”“妙悟”的根本智、根本法,進而達到“無為而無不為”的大自在、大解脫與宇宙大道全息相應、圓融為一的無所不能、隨心所欲即是道的至高妙至地。
??? 完備的製度化的宗教具有勸世、勸善的目的和功能作用,老莊學說雖然沒有提出類似於佛教和基督教的因果報應六道輪回天堂地獄之說,(這類學說從其本質功能來看是一種勸世的至妙方法,是為了構建一種教派學說的完整性,從而具備強大的解釋學、勸世說的功能作用的妙法),但在勸世方麵具有綱領性的精湛深邃的論述。比如清心寡欲、清淨無為、與世無爭……這是至為完備的最根本的勸世良言和修煉大法。有些學者還認為老莊學說的宗教精神中沒有普渡、救世的內涵,僅有自修自渡,因而僅僅類似於小乘佛教的修煉。這種看法是不對的。事實上,老莊學說的宗教精神,闡述的是最根本、最精粹、最為博大精深的宗教教義,宗教精神中的普渡、救世說是建立在自度度他、自覺覺他基礎上的。度他不是根本目的,度他是為了更好的自度。因為通過渡他,才能夠放下自私偏狹的小我觀念,才能去除我執。而去除我執妄念才是最根本的目的。而這一點正是佛教一切宗派最根本的宗旨和最本質、最重要的精髓所在。抓住了根本就抓住了一切最重要的關鍵所在和精髓所在。大乘佛教各宗之間的有所不同,僅僅隻有方法論意義上的各自有所側重的不同而已,其間沒有根本意義上的好次不同。關於如何去除我執的大智慧和根本法,在老莊的學說中是闡述得至為深透、完備的。
??? 狹義的勸世、勸善即專指向外布施,對他人行善,這隻是一種修行的方法,但不是根本法,是宗教的淺層的功能作用,而至高至深層次的功能作用則是對每一個個體生命都給出了至為高妙完備的通過宗教精髓要義所啟迪的精進勤奮的不懈修煉,則能使每一個尋常的心靈變得超凡,遠遠超越凡俗人智的局限達到程度不等的大智慧、大解脫、大自在的境地;老莊學說給出了一整套十分完備的具有很高的可操作性和可實踐性的開發人類這一生靈的無限潛能和智慧的根本智和根本法。由此真正告知了人們什麽才是人生生命意義的終極真諦和價值所在。能提供窮則獨善其身的精神修養方法、能找到好的精神心靈的慰籍的港灣的功能也隻是宗教的淺層次的功能和作用,退守、隱居也隻是修煉的基本策略和方法之一,但不是根本法,而隻是通過退守隱居獲得排除外界幹擾、清心寡欲、清淨無為、與世無爭的,也就是獲得類似於佛教的息心淨念、清淨六根、去除七情六欲的內煉修為的更好的環境和條件。根本的目的和方法還在於清靜無為,在於通過至高妙的正靜定、坐忘修煉而得道。清心寡欲、無為、齊物我、齊萬物、物我兩忘、息心淨念、清淨六根、持戒、行善布施的本質仍然是一種方法,是為了去除我執、妄念、人為的亂幹預天道。
??? 有一句格言說得極好:“越是寧靜的水麵,越能映照出四圍的景色和滿天的繁星”。這是一句極能啟迪人們領悟為何要持戒、清心寡欲、空五蘊、清六根的至妙機理,能夠深刻揭示靜能生智的機製和開發人類無限潛能的重要契機的妙言。老莊學說所倡導的少思寡欲的清心或“斎心”,“絕聖棄智、絕仁棄義、絕巧棄利、見素抱樸,”“返樸歸真”正像是佛學所倡導的六根清淨、息心淨念、五蘊皆空、無掛無住的境界,“息心淨念”、“致虛極,守靜篤”就好比讓人類的心性這一類似球形的靈性水麵盡可能好的平靜下來,變成一個靈性球形的明鏡,也就是大圓鏡智,從而能夠全方位地映照出四圍的景色和滿天繁星,六根清淨則意味著去除肉身對人的障礙和不好的欲望和雜念,使人的心性重新獲得空靈和明靜。
