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召開的“太平洋島國領導人峰會”,很多島國因“環球變暖”導致海平麵上升,所以呼籲碳排減,大力促進環保的呼聲非常高。很多南太平洋島國逐漸被海水淹沒,不久可能家園也不複存在。但島民普遍比較樂觀,盡管沒什麽文化和技能,但整天唱歌跳舞無憂無慮。
很多人在奧運期間可能都看到一段視頻,說的是南太平洋島國基裏巴斯舉重運動員大衛·卡托阿托在賽後,以可愛的舞蹈贏得觀眾的心。其實這是奧運會上大衛·卡托阿托在舉重比賽失敗後,以一段熱情洋溢的舞蹈謝幕,也是島民特有的一種風趣幽默風格。因為受水平麵上漲的影響,大衛·卡托阿托的家鄉的島嶼逐漸被海水淹沒,他們全家不得不再次搬遷。遇到這種“滅頂之災”,在運動場上也無法奪冠,大衛·卡托阿托還是表現出這種樂觀的心態,大家深受感染。
很多人不知道這個幾乎在地圖上找不到的島國基裏巴斯群島,我們曾經去過那一帶,隻是沒有登陸。我們乘坐從悉尼出發,途徑新西蘭北島和大溪地,最終到達夏威夷群島的遊輪。這次遊輪在南太平洋上航行18天,其中兩段航程都是5天不靠岸的連續航行,航程中天氣變化無常,狂風巨浪是家常便飯,似乎是點曆險的經曆。這個基裏巴斯群島就是我們途徑的一處,當地的“海皇帝”特地登船歡迎巨型遊輪的經過,遊輪為此舉辦了隆重的儀式,還誦讀了當地的“海洋法典”,並為每位船友頒發了一張有紀念意義的“證書”,據說沒有“海皇帝”的許可,誰也別想過境!
說到基裏巴斯群島,在地理上有兩個非常有趣的事情:一個是穿越國際時間變更線(International date line)簡稱IDL;一個是赤道線Equator line。而基裏巴斯群島和這兩件事都有關,下麵這個地圖就可以看到基裏巴斯所處的位置。
從南半球飛到北半球(或者北半球飛到南半球),都會遇到這兩件事。但是因為飛機的速速比較快,乘客打個瞌睡,醒來把時鍾調整一下就完事了。但是海上航行的速度比飛機慢多了,就好比大家都是在做“慢動作”,所以更能體現出其趣味性。當然這兩件事涉及到的內容很多,天文地理,還有很多國際新老法規,盡管很有趣,也搞得大家一頭霧水。本文試試用最簡單的語言介紹這兩個概念,還有一些相關的趣事。
我們都知道我們的地球是一個橢圓形的星球,地球有南北兩極,中間直徑最大的一條線叫“赤道線”,以這個為分界就形成了地球的“南半球”和“北半球”。從赤道線向南北兩極延伸的平行線,科學上叫“經線”;從北極到南極和赤道線垂直的線叫“緯線”。這樣就把地球上任何位置定位,這就是我們日常生活中GPS定位器的依據。大家經常聽到新聞裏報道:在某處發生地震時會報告類似於北緯XX度,東經XX度,很快找到這個唯一的坐標。這是最基本的科普知識,這樣我們就有一個大體的地理概念。
一、穿越國際時間變更線
告別新西蘭,還沒有進入大溪地群島時,我們就跨越“國際時間變更線”。其實上麵所說的“赤道線”,“經緯線”和“國際時間變更線”都不是實際出現的一條線,隻不過是人為按照全球各國共同協商的一種規定。
我們知道地球是太陽係中的一顆行星,它除了繞太陽公轉外,每天還自轉一周。因此,地球被太陽光照射的半個球麵形成白晝,而背著太陽光的另外半個球麵便是黑夜。地球每天自西向東旋轉,黎明、正午、黃昏和子夜也不斷地從東向西移動,循環往複地在各地出現。
這裏就有一個問題:我們在地球上的位置不同,每個地區看到的黎明、正午、黃昏和子夜都不一樣,地球上新的一天究竟應該從誰那裏開始,到哪裏結束呢?各地都有自己的時間,會造成很多混亂。於是在1884年國際上達成協議,在人煙最稀少的地方,設定一條線。這條線位於太平洋中的180度經線上,作為地球上“今天”和“昨天”的分界線,因此稱為“國際日期變更線”。它北起北極,通過太平洋,直到南極。這樣假設這條線的地方為零點,為日期的分界時間。所以凡越過這條變更線時,日期就要發生變化:從東向西越過這條界線時,日期要加一天;從西向東越過這條界線時,日期要減去一天。大家發現上麵這條變更線不是一條完全的直線,而是在有些地方呈折線,這是為避免在同一個國家中同時存在著兩種日期,最典型的就是基裏巴斯群島的這一段。
我們這次乘船是從西向東穿越“國際日期變更線”,所以我們多了一天,有兩個“25“號。所有的日程安排就寫“25-1”和“25-2”,以免混亂。25號正好是“澳新聯盟節”,當然船上隻是在“25-1”清晨做一次紀念儀式。據報道,25日有人過生日(船上檔案裏都有個人信息),兩天得到船長贈送的兩份小蛋糕。其實這隻是人為的一種設定,並不是說從地球的西麵往東麵過了這個“國際日期變更線”就長壽了一天。當我們回來時,我們乘坐飛機,睡一覺醒來,得把時鍾減少24小時(外加時區因素)。
