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新任市長以“民主社會主義者”的身份當選,並獲得超過七成的年輕選民支持。這一結果讓許多人感到意外——社會主義在美國竟能如此受年輕人歡迎?是年輕人被極左洗腦,還是他們對“美國夢”本身漸漸失望?
其實,類似的現象在現代世界史中已經出現過不止一次。回望過去兩百年,人類社會經曆過三次明顯的“社會主義情緒上升期”:工業革命時代、大蕭條時代,以及今天的全球化時代。這三次浪潮雖然相隔百年,卻擁有驚人相似的社會結構與心理基礎。
本文試圖從紐約市長當選出發,回望曆史中的社會情緒,理解社會主義在不同年代興起的真正原因。
19世紀中葉,蒸汽機和機器代替了手工勞動,資本積累速度前所未有。與此同時:
城市貧民區迅速膨脹
工人長工時、低收入、無社會保障
社會階層固化加速
這就是社會主義思想誕生的土壤。
在一個“努力無法帶來更好生活”的時代,人們自然會尋找新的理念去理解世界、解釋不公、提出希望。社會主義最初的興起,是一種“社會自我糾偏”的嚐試,是對資本主義初期粗暴擴張的自然反應。
它不是純粹的思想運動,而是底層民眾的現實困境積累到臨界點後,係統性反彈的結果。
1930年代美國大蕭條,失業率一度接近25%,銀行倒閉、財富蒸發,中產階級的脆弱被完全暴露。
在這樣的背景下,羅斯福提出新政。
今天許多人並不意識到,羅斯福主義實際上帶有強烈的“社會福利修正主義”色彩,本質上就是在資本主義框架中融入社會主義的調節機製:
社會保障製度(退休金)
失業保險
公共工程帶來的就業
對銀行與金融市場的監管
工人權益保護
羅斯福的目標並不是廢除市場經濟,而是為資本主義“加安全帶”。換句現代的話:不是往左走,而是防止右邊的懸崖。
社會在嚴重失衡時,總會產生“校正力量”。
新政時代的美國,就是通過更具社會福利色彩的製度,重新讓普通人看到生活的希望。
當今的美國,年輕一代再次麵臨結構性的現實壓力:
藍領階層收入停滯,而高技能崗位集中在少數大城市和科技巨頭。
年輕人普遍覺得:
努力 ≠ 能買房
努力 ≠ 能穩定
努力 ≠ 美國夢
這是心理斷裂的根源。
大學成為“昂貴卻不一定改變命運”的投資。
醫療賬單足以讓家庭破產。
前1%的財富占比創曆史新高,年輕人看到的是一個“封頂的社會”。
於是,“民主社會主義”(Democratic Socialism)重新變得吸引人:
要求公平的住房政策
改善教育與醫療可及性
控製財富過度集中
提供基本安全網
這與其說是年輕人被某種意識形態吸引,不如說是他們在現實挫敗中尋找新的希望。
紐約市長的勝選,不是偶然,而是時代情緒的集中體現。
回望曆史,我們會發現:
社會主義情緒從不是先有理論,後有群眾;而是先有群眾的痛點,後有理論的崛起。
工業革命的貧民窟
大蕭條的失業潮
當代全球化下的年輕世代
每次都是:
社會流動性下降
財富分布失衡
年輕人看不到未來
當“努力不再等於希望”,社會自然會向“更公平”“更可及”“更有保障”的方向尋找答案。
社會主義並不是解決一切的魔法,但它是曆史上反複出現的一種“社會自我保護機製”。
它提醒我們:
製度的根本任務,是維持一個社會的希望感。
今天的美國,正處在第三次社會校正的關口。紐約市長的當選,隻是這股潮流的第一個標誌。
本州立大學並不昂貴, 能不能改變命運在於自身努力。低收入在藤校可以免除學費。中產砸鍋賣鐵去讀藤校怪不得社會。 擁有雇主醫療保險的中產家庭幾無可能因醫療破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