??? 綜上可見,老莊學說中已充分的蘊含著類似於佛教戒定慧三無漏學說的至高妙完備的言簡意賅的宗教教義的綱領性內涵。道家的無為也決不是提倡什麽也不做和不為,這裏的“無為”境界是道家的最高境界。其深層次內涵是絕不能逆道而為,指的是不要執著妄念般的人為去亂為、胡為,去幹預自然大道,甚至不能用未經過很好入靜修煉的常人乃至聖人之智去人為幹預宇宙大道的運行。隻有徹底領悟了什麽是不合道的行為並善於放棄,也就是佛家所說的徹底去除和了斷了執著妄念,證得了了義無漏圓滿的靈明無礙著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才能達到無為而無所不為,達到隨心所欲合於道、即是道的至高境地。透徹的領悟了“無為”的這一深層內涵後,就應當進一步明了所謂“絕聖棄智、絕仁棄義、絕巧棄利、見素抱樸,少思寡欲”“返樸歸真”的深邃內涵,從而通過高度的“致虛極,守靜篤”“斎心”“坐忘”的正靜定修煉而最終得道,如此便能與宇宙大道全息相應、圓融為一,達到了隨心所欲合於道、即是道,無所不能為的至地。這就是無為而無不為的精髓要義。
而隨遇而安、安貧樂道這是一種人生尋求至高無上的超凡脫俗,至高的心靈大自在、大解脫的大智慧、大至理。
老莊學說的出世退守的深層含義是:1、具有以退為進、以弱勝強、以柔克剛、以小製大、四兩撥千斤……的方法論策略的意義;2、提醒人們應當領悟到:不要總是以常人的思維行事,比如,以大製小、以強勝弱、一把鑰匙開一把鎖……的方法,這不是妙法,而是低層次的凡夫拙法,凡事應當盡量追求四兩撥千斤、以退為進、以弱勝強、以柔克剛、以小製大、一把鑰匙開多把鎖、……,以不變應萬變之法去應對一切,這才是妙法,要想獲得這種妙法,必須通過正確的修道,得道之後,一切妙法就會自然顯現。而修道的綱領性要旨就必須是清心寡欲,清淨身心,這就好比佛家的持戒、棄除執著妄念、靜心入定所要達到的目的。
老莊之所以有大道至簡、大象無形、大音希聲、大巧若拙、大智若愚、大成若缺,其用不敝。大盈若衝,其用不窮。大方無隅、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等等說法。皆由於:
於一。知一就知一切。絢爛之極歸於平淡之故。如大彩若白。所謂絢爛之極歸於平淡。歸於到至平淡就是歸於到一。比如牛頓第二定律F=Ma,相對論的質能轉換公式E=MC?,測不準關係公式ΔXΔP=h/4π,萬有引力定律F=Gm?m?/r?等這些包含至大、至普適法則原理內涵的表達式都是至簡至樸的。0和1這兩個數字是構成一切五彩繽紛、繁複萬般的數字化虛擬世界的最根本的數。一粒沙中包含三千大千世界、透過一孔可以洞悉宇宙天地萬物的一切,透過一個卦象可以了知,宇宙天地萬物運化的一切。所謂大道至簡,還有這樣的含義:越高維解決問題的方式越簡潔。越能簡化中間的繁複過程。在低維時空看來非常複雜的難題,在高維時空看來不過是簡單的問題,可以用非常簡單的方式解決。直覺就是超越三維模式的高維次的智慧呈現出的解決問題的簡潔方式之一。
2、所謂大音希聲,正如大美不言之理,一經言說出的美,就不是全美。就是有漏、有限、有偏、有殘缺的美。一經發聲的音,就不是全音。音發出的越多,就越是有漏、有限、有偏、有殘缺。用盡量少的音,點綴、營造烘托出某種氛圍、某種意境方能更好的顯現全音、全美、至妙大美之音。就是東方智者認為音韻表達的最高境界是以盡量少的音符、音韻來烘托營造出具足無限意蘊的音韻意境心靈全息場。以一音代萬音,以一韻代萬韻。達到至高至妙的此時無聲勝有聲的至境。以一音代萬音,以一韻代萬韻。達到至高至妙的此時無聲勝有聲的至境。所謂“無樂之樂”乃是指已經處於欣賞領悟至為高妙的天籟之音的化境,而能與整個天地宇宙中的至全至美的音全息相應、圓融通會,再無需憑借任何另外的演奏技能奏出的樂音。隻有在至高的清靜無為、五蘊皆空、澄懷無住中才能生出妙有,才能“神遇”、“意致”、“妙覺”、“玄覽”、“禪觀”、“靈悟”到一切音、一切象,也就是在無思、無言、無任何工具媒介的“無待”中與天地宇宙中的一切象、一切音、一切美全息相應、圓融為一。
音律的組合不在於繁複,關鍵在於心靈信息能量場的投射。隻要演奏在足夠的嫻熟和精致的基礎上,特別是能夠在音律上投射心靈的信息能量,即給音律開光,哪怕隻是一段極簡單的音律,都能產生動聽、迷人,甚至攝人心魄的奇效。