24個“時區”
人們還在地球上按照24等份劃分不同從北極到南極的“經線”,每一等份就是我們所說的“時區”,所以國際間旅行最麻煩的是要不斷調整時區,使得我們“外來客”得到一個當地時間。我們過了大溪地群島,幾乎每天都調時區,每天要少睡一小時。有次我們在北美黃石公園旅行,“之”字形在不同時區裏穿行,會遇到早上起來加一小時,到中午要減去一小時,到了傍晚還要再加上二小時,搞得暈頭轉向。現在手機上的時間可以設置成“自動”調時區,隻要有信號(或WIFI),都會自動監測,自動設置。
二、穿越赤道
我們告別南太平洋的法屬波利尼西亞群島(簡稱“大溪地”)就要穿越赤道線。上麵“國際日期變更線”隻是人為假設的一個規定,但“赤道線”不僅是一條無形的線,把地球分為“南半球”和“北半球”,還因為地球的轉動,陽光照射的角度和地心引力的作用,會出現很多不同的物理現象。最為明顯的是季節是相反的,以前很多時候我說“現在的夏天真熱”,中國的朋友同時說“現在的冬天真冷”。因為澳洲地處南半球,中國地處北半球,季節剛好相反,澳洲的夏天恰好是中國的冬天。當然靠近赤道一帶氣溫常年比較暖和,感覺不明顯。
還有地理上、氣象上的很多差異,但最有趣的是水流漩渦的方向。因為引力的緣故,南半球的漩渦是順時針的,而北半球的漩渦是逆時針的。不信你在家的洗臉水池灌滿水,當放水的時候,你會發現南北球的不一樣。
我有一個有趣的問題:那我們要是剛好在赤道線上,水池放水時的漩渦是怎麽樣的呢?按照報道,我們的船會在淩晨3點15分到達赤道線,這是千載難逢的好機會,平時很難有這種機會。於是我把手機時間設好,真的淩晨3點15分起來,灌滿一盆可以飲用的“洗澡水”(遊輪上的水是淨化後達到飲水標準反複使用的),做了幾次試驗。大家猜結果會是怎樣?真的完全沒有漩渦,水直接就下去了!我還在之前的幾天開始和之後的幾天都做了試驗,發現這個旋轉的力度是緩慢變化的,也就是說從順時針到逆時針的過度開始比較強力,漸漸緩慢,在赤道就沒有旋轉,再開始反方向旋轉。這個很有趣,要是你家有小朋友的,告訴他們這個現象,這不是唬弄人的。
按照科普知識,不但水有左右旋之說,連植物爬藤和一些嫩芽的螺旋方向,南北球都是不一樣的,也就是說,南半球是順時針,北半球的逆時針。但是也並非完全是這樣,我在夏威夷的火山口看到一些生命力很強的蕨類植物,同一杆子的嫩頭有向左旋也有右旋的。我回來找了百科全書,說這種現象是“遺傳記憶”產生的,有些南半球固有的物種,到了新地方北半球,基因裏還是念念不忘祖先。這個我就沒法試驗,但願科學家不是瞎解釋的。
南半球的仙人球
北半球的仙人球
三、最後再介紹有趣的“歡度穿越赤道”:
為了慶祝我們過赤道,船上還在當天舉行隆重儀式,當然不會放在淩晨三點,而是放在中午11點。那天中午陽光明媚,氣候溫暖,儀式放在遊輪頂層正中的水上設施和舞台邊,觀看的人真是人山人海。
開始總導告訴大家,這個儀式很重要,當地島嶼的“海皇帝”會乘皮劃艇上遊輪,親自出席“穿越赤道”的儀式,儀式上船長等各級高官都會到場,宣讀古老的“海洋法典”,要“海皇帝”同意,此船才可以放行。每個人心裏還捏一把汗,我暗暗在樂:不放行我還要高興,我可以回頭好好再玩玩,這回我像地保一樣可熟悉呢。
船上還準備有一條冰凍的海魚,大家要和魚親吻之後跳進水池,在水池裏“海皇帝”為各位祝福,撲通撲通大家爭先恐後往裏跳。而船上的銅管樂隊演奏的卻是電影“星球大戰”的主題曲,不倫不類樂壞了所有人。最好玩的是我們有位餐桌的美國朋友,看起來很高雅的,什麽唱歌跳舞、魔術表演之類的節目她根本看不上眼,一本書一杯紅酒,很有情調。儀式結束後我在公眾視頻回放看到她也往水裏跳。後來吃飯時,我就問她怎麽回事?她說當時有點激動,腦袋裏出現什麽三姑六嬸,她想跳到水裏就可以和她們擁抱了。這一跳,連手機都泡在水裏,還好沒事。我們同桌的幾位聽了個個哈哈大笑,什麽亂七八糟的!看來讀書太專注,腦子會有些奇奇怪怪的念頭。不過她的那份“穿越赤道”的證書遲遲沒有拿到,這個她有點急,和我提過很多次,我說下船還是沒有,我把我的證書名字擦掉,送給你吧。
我們真的得到一張漂亮的“證書”,可以合法過境了
不過大家都知道這是鬧著玩的,開始我以為那幾天連續在海上航行,船上領導班子想出來逗大家開心的。可是回來查百科全書,發現這個習俗由來已久,基本上每艘遊輪或是載客的輪船,甚至以前古時候的海盜船,在穿越赤道時都會安排一定的儀式,隻不過很多遊輪將其作為一項娛樂活動。但不管怎樣,那天的確為各位增添很多樂趣,很多都是意想不到的滑稽場麵。
冰雕中的海魚(船上有位華人冰雕師,我看過他的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