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年3菜9.9澳元的“平價盒飯”走紅墨爾本華人區,SBS電視台曾經采訪, 在華人重鎮Box Hill一下子冒出將近10家,最熱門的叫“盒飯哥”,有11個家常菜可選擇,其中辣味的菜就有5個。據電視台報道,最興旺的時候,每小時可以賣到500盒以上,可以堂吃、可以外賣,還可以預定集體會餐盒飯。
一時間在餐飲業有點瘋狂,小餐館爭相仿製,對食客們真是好福利,三五步一拐彎就是一家。10塊澳元什麽概念?澳州法定最低時薪是24塊,工作一小時可以買兩盒自己選擇菜肴的盒飯。而且數量之巨,一盒盒飯除了自己選擇3個菜和飯/麵,總是塞得滿滿,我們兩人通常買一盒分一半就足夠了。實事求是說,自己要是配置這些食材,成本都不止10塊錢。
有的“平價盒飯”外賣店為了競爭吸引顧客,還送一杯自製的奶茶。一位台灣的老板,賣鹵肉蓋澆飯,一盒裏有台灣鹵肉、鹵蛋、酸菜和紫菜配菜,外加一個現炸雞腿。一個湘菜館每周換7個菜單,都是大廚在廚房現炒的。老字號的“許記熟食”,10塊錢一葷一素,但多加兩塊錢就可以再加菜。“小龍坎”餐館也做起盒飯,七八個菜蠻上品的,買的人也絡繹不絕。最實惠的要數“盒飯哥”,好像是幾位留學生在創業的,父母親在後台炒菜,十幾個盛菜盒子總是滿滿的,人來人往生意很好,不斷上菜,顧客中連西人的上班族都很多。
“平價盒飯”主打一個“薄利多銷”,拚的是“回頭客”。他們原先的理念是抓住“流量”,開創生意最重要的是預算流量,很多小生意創業者都會在開店前,在附近打著計數器“算人頭”。在Box Hill中心,30樓以上的民居公寓和辦公樓不下20幢,每層樓至少8戶,一個大樓算下來幾百戶人家,上千個人。公寓大樓的底層,現在都設置成餐館,服務行業和商場,有些幹脆做“小吃城”,裏麵有多個風格各異的外賣鋪子,有足夠的“客流量”。要是在這裏開設“平價盒飯”,應該是有很大的流量。
但現實很很殘酷,早兩天我再去“盒飯哥”,看到“歇業轉讓”的公告,櫥窗玻璃上還被人砸出一個洞。附近幾乎一大半過去非常輝煌的“平價盒飯”都已經轉行,有的甚至徹底倒閉關門。可能原因很多,但既要持守質量第一,還要廉價,但不能虧本,這是非常難的。因為現在澳州的通脹指數很高,食材的成本居高不下,持續運營成本高企,利潤微薄無法持續。再加上澳洲勞動力成本高,員工的最低工資等福利非常嚴格,稍有不慎,隻要一個電話,就可以讓老板賠的傾家蕩產。澳州的商鋪租金也是出奇的貴,很多經營者抱怨,每周7天中有3天賺的錢用來購物,3天賺的錢用來交租金,交水電煤開銷,付員工工資,剩下一天賺的錢,才是給自己賺的。行業裏要是集體拚廉價銷售,辛辛苦苦最終這點蠅頭小利都無法維持下去,設想為的是什麽?
但也不是所有店都搞“平價盒飯”那麽卷,我們這裏有家“鍋裏鍋外”,專賣江浙家常菜盒飯,價格一直沒跌,保持原有色香味風格,保持質量。我們有時路過,總會選三個江南家常菜和炒麵,盡管價格貴一點,但很實惠,似乎回到80年代“食堂飯”的味道。