3、所謂大象無形,即至大至深邃至簡的心靈全息場就是無形無象的,是遍滿虛空,無所不在的。但又是能夠被心靈深切領悟和感知的。無形至簡要達到歸一的程度。因為一是無形和至簡以及包含一切的極致,是一切萬有的原初和根本。形象和符號應用的越多,越是有偏有漏的有限,越不可能形成無漏大象和全息之象。
4、大智若愚正解:大愚者,智之其反也;擯棄小聰明,不屑於小聰明,所以在世人看來常常顯得愚笨。小智者,工於心計,工於技巧和技藝,慣於矯飾,常好張揚,精明幹練,處處顯現小聰明。世人以為是真正的聰明人。豈不知這正是大愚蠢;反之,大愚者,因其深諳無為、順道,行事質樸無華、直白無曲飾,這正是表麵看來有些愚拙,實則是最大的妙明和智慧。大智者因智慧超凡卓絕,而不被世俗凡夫理解。世人認為其思維及行為方式都古怪,不按常理運作,所以常常顯得愚癡。比如電視劇《天道》中,丁元英在小攤吃餛飩,已經付過錢。臨走時小攤主忘了丁已付過錢,又要丁付錢。丁二話不說,沒有分辨,馬上又給了一次混沌錢。這在凡人看來丁的行為就是一種愚笨。其實這是一種包含著慈悲寬懷的大智。就是最後能分辨清楚,也不想浪費寶貴的時間和精力。也包含著一種高效人生的智慧。有時在寒風或烈日下看到身軀佝僂的窮苦老人在賣水果蔬菜,大智者是不會去砍價的,精明的凡夫會認為這種人愚笨,別人叫那麽高的價,他都不懂得砍一下價,等等。
因為“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一切事物發展到極致就走向其方麵。如小聰明太多、太過頭就是愚蠢。大剛若柔,比如水。雖然至弱至柔,但卻是世上最有力量、最強大的事物之一。正所謂能攻天下之強者莫若水。
又比如,尼采說一個人的思想層次越高,精神就越健康,一個精神越健康的人活得越就超然自在,寬懷柔和,越不屑工於心計和蠅營狗苟。得大道者,不耍小聰明,不屑工於心計,自然就會有應對一切的超凡智慧。這樣的人往往看起來是缺心眼,少聰明的人,甚至會被常被世人看作是愚笨的人。
5、大巧若拙正解:就拿做人處事的所謂技巧來說,深諳因果者,知道神通大不過因果業力,隻是遵循因果律行事,做老實人,辦老實事,不玩工巧,小伎倆,不工心計等等,因其懂得擯棄許多小巧,因而往往顯得有些笨拙,其實這反而會是真正的大巧。
老子之所以提出絕聖棄智、絕仁棄義、絕巧棄利,莊子之所以反對一味的追求淫巧、技藝,其深層次的內涵在於:人隻有絕聖棄智、絕仁棄義、絕巧棄技、放棄小聰明,回到“致虛極,守靜篤”的修煉中來,才能使自身超越十分有偏見、有漏、殘缺不全的人智,而獲得靈性妙覺、玄覽的顯現,智慧的提升。這正是去除人智局限、去除我執最根本的大法。 老子是想讓世人明了:由於人們放棄了追求清淨無為、虛靜定慧的合乎宇宙大道的本性,隻注重了技能法術的開發,並將技能和法術用於追求無止境的物欲和虛榮的這種末性的滿足。這樣由於“世欲深者天機淺”,因而人們將不斷喪失自身本性中原有的“玄覽”、“覺妙”、“靈悟”、“禪觀”能力而離宇宙大道越來越遙遠。最終很可能會被人類所不能駕馭的法術和技能毀滅。西方也有一句古話: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笑。這句話中蘊含著人們不要過分自以為自己是能思考的智慧生靈而得意。豈不知就是由於人類太偏愛思考,而且隻是三維時空維度的智能思考(主要指借助語言符號係統進行邏輯、理性思辨而玩弄思維遊戲和概念遊戲),以至於自身誤入思維障礙而不能自拔。這句話十分深刻的點明了人類智慧的有偏和殘缺不全。因為人性本靜,人隻有在虛靜、空靈中才能出大智慧,大妙覺,才能彰顯本自具足、無邊智能的真如佛性、道心。但是世人很難清靜、空靈起來,因為世人深受肉身的欲望、前世今生之業力、精神意識之我執,以及自以為是所形成的阻擾和障礙,這正是導致人類智慧的弊端和障礙的根源所在。正是由於人心中的我執和雜念,甚至七情六欲的幹擾、障礙和蒙蔽,前世和今世的業障使得人類的心性已經板結和模式化,而靈性和至完備的妙覺的潛力卻大大的喪失了。所以隻能看到聽到和感覺到自己知道的東西,也就是板結的模式中所具有的東西。