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著山路車行大概12分鍾至尤裏卡斯普林斯曆史博物館 (Eureka Springs Historical Museum)。博物館所在的曆史建築被稱為“卡利夫之家”(Calif House)。這座體現了維多利亞時代晚期建築風格的三層住宅由來自伊利諾伊州的撒母耳.卡利夫於1889年建造。不同於小鎮大多數的木質結構住宅,這間住宅采用原生石灰岩建造,還有一個獨特的折線屋頂設計。這使得它在小鎮中鶴立雞群,也扛住了小鎮一百多年來曆經的四次大火。卡利夫之家”幾經轉手,直到1971年奧紮克民俗節(the Ozark Folk Festival)委員會購買了該建築,同年10月,尤裏卡斯普林斯曆史博物館正式向公眾開放。
圖片來源:https://www.tripadvisor.com/Attraction_Review-g31582-d3165549-Reviews-Eureka_Springs_Historical_Museum-Eureka_Springs_Arkansas.html
博物館的入口與禮品店相連,門票一人5美元,6歲以下兒童免票。工作人員介紹,博物館的一樓和二樓設有永久和臨時展品,有一萬多件文物,包括照片、旅行紀念品、藝術品、家具、樂器和紡織品,其曆史可以追溯到 1879 年尤裏卡斯普林斯成立之前到當代。
一樓的空間一半分給了禮品店,剩下一半的展室包括小鎮曆史、泉水、建築及奧紮克民俗節四部分。奇怪的是,在這個展室中,竟然沒有提及曾經在這片土地上生活的印第安人,仔細觀看,也沒有發現任何關於少數族裔的圖片和信息。我回家後特意查考了尤裏卡斯普林斯的曆史資料和人口結構,發現兩個令人深思的數據:1. 數千年前,古印第安人就居住在尤裏卡斯普林斯地區。1825 年,當奧塞奇部落的印第安人將阿肯色州北部割讓給美國政府時,這片土地向白人定居者開放,但尤裏卡斯普林斯地區直到南北戰爭結束後仍然人煙稀少。2. 二十世紀初,尤裏卡斯普林斯已發展出了一個非裔美國人社區。這個社區有自己的學校,以及一座與非洲衛理公會、聖公會教派相關的教堂。20 世紀 40 年代, 兩名居住在尤裏卡斯普林斯的非洲裔美國兒童被拒絕進入該地區的學校。尤裏卡斯普林斯曆史悠久的黑人社區最後一位已知居民於 1975 年去世。
沿梯而上,二樓的展室包括當地的教育曆史展覽、藝術畫廊和家居生活展。門廊狹窄的空間也被充分利用起來,擺放著各式各樣的生活用品。門廊的一角有一台尼古拉·特斯拉(Nicola Tesla 1856-1943)發明的紫光放射儀(特斯拉公司的名字就是為了紀念這位特立獨行的發明家和電氣工程師)。在 1893 年的哥倫布世界博覽會上特斯拉推出了第一台紫光射線原型機。據說紫光療法通過向人體釋放高壓、高頻和低電流可以治愈從頭到腳的疼痛和腫脹,恢複精力體力,從而頗受當時人們的追捧。令特斯拉萬萬沒有想到的是,在20世紀70至80年代,紫光機竟然被運用到警察局非法逼供的酷刑當中,帶給嫌疑人極大的身體和精神上的痛苦。而自 20 世紀 90 年代以來,以“紫光魔杖”為名的紫光射線設備,因能夠提供相對安全的色情電刺激而又意外變得流行起來。曆史生動地向我們展現,理論和實踐相結合,是會產生很多奇葩的。
門廊左右兩個房間分別是藝術畫廊和家居生活展。這兩個展室設計得巧妙,好似看畫的人,剛剛還在遠觀四季的風情和人物,一轉身就踏入畫中的小屋,近察內裏的結構、布局和生活點滴。家居展室的嬰兒床上有一個看上去高齡的褐色小熊,不知保存了多少年。想到我女兒一歲生日得到的毛絨小狗 Luya,現已毛齡12許,被姥姥縫補了多次,雖然嘴歪外加禿嚕毛,仍然是我女兒睡覺、遠途之必備。她會不時抱著Luya深聞一口,大讚“哎~真香。”還要賞賜我們也聞一聞,等我們誇一聲好。
同樣的物件,有人敝帚自珍,有人棄如敝履。在文化遺產傳承和保護的領域,也存在這樣的主觀差異性。我們很難說服或影響並無文化、曆史、地域聯係或生活經曆的人/人群去真正欣賞、保護、傳承某一個特定的物質或非物質文化遺產,但幸運的是,無論何時何地,總有人/社區在自發地熱愛、紀念、維係、保護一個對他/她/他們而言有價值、有意義的曆史文化遺產。
約書亞·哈默(Joshua Hammer) 在他的著作《廷巴克圖》(The Bad-Ass Librarians of Timbuktu, 2016)中,講述了發生在一座堪比敦煌的非洲馬裏共和國東北部古城廷巴克圖的精彩故事。上世紀80年代,圖書館員阿卜杜勒·卡德爾·海達拉穿越撒哈拉沙漠尋找並整理了數萬份已經湮沒的古代伊斯蘭和曆史、文化手稿。2012年,恐怖組織占領延巴克圖並試圖燒毀所有與他們宣揚的極端教義不符的古卷。海達拉和當地的圖書管理員們及親朋好友開展了一次危險的行程,經曆千辛萬苦,將377000冊古籍偷運出城,轉移到馬裏南部的安全地帶。對海達拉還有他的同伴們而言,這些古卷,不僅代表知識和真正的伊斯蘭教信仰,更是代表他們的生活、文化和回憶。從這點上,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並非依靠自上而下的命令或動員,而是需要深刻且具體的文化認同和生活經曆。畢竟,我們能傳承、能展現的,都是那些已經被我們內化的文化和生活—不可避免的社會和文化身份的存在和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