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底,我正式拒絕了上司的再次挽留。 按原計劃今年十月底退出職場。
她希望我能幹到明年三月,好拿到公司慣例的年終獎。幾個月的工資加獎金,確實是一筆不小的數字。她無奈地說:
“Money does not matter to you.”
我回答:“Money does matter to me, but lt's not worth it at this point.”
古人早有教誨
中國古代文人學士,常常留下幾句至理:
- “明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
- “君子不立危牆之下。”
- “良禽擇木而居。”
- “君子愛財,取之有道。”
甚至連“盜亦有道”,都說明了一個道理:財富和去處很重要,但取舍更重要。
道不同,不必再謀
過去這一兩年,我的處境是**“有責無權”**。
艱難維持著係統的運轉,卻無法真正施展。
再留任幾個月,為了獎金,似乎“劃算”;但若內心已知“不值得”,那就是另一種消耗。
曾猶豫,也曾心動。
但想到“道不同,不相為謀”,就坦然了。
畢竟,人生真正的價值,不是為五鬥米折腰。
一生不過三幕劇
回頭看,一生也許隻有三幕:
第一幕,前三十年
我們拿到的劇本大致相同:做個好孩子,好學生。努力讀書,參加考試,謀一份體麵的工作。
第二幕,中間三十年
我們演的角色突然變多:好兒女、好伴侶、好父母、好員工、好領導……
為家庭奔忙,為事業拚搏。我們努力爬梯子,卻往往直到後來才發現:
梯子可能靠在錯誤的牆上,
或者梯子本身不夠長,
無論怎麽努力,都無法登頂。
第三幕,後麵三十年
這幕劇的台詞和舞台,不再由別人提供給我們。
我們是否能自編、自導、自演、自樂?
這是命題,也是自由。
尾聲
離開,並非放棄,而是開始。
既不必抱怨前路艱難,也無需魚與熊掌兼得。
隻要心裏清楚:
什麽值得,什麽不值得。
剩下的,就讓人生最後一幕,在自己的節奏裏,慢慢展開。
這就是我心中的《提前退休之人生三幕》:
前半場演盡人情世故,後半場隻願自編自導。
1. 工作好不好玩
2. 工作累不累壓力大不大
3. 工資高不高
4. 退休後錢夠不夠花
三個月錢的新老板是個官僚,不懂但還不知道自己不懂,雖然沒有瞎指揮,但出台一些所謂規則措施讓我和我的員工無可適從。
正當我試圖跟他計算一下workload和責任想說明我的團隊缺人太厲害的時候,上層直接把我團隊在印度的contractors都砍了,說是為了公司大方針要out source去南美。問題是這些印度人已經跟著我們一起幹了十多年了,工作質量和水平都可以信賴,現在突然換吊,南美的contractor們根本就不可能接過接力棒。
我這幾天也在猶豫,是不是辭職退休算了,不退的理由除了錢之外,還有是我需要罩著手下幾個弟兄姐妹。除此之外,怎麽看為了自己都應該退。如果不退,累心不說,我們管的係統遲早要出事兒。
如果到了60該退休時,退了,公司也不缺你,那麽算不賺不虧,過去是雙方等價交換;
如果公司巴不得你走人,說明你之前的工作比較合算,公司比較虧。
反之,公司想留你,說明你的價值要高於公司雇其他人,說明過去你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