即便是哈勃望遠鏡的發明和超級電子顯微鏡的發明也莫不過如此。人類不可能借助它們就能觀測到人類業已形成的認識體係之外的全新的事物,而隻能看到觀測到人類既定的認識體係之內的一些更多的細節,如此而已。人類應當充分認識到自身智能的殘缺不全、偏狹蒙昧。人類不能再自以為是地認為科學萬能,科學至上。應當充分深刻地反省自身智能的弊端和缺陷及其根源。人類要想在智能上糾偏,去除弊端和缺陷,必須拋棄世俗的認識方法,自以為是的我執,回到佛陀和道家所倡導的息心淨念、清淨六根、淡泊虛靜、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修煉中來。這也是人類要想超越自身局限,完善自我、提升自我進入至高妙境地的智慧之路。在這一有關宗教精神的精髓要義上麵,老莊和佛陀是高度一致的。
6、知足常樂,安貧樂道,隨遇而安,隨緣而定,安時處順等同類深湛奧義大智慧說法的究竟正解和領悟。這些說法若能究竟透徹領悟其中任意一個,其他幾個就能觸類旁通、一通百通。若對其解讀領悟不究竟,就會落入不思進取,懶滯懈怠,止步不前,淺層次的安於現狀,滿足於現狀,固步自封的下品而掉入陷阱和泥潭。如對知足常樂,真正深刻的究竟正解應當是,能深知自身的業力與命運。對自身每取得一次的消除業障,改變命運的成就,都感到十分知足的欣慰和喜樂。並且能以每一次所取得的成就鞭策自己,努力使自己好上加好。不會不知因果業力及命運的因緣,不切合實際的去盲目的追求更好的成果,更不會這山望著那山高,給自己帶來無端的煩惱。樂於順應天道和積極樂觀的遵從因果業力律及其所確定的命運。即樂天知命。既能充分的看到領受到當下的成就及好處,又能樂於知道自身當下的缺點和不足,而樂意改進和彌補,樂於進取,樂意將當下的成就和長處發揚光大,在求道的路途上永葆精進不懈,努力的爭取更好的成就,達到更高的次地,實現更大的目標。而不是僅僅滿足於過往的曾經及當下的擁有、成就和快樂。
還有一點就是對物質生活條件等低層次的追求,應當適可而止。不可過分挑剔和求好上加好。隻有不受製於對物欲及環境條件好上加好的無止境的追求,才能在精神上,心境靈性上獲得升華,得到更大的解脫、法喜、自在和快樂。哪怕是對求道的環境和條件,也不能過分的挑剔和不滿,應當隨遇而安,隨緣而定,安時處順,安貧樂道。真正的尋佛求道的正行者,對物質生活的環境條件要求應該放到盡可能低的程度,隻需要至簡撲、最低的安康物質生活環境條件即可。要深知:物欲深者天機淺。為什麽隻有淡七情、清六根、空五蘊、徹底除五蓋等等,方能達到至高次地的澄懷無住、見性得道見佛。
隨遇而安,是一種深深具足知曉因果業力及命運的大智慧。深知每一個人的人生境遇,皆是其已給造作的善惡因業的果報。遇到好事就是以往所造善業功德的福報顯現,當安享之。並懂得繼續廣造福田以持續並增長福報。若是碰到壞事、倒黴、不幸之事,甚至是身處任何痛苦的境遇,都視為就是以往所造的壞惡業的壞惡果報顯現。視其為受報消業還債,曆練自己,增長勇氣、智慧和經驗,提升自身菩提正覺、靈性智慧和生命維次的的良機和好事而堅毅、法忍、樂觀和超然的應對。這才是隨遇而安大智慧的深透正解。而絕不是逆來順受,安於現狀,不思進取向上的凡夫解讀。
安時處順,隨緣而定,任運隨緣。人生無論遭遇何種際遇,應當安時處順,處變不驚。安然淡定,充分發揮上述隨遇而安的應物、處世、待己之大智慧。善於發現生機,順勢而為,遵道而為。化不利為有利,處有利而再接再厲。
