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世界,人人談“財務自由”。尤其是第一代華人移民,更是常在飯桌或論壇上討論:得有多少“米”(millions),才能算是“自由”?
網絡上的算法層出不窮,什麽“當前年支出乘25”、“工資的八至十倍”、“百分之四安全取款法”,甚至還有“支出乘以預期壽命”的精算模型——琳琅滿目,似乎隻要把數字算清楚,人生就能獲得解放。
於是,有人苦苦追求一個數字:一百萬,三百萬,甚至更多。他們像登山者那樣望向遠方的某個“峰值”,以為攀上去就能安心歇腳。
但其實,財務自由幾乎與財富無關。它與你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期望值關係更深。
有人一輩子工作至老,從不覺得該停;有人一開始就不工作,隻帶著一個背包遊曆世界。也有人省吃儉用到極致,每一筆支出都精打細算,隻為早點“躺平”;而另一些人,即使坐擁千萬資產,仍夜夜失眠,擔憂“是否還不夠”。
財務自由,真正的含義,也許是:當你的收入與支出不再相互捆綁,生活不再被恐懼支配,你能夠根據自己內心的節奏,安排時間與能量,而不是被迫為了生存出賣生命的片段。
自由,不是有多少錢,而是知道自己想過怎樣的日子,並甘願為之承擔後果。
其實,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例子——隻是,大多數人一輩子都在按社會的安排、別人的期望在活,恰恰忘了問自己:
我,真正想要怎樣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