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近看了一部設定與情節都很瘋狂,又很戳心的韓劇,叫《退貨兒童》,它之所以讓我覺得很瘋狂和戳心,近乎到發指的地步,那是因為這個故事內容極大地觸痛到了為人父母的另一麵,關於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出現的種種令人頭疼的諸多問題。
劇裏的世界,嬰兒是可以買賣的,並且推動了法律的啟動,使之合法化。用世界上最好的精子與卵子,由代孕母親們生下嬰兒,之後會被拍賣,價高者得。一個嬰兒的最終售價可以達到10億韓元,目標人群是中上流社會。且有售後保障,這個保障就是,孩子如果在十八歲之前家長們不滿意,可以選擇將其退貨,然後會再補償一個新嬰兒。這些嗷嗷待哺的嬰兒就這樣被渴望做父母的一對對經濟富裕的夫妻們買走,被動接受著未知的命運,等待他們的或好或壞的結果。這些夫妻願意高價買走孩子,一是知道提供精子與卵子的人非常優秀,各個國外名牌大學畢業且是社會頂流,劇情最後甚至出現了大韓民國總統的精子,炸裂吧?因為總統夫婦也想要一個優秀的孩子。二是賭這些優秀的基因必然會帶來一個優秀孩子,他們需要這個來滿足心理遺憾,某些野心以及給自己裝門麵。三是有點毀三觀的售後保障,不滿意這個孩子可以退貨,所以不用擔心孩子將來不優秀。這裏的孩子在被賣掉的那一刻就已經不是孩子了,而是一件商品,對商品而言,不滿意當然可以退貨。至於退貨理由五花八門,千奇百怪,可恰恰是這些個荒唐的理由才讓我原本還有些不開竅的腦袋茅塞頓開。不愛吃奶,總是哭鬧,嬰兒不夠漂亮,成績不是第一名,學習成績差,總是打遊戲,不想學習想當明星,同性戀,臉上長了青春痘,身體有病,動不動就發燒和感冒,青春期後長相變醜了……等等等等,隨便一個輕飄飄的理由均可成為退貨理由且百分百給退貨。
這些被退貨的孩子有的還是胎兒,有的是嬰兒,有的五六歲,七八歲,有的十五六歲,都是未成年人,被退回後等待他們的是最終銷毀,也就是死亡。
這部劇第一集就告訴觀眾這些孩子是如何被銷毀的,裝在旅行袋裏,扔進油桶,然後灌上水泥漿。
這個時代從不缺乏黑暗爽劇,像《模範出租車》《魷魚遊戲》《八個秀》《七人的逃脫》等等吧,基本上就是為爽而看,當然裏麵也包含著其他意義,不是單純的以暴製暴,底層廝殺以及惡人自有惡人磨,都可以從出看出一些社會現象,進而引發深度思考。《退貨兒童》就是這樣一部劇,看後唯有一聲歎息。
我覺得它的厲害之處是對廣大父母們豁開了一個口子,鮮血淋淋地將這些令我們困擾的現實問題再一次,毫不留情地丟在了我們麵前,讓我們不得不去麵對。孩子,確實隻有嬰幼兒時期是最可愛,最無憂,最讓我們感到幸福,也是最容易讓我們傾其所有付出一切的時期。一旦孩子進入學齡期,乃至青春期,我相信絕大多數父母們都會頭疼,省心的父母隻占一小部分。孩子學習費勁,學習技能差,我們期待著孩子是人中龍鳳卻往往事與願違。尤其青春期後,有的孩子非常叛逆,學會了抽煙喝酒,染上毒癮,早戀生了孩子,更有甚者撒謊成性,偷家裏的錢。我說上述的這些情況,令父母們頭疼的問題,其實已經很給我們自己留麵子了,你們真的以為劇裏父母們說的那些理由很可笑嗎?不,一點都不可笑,我都覺得劇裏孩子們出現的那些問題太輕了,根本沒什麽。對於我們這些身經百戰的父母們,孩子的那些問題真的不算事,隻不過影視劇把這個問題放大話了,是拿著顯微鏡拍的,所以我覺得那些讓觀眾們覺得荒唐的理由反而更加真實可信。
試問,做父母的我們真的沒有因為孩子的那些問題而頭疼過嗎?上火過嗎?隻一個玩遊戲就夠我們抓狂了,或者隻一個學習差,不完成作業,成績倒數就足已讓我們對孩子口吐蓮花。背後檢討過自己的基因明明挺好,也不錯,另一半也還行,為什麽孩子會這樣不省心?恐怕我們唯一沒辦法做到的,大概就是退貨了。這部劇可以誕生,一定是父母們有這樣想過,啊,真想塞回肚子裏去,啊,如果可以重新回下爐就好了,我說得對吧?如果這個世間真的有退貨渠道,我們在與對孩子的問題呈現諸多不滿時,在盛怒之下,倒真是有可能會做出來那種事。衝動之下是魔鬼嘛!畢竟孩子氣人的時候是真的氣人!
看似荒唐可笑的劇背後引發的社會思考是真實存在的,它一直都擺在那裏。其實,我們在養育孩子的那一刻就應該放棄這些不切實際的幻想,不要對孩子抱有太大的期望。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人人都有,可是做條肉乎乎的可愛蟲子也挺好,至少還是有機會變成美麗的蝴蝶。所以我們可不可以放下野心,放下期待,隻去好好地愛他們呢?總有一天,孩子們會長大,會離開我們過自己的生活,我們隻去珍惜與孩子相處的這些時光就好了。孩子是我們的曾經,我們曾經是孩子,我們是孩子的未來,未來的孩子有一天亦會成為我們,放過孩子就是放過我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