安貧樂道是對有相當慧根的尋佛求道的修行者來說的。這樣的求道者深深懂得嗜欲者天之淺。對於物質生活的環境條件,隻需要達到能滿足健康生存的最低程度。不需要去追求更高更好的物質生活環境條件。這叫具足安貧的智慧。如此才能更好的尋佛求道正修行,更好的提升自身的菩提正覺靈性智慧次地和生命的次地。這樣的上根修行者,才是真正更加精進努力進取向上的樂道者。如此才可以忘我忘身,極樂然超脫的全身心投入求大道,尋求更高層次的大悅和喜樂,即尋求極高的輕安和大法喜、大自在。那種認為物質和精神都必須注重,不能走單一的極端。其實這正是世俗凡夫的人生價值觀。持這樣的人生價值觀,一個人的修行境界是不可能達到多高的。想腳踏兩隻船。世俗福報也要,高層次的修行境地也要。這是熊掌和魚不可兼得的。這是世俗凡夫,乃至一些高層次的人文學者所不能明了之理。因為物欲深者天機淺。隻有淡七情、清六根、空五蘊、徹底除五蓋,方能達到至高次地的澄懷無住、見性得道見佛。他們認為二者是可以適當兼顧的。其實一個人的境界和人生次地可以從其所追求什麽樣層次的快樂就可以鑒出。可能又有行者會說:欲成就佛乘和大道。須先成就人乘。在成就人乘階段,當然就可以適當兼顧人乘的享樂和價值追求。這是熊掌和魚都想皆得,那麽至多隻能成為一個精神境界層次稍高一點的世俗凡夫而已,或者最多證到欲界的天人次地。初禪都不可能證到。初禪以上的成就者是沒有半點世俗凡夫層次的所謂快樂幸福觀及其追求與滿足感的。不但沒有,而且要徹底的破除,如果破除不了,就證不到初禪以上的次地。就像一個具有足夠高雅精神境界的文人,是不可能去追求那種跟自己的精神追求格格不入的低俗快樂滿足的。正所謂曾經滄海難為水。初禪以上的成就者,具足極高的靈性、智慧和法力,其所獲得的大悅和喜樂--大輕安、大法喜、大自在是地球凡夫層次的人類,甚至欲界的天人都難以想象和遠不可比及的。下品的凡夫遭受貧窮困苦是不得已,他們絕對不懂得什麽叫安貧,但也不會去抗爭,更不懂得什麽叫樂道,因為其根本就不知曉什麽是道。上品的凡夫,對身陷貧困和窮苦會奮起反抗,會尋找機會為自己擺脫貧困而努力抗爭。他們認為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榮華富貴不是天生的。其實他們不懂得生死由命,富貴在天。中小程度的富貴,可以憑勤奮和智慧獲取。中等程度以上的大富大貴,不是憑借勤奮努力和智慧就能獲取的。這叫命中沒有莫強求。強求也無用。若能懂得“盡人事,知天命〞“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就是有大智慧。但這樣的大智慧,即使是上品的凡夫也是不能領悟的。上品的凡夫,其人生的價值和目標都是為了追求某種事業和成就 ,既對社會有較大的貢獻,也以此來獲取財色名利,榮華富貴,並充分的享受作為凡夫的人生快樂和幸福。
以上才是較為接近究竟正解和通透深湛領悟的安貧樂道。而不是世俗凡夫淺表層次所領悟的所謂安貧樂道。
結語
?
總之,老莊學說中包含了至高妙完備、博大精深、最根本的宗教哲學精神,這種精神是用極為簡練的語言進行綱領性、旨要性的方式表述的。要想很好的解讀老莊學說宗教精神的精髓要義,必須通過老莊學說所倡導的修煉方法,它有一條主線,那就是通過清修(即通過少思寡欲的清心或“心斎”,通過“絕聖棄智、絕仁棄義、絕巧棄利、見素抱樸,”“返樸歸真”以去除肉身和心性的貪欲和妄念、執念)方能夠守靜、“坐忘”“致虛極,守靜篤”,進而能夠徹悟“無為”——即真正明了如何才能不違天道行事、應物、待己,如何才能避免人為的亂幹預宇宙自然大道的運化之要義,由此能達“無為而無不為”、隨心所欲合於“道”、即是“道”的得“道”至地。
?
參考文獻:
1、陳鼓應《老子注釋及評介》中華書局出版社 1984年5月版
2、徐複觀《中國人性論史》(先秦)台灣商務印書館1984年
3、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北京大學出版社1985年
4、傅偉勳《生命的學問》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6年4月版
5、陳鼓應《 莊子今譯今注》中華書局出版社 1985年7月版
6、南懷瑾《禪宗與道家》複旦大學出